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孩子就交给你了”:教育若只靠老师,那真的是耽误孩子!
有多少父母说过这句话
“老师,孩子就交给你了”
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教育一直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
但很遗憾的是,今天不少爸爸妈妈,由于自己工作等各种缘由,把很多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到了其他方面,把教育的所有责任,都推给学校、推给老师。
有些父母觉得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教育就主要在学校,责任就主要在老师了。
于是,常常可以听到如此的话:
“老师,我家孩子就交给你了!”
“等到了学校就好了,自然会有老师管着他!”
“老师,我家孩子太调皮了,麻烦你好好教育!”
“我要赚钱,没时间管他!”
“孩子整天在学校,大家如何管得了,需要靠老师!”
“老师,你一句话顶大家十句,你就帮我教教他!”
“我的孩子就听老师的,老师能管住他。”
“孩子都是老师教出来的,大家家孩子听话懂事,那都是老师管得好;大家家孩子调皮不学好,都怪老师没教好!”
“连这都不会,老师是如何教的?”
……
不少父母完全指望老师教育孩子,很依靠老师,仿佛老师有“三头六臂”,能照顾到班上所有孩子。
甚至期望老师可以全权包办孩子的所有!
但老师不是万能的,有的事情老师真的做不了。
老师给不了你孩子好的习惯、老师不可以保证你孩子好的品行、老师不可以助你培养孩子的意志、老师给不了你孩子长久的幸福感……
亲爱的父母,别把学校当成解决学生所有问题的殿堂,别把老师当成解决所有问题的圣贤,别把教育当成背负所有责任的机器!
教师只不过一个职业,就像千千万万个职业一样。
作为老师,最主要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
但教好一个孩子,绝对不仅仅是老师一个人的责任,更是父母的责任。
孩子不是老师的,爸爸妈妈永远是孩子的终身老师!
教育孩子
爸爸妈妈的影响远远大于学校
教书的是老师,但育人的肯定是爸爸妈妈。
可能不少人都被网上的一部泰国短片感动过、影响过。
小姑娘Ju生活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里,有一次她和她母亲一块去菜市场。
Ju一直盯着一个摊位在看,母亲注意到了,便问:“Ju,你在看什么呢?”
原来小姑娘Ju看到了豆芽摊上有很多人在买豆芽,便问母亲:“为何豆芽卖得那样好,大伙都在买豆芽?”
母亲回答说:“由于只有一个摊铺在卖豆芽呀。”
这个时候,Ju问母亲:“大家可以种来卖吗?”
母亲的回答是:“好,大家试一试。”
普通人听到孩子如此的话,或许会对孩子说:
“别闹了,大家哪有空闲种豆芽!”
“好好念书,别管什么种豆芽的事情。”
因为缺少种植的经验,在首次试水后,豆芽全部枯死。
母女两个看着枯死的豆芽苗,都非常伤心,但在女儿面前,妈妈一直一副信心十足的样子,母亲说:“没关系,大家来试一试吧!”
于是,母亲找来了种植豆芽的书,根据书中的办法跟女儿第三尝试,结果发现还是失败了。
当她们积极研究问题,第三尝试时,小姑娘担忧地再问:“这次会成功吗?”
母亲的回答一直充满力量,“大家试一试!”
最后,她们成功了,小姑娘看到豆芽长出的样子,简直乐开了花。
母亲看到快乐的Ju,问道:“大家需不需要试一试种点别的?”
小姑娘好像已经学到了这种思维方法,对母亲说:“大家试一试!”
成年后的女儿回忆说:“母亲说的‘大家来试一试’就像神奇的肥料,养育着我的好奇心,帮我的‘常识之树’枝繁叶茂。”
故事中小姑娘的原型,现实日常叫Netnapa Saelee。
她获得了奖学金,现在在瑞典做研究工作。
伟大的妈妈和她的教育方法功不可没。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是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孩子整个成长过程中最坚实的后盾。
好的家庭教育,更易培养出出色的孩子。
父母请记住:爸爸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影响超越所有些老师。
教育若只靠老师
那就真的是耽误孩子
相信不少父母都有如此一个疑惑:
同样的班级,同样的老师,为何有些孩子乖巧懂事、成绩出色,有些孩子却调皮捣蛋,成绩差呢?
由于教育孩子这件事不可以单靠老师,不然就太耽误孩子了。
曾在网上看到如此一个段子:
接送孩子上学放学时,
睿智型父母如此问孩子:
宝贝,今天在学校遇见什么有趣的事情啊?
宝贝,今天老师跟母亲说你唱歌真好听,回家能唱给母亲听吗?
宝贝,今天你有哪些作业吗?
结局:孩子获得收获感,孩子愈加喜欢上学,学习成绩当然愈加好。
极品型父母如此问孩子:
宝贝,今天老师批评你了吗?你说实话!
宝贝,今天老师跟母亲说你叛逆,什么问题啊你!
宝贝,你今天在学校就掌握这么点东西啊?
结局:父母不断负面强化,孩子愈加不喜欢上学,学习成绩当然愈加差。
在孩子开始上学之后,父母的行为模式,都将成为孩子之间拉开距离是什么原因。
这也就是教育界常说的“5+2”理论。
所谓的“5+2”理论,就是说5+2=0,指5天的学校教育颇有效果,但2天的家庭教育没跟上,那样孩子的教育一直会在原地打转,甚至愈加差。
收获一个孩子,是老师和父母一同努力的结果。
有的教育,假如单单只靠老师,真的不能。
孩子的教育,第一个负责人应该是父母,而且最知道孩子的也是父母。
老师期望能和父母打造联系,准时学会孩子的状况,好能准时调整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做到因地制宜。
孩子最后教育成什么样,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一同决定的。
所以,孩子成长的每一步,都需要父母睿智的参与。
孩子的成长路上
需要父母和老师并肩前行
“教育”二字,包括着“教”与“育”。
老师传授常识,父母养育孩子。
不管何时,老师和父母的目的一直是一致的,责任和使命一直是相同的。
那就是,一同教育好孩子。
教育具备双向性,需要父母和老师的相互配合。
千万不要感觉把孩子送到学校,交给老师就万事大吉了。
出色的孩子势必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产物,家校形成合力,才是教育孩子的正确的打开方法。
一位资深教育专家曾说:“父母与学校配合得越好,教育就越成功。”
最好的教育关系应是:父母支持老师,老师支持孩子!
清华附小的校长窦桂梅女性曾在我们的博客上对父母提出三点建议:
1、我特别期望大家的父母不是配合学校,而是大家一同来打造或者一同去达成一种成长的基本价值观。
2、我特别地拜托大家的父母和学校不是甲乙方的关系,更不是敌我矛盾,大家的关系应该是去一同地完成一些任务。
3、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我特别恳请大家的父母,教育不是学校一方的事,大家应该一同有公益的情怀。
在教育孩子的这条路上,老师和父母的相遇,可以碰撞出最大的教育火花。
老师通过一个孩子,可以看到他背后的父母,与整个家庭。
相对的,父母对待老师的态度,也影响了老师对待孩子的态度。
只有父母配合老师,老师支持孩子,彼此达成一致的教育观念,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关系,支撑着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这才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