【编者按】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出生人口和总人口数的迅速增长,每年的死亡人口数也成比率增长。进入1997年后,每年的死亡人数已愈800万,而10年后的2007年则达到愈900万死亡人口的新高峰,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死亡人口最高的年代。
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涉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自杀是15岁~34岁人群的第一死因。中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170万人因家人或亲友自杀而出现长期、紧急的心理创伤,16.2万未成年人因此失去妈妈或爸爸。这种紧急的心理影响会持续10余年,甚至会干扰到他们的后半生……
最近中南大学发生的校园血案与复旦大学及上海某世界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发生的精英猝死事件再一次提醒世人,生命何其脆弱,该怎么样叫人们了解生命之可贵?
据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国内人口总数为13.39亿。查阅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09年国内死亡人口为943万。
北京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宗春山曾到北京一所中学演讲,问听众中有多少人考虑过死亡,90%的学生举起了手。他又问多少人不怕死?10%的同学举起了手。他说:“‘不怕死’的人是非常可怕的,不少社会上犯罪的人几乎都是不怕死的。”正确认识死亡,同意死亡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国内的“死亡教育”一直处于缺失状况。
生命教育刻不容缓
从政府或社会的角度打造积极有效的预防自杀行为发生的救治机制就看上去十分要紧。有专家指出:“中国的自杀预防大多都靠自杀者的亲人来独立承担,没社会支持,没有关组织援助,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讲太沉重了,弄不好全家人都毁了。”当事人或亲友则常常发出如此的心声:“多期望有哪个能给大家一些帮助和指导呀!”
记者从网上查到,由中国预防医学教育研究会理事、广东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邹宇华撰写的《死亡教育》一书已经出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丰台区铁十一小、北京166中学等学校都在尝试生命教育。据了解,这类学校的生命教育不只局限于应对避险等内容,而是将它扩展为存活教育、进步生命的教育和死亡教育,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意识。
推荐阅读:福建发生校园暴力案件:少年模仿电影打死同学
推荐阅读:校园暴力事件频发 为什么总见学生没素质?
推荐阅读:校园暴力频发 专家建议“三力合一”进行遏制
海口一所中学曾组织高中一年级学生参观殡仪馆,在模拟演示中知道尸体火化过程。组织这次活动的班主任老师说:“在一次朋友妈妈的葬礼上,我看到遗体被送入焚化炉,亲人跪地失声痛哭,在强烈震惊中领会到了生命的脆弱。我期望学生们也能有如此体验,感悟生命及生活的美好。大家没办法永远保护孩子,但可以教会孩子更好地保护自己。”
在殡仪馆,同学们不只严肃认真地观看演示,静听解说,还询问了火化一具尸体需要多久、多少温度,用什么燃料等问题。出了火化间,教师对他们讲:生命这样脆弱,死后剩下的只有一把骨灰,所以要掌握珍惜。在家,珍惜亲情;在学校,珍惜同学友情、师生情。掌握理性对待矛盾,珍惜自己和别人。”
周女性的表兄1997年在上海查出胃癌晚期,这位航空范围的高级工程师需要女儿,将自己骨灰带回四川泯江播洒,他说:“长江经四川,最后流到上海吴淞口入海,汇入太平洋。我从四川大学毕业出川,最后落足上海娶妻生女,而女儿最后去了美国,在太平洋彼岸有了后代。”
因而,当他故去后,女儿特意从美国回来,将他的骨灰从上海带到成都都江堰附近的泯江播撒。据他的亲戚说,“5·12”大地震后,泯江的那一段已经改道了。
伴随中国社会进入老龄化,愈加多的家庭都面临儿女要与爸爸妈妈谈论百年之后的归属问题。陈女性近日告诉记者,爸爸妈妈一代历程的复杂生活,使儿女们掌握接纳他们个性的不同,进而掌握尊重每一个家庭成员的个性差异,这也是尊重生命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