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这么听话、懂事,你真是有福气!”
“我家孩子要有你家一半听话、懂事,我就满足了!”
作为一个母亲,每当有人夸奖我家孩子“听话、懂事”时,我都会无比高兴、自豪,甚至,比直接夸我“年轻、漂亮、身材好”还要高兴。
“听话、懂事”好像是不少爸爸妈妈评判“好孩子”的最高标准。
大家常常在孩子耳边说:孩子子要听大人的话;听话的孩子才是每人喜欢的好孩子;叛逆,不给你糖吃。甚至,还会时不时的恐吓孩子:叛逆,不要你了!
可是,培养每件事都听话、懂事的孩子,真的就是对孩子怎么样?爸爸妈妈真的就有福气了吗?
01
近期,我在知乎上看到如此一条问答:
“懂事的孩子快乐吗?”
下面大概有4千多条的评论,我仔细看了看前面点赞非常高的十几条,不同的历程和故事,却是同样的回答:不快乐。
甚至,有知乎网友还为这种“懂事”做了非常精辟的解释:
过早地重视别人感受,用成人世界的道理权衡利弊而忽略了自己意愿,从而丧失了这个年龄段放肆、任性的权利。
她和男朋友一块出去玩,玩了半天又累又渴,很不容易挤到一个非常普通的冷饮摊,由于景区的都比外面贵,问了价格后,她便条件反射地转身就走。
男朋友感觉不对劲,便问她:“你是否出去玩,从来没买过吃的喝的?”她点点头。
其实,这种条件反射式行为来自于她小时候的历程,小时候,家并不穷,但,大人都会告诉她,不要在景区买吃的喝的,太贵啦!不可以乱花爷爷奶奶的钱。
所以,每次去游乐园,她都眼巴巴地看别的小朋友高兴地玩,幸福的吃,大人问她时,她就说:“我不喜欢我,我不想吃。”
大人就会在其他人面前夸她:“我家孩子非常听话、懂事呀!从来不乱要东西。”
可是,什么女生面对童话般的旋转木马和五彩缤纷的糖果不心动呢。
由于不乱要东西就是“听话、懂事”,就会让大人喜欢、开心,由于她潜意识里存在了不可以麻烦其他人,所以,她就只能压抑住心中的想法,来讨好、取悦所有人。
这种“听话、懂事”的孩子,看着真的叫人非常心疼,不会撒娇、不懂表达、不敢委屈,更不了解什么是“溺爱”,又如何会有快乐。
请别用“听话、懂事”来禁锢孩子的天性,让他们丧失这个年龄该有些快乐和童真,却拥有了可能影响一生的低自尊、高自卑。
02
国庆期间,有一位读者跟我告别留言,自己要回老家结婚了,男方是爸爸妈妈托人介绍的,当地公务员,谈不上喜欢也谈不上讨厌,可能将来不会再来上海了。
虽然,她脸上波澜不惊,说的也轻描淡写,但我了解她的内心是不舍、痛苦和煎熬的。
她才来上海刚两年,工作才稳定下来,本以为离开爸爸妈妈的管控,可以自由、随性地好好追求我们的生活,是她的美好将来还没有来得及憧憬,就被爸爸妈妈亲手设计的现实狠狠打碎。
她终将没拗过双亲的苦苦央求,她不想让年迈的爸爸妈妈失望,也不敢去残忍拒绝他们,就只能牺牲我们的梦想,甚至一生的幸福。
从小到大,好像她都没能领会到自己做主生活的快乐和收获感,仿佛自己就是爸爸妈妈手中的提线木偶。
小时候,在爸爸妈妈、老师、同学,所有人眼里,她都是一种乖乖女的形象,其他人如何说,她就如何做。
五岁时,上婴幼儿园,班里有个小男孩比较可以吃,三下五下就吃完一碗,抢其他小朋友的饭,大伙都哭着吵着不想,唯独她不哭不闹,乖乖让给他。
未来的非常长一段时间,她都饿着肚子上课,晚上回家,有几次饿坏了,就狼吐虎咽起来,爸爸妈妈就说她,女生饭桌上要矜持,晚上吃多不好,弟弟还没吃呢。
从此,她无论在自己家还是在外吃饭,一直不敢多夹菜、不敢多吃,她怕其他人异样的眼神,她怕其他人不够吃,一直到目前也是。
她也没敢把这件事告诉老师、爸爸妈妈,直到老师偶然发现,才教育了男孩,让她脱离“魔爪”!
由于,她一直被其他人扣上了听话、懂事,善解人意的帽子,她就需要戴上伪装的面具,在其他人面前不可以不高兴,要照顾其他人的情绪,要为除去她我们的所有人着想。
学习被爸爸妈妈管制、工作被爸爸妈妈安排、婚姻被爸爸妈妈包办,活的没主见、没个性,甚至,没将来。哪个让她是听话、懂事的孩子!
戴上面具生活的听话、懂事的孩子,脸上的笑容有多灿烂,内心的乌云就有多惨淡!
听话的孩子长大不快乐,懂事的孩子不懂幸福。
03
这让我想起了,豆瓣评分高达9.7的韩剧《请回答1988》中的成德善。
1988年时,德善正值十八岁,在双门女高上2年级,上有一个性格霸道、蛮横,处处压制、欺负她的姐姐宝拉,下有一个傻乎乎,爱纠缠她的弟弟。
由于姐姐是老大、成绩优,弟弟比她小,所以,在这个家,她一直要饰演最听话、懂事的孩子,不只要时时照顾弟弟,还要处处忍让姐姐,就像这个世界所有二女儿一样。
姐姐生日有蛋糕,她没;弟弟有“世界杯”冰淇淋吃,她没;吃炸鸡时,姐姐和弟弟有鸡腿吃,她没;她也想吃荷包蛋,但只有腌豆子吃。
所有人都忽略她的感受,可是她也会伤心、难过,也期望拥有好看的衣服呀!
假如可以被溺爱、关心,什么孩子想去承受超源于己年龄的成熟和坚强,什么孩子不想拥有一个无忧无虑、无拘无束,不需要唯唯诺诺、察言观色的童年。
骄纵、任性的孩子总有人疼、有人爱,懂事的孩子却不能好,太懂事的孩子真的没糖吃。
可是,日常不少“听话、懂事”的孩子却不可以像德善一样勇敢表达源于己的心声,不敢去质疑其他人,渐渐成为一种“讨好型人格”的人。
蒋方舟就曾在《极品大会》上自爆自己是讨好型人格的人,为了让其他人高兴,自己一直去迎合、讨好,即便,非常不喜欢那个人,也不敢与人发生冲突,时刻饰演一种老好人。
她说:“我之前见到长辈,我明了解这人胡说八道,我还是会说,你说的太对了,再跟大家来一段呗?甚至明明是其他人错了,我还是会说20多个对不起。”
即使,自己被叫做“天才少女”,7岁写文,9岁出书,19岁上清华,23岁成为主编,也要去顾忌、察看其他人的脸色行事,这种生活过的真累啊!好在,她花费一年时间一个人在日本生活才最后改变这种可怕的“出色”!
当听话、懂事成为评判一个孩子的规范,在他的思维里生根发芽,他就会把这当成一种存活方案,不惜违背自我意愿、隐藏内心,用迎合、讨好换糖吃、获赏识。
你说这对孩子的一生成长是好还是坏?
听话、懂事的孩子看上去非常让爸爸妈妈省心、省力,爸爸妈妈说一不二,不顶嘴、不任性,乖的每人都爱,可是,这却是一种畸形的出色,是在培养孩子的“奴性”!
一个从小就没自我,缺少主见,懦弱而自卑的“听话、懂事”的孩子,长大后,比较容易走向极端,要么会非常成功,要么就非常失败。
04
这两天,微博有一个热搜话题:非常听话的孩子长大后过得如何?
不少网友在下面的评论,叫人看得感同身受、看得心疼,看着看着就哭了!
“不会拒绝其他人,不善做选择,讨厌社交,最好任何事情都有人安排好了,可是如此做一点也不高兴、一点也不高兴,明明内心有不少想法啊,讨厌如此的而自己。”
“他们仿佛什么都好,但什么都不好,这个社会最平凡的大概就是那些最听话的人。”
“对现实不甘,对将来害怕,对过去后悔。对,那就是我。”
“常常迷失自己,舍弃了不少非常喜欢的东西,没主见。”
“这个话题也太叫人难过了吧。讨好型人格。生怕其他人难受。”
“要么很好,要么乱七八糟。”
······
当然,也有过的很好的人,但,毕竟是少数人。大多数人的生活体验都是不快乐、不幸福。
不少人包含爸爸妈妈,都会夸奖“听话、懂事”的孩子,性格好、脾气好、好相处,大伙只关心他们不会生气、发火,却无人问他们快不快乐,告诉他们不要逞强,根据自己内心去活。
他们努力活成爸爸妈妈、其他人眼中最完美的自己,却成为了自己最不喜欢和想要的样子。
或许,没什么爸爸妈妈会不期望我们的孩子一生幸福、将来出色。
但,假如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控制欲太强,只不过一味地强制孩子听话、懂事,却又不可以教会孩子懂是非、明事理、独立思维,我感觉,还是多给孩子一些空间和时间,掌握自己历程和成长,而不是,逆来顺受、墨守成规地被成长。
就像杜子建说的:“作为父母,不要叫你的孩子太顺利、太出色、太懂事、太听话!
爸爸妈妈们,在一个现实主义的世界里,总想培养一个理想主义的孩子,然后让一个理想主义的孩子,去适应的其实是一个血淋淋的现实主义世界,这太冒险了,对我们的孩子太残酷了!
由于有的父母所觉得的“出色”孩子,缺少竞争优势、缺少挫败感、缺少抗压能力、缺少抗击打能力、缺少抗挫折能力,根本不可以适应这个世界。”
被长线束缚的风筝永远飞不远。爸爸妈妈越想控制,孩子越想逃离,维持距离、当令放下,不设限、不标签,蹲下身子聆听孩子的内心,看看他们眼中的世界,才是对这场亲子关系最起码的尊重,才是最好的溺爱!
“听话、懂事”的赞词,对孩子未必都是好事,“悲伤是需要看见的,任性是被低估的美德。”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不需要太懂事,在我们的年龄懂该懂的事,有该有些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