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妮妮3岁了,也愈加喜欢打扮自己,要穿漂亮裙子,带漂亮的发卡,每次打扮好后还喜欢在镜子前照很长时间。看样子,小小年龄的妮妮已经开始“臭美”了。不过奇怪的是,目前的妮妮还喜欢四处夸自己漂亮,常常问其他人“我漂亮吗?”这让妮妮妈有点担心,自己平常并不喜欢打扮,也从来没教过孩子这类,她不知道,为何孩子这么小就有这种行为,如此下去,妮妮是否会变成“自恋狂”?自恋行为,是否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呢? 其实,所谓的“自恋”,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它并没那样多附加的价值判断。要说不同,也只不过“健康的自恋”和“不健康的自恋”之间的差异。健康自恋,不止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经的阶段,而且成年人也非常需要。它意味着接纳自己,是所有快乐和自信的基础。
不过在日常大家常常发现,爸爸妈妈们总会下意识地以成人的见地来看孩子的言行举止,就像妮妮妈,看到孩子对我们的外表表现出关注和带有夸大成分的一定时,便会生出担心——“孩子是否太自恋了?”甚至有的父母还会采取某些约束行为,这反而会妨碍孩子的健康成长。0-3岁正是正是进步好感觉的时期,像妮妮的这种“自恋”情结不只完全正常,而且还需要被满足、被保护。
孩子自恋是天生的 需要被认可
通常来讲,孩子在童年前期需要有肯定的自恋,其他人的认可和赞许。这是对孩子自信心的一种培养。但若爸爸妈妈千篇一律地觉得我们的孩子永远正确,或毫无选择地竭力满足孩子的所有任性的需要的话,那他们就是在制造一个自恋者。
自恋是怎么样形成的?
孩子在新生时候,是没“自我意识”的,因而也没办法不同“自我”与“别人”。在他们看来,饿了,立刻就有得吃;冷了、热了,立刻就有人照顾;拉臭臭了,立刻就会帮换尿布……自己就是全世界的中心,大伙都会围着自己转,随时随地满足我们的需要。这就是“自恋”的萌芽。
到了1岁左右,他们日渐开始有了自我意识,渐渐可以区别“我的”、“你的”、“他的”。此时,假如母亲和家人的关注和爱一如既往地持续,那样,孩子自己也会在内心中深深地相信“我是可爱的”、“我是被接纳的”、“我很好”。这就是孩子“自恋”形成的基础。
再长大一点儿,孩子的主客体离别更趋健全,开始产生强烈的探索外部世界的兴趣,同时,他的能力也增长到足以自主地进行很多活动的阶段了。此时,他对自己有一种“无所不可以”的感觉,以为自己是全宇宙的中心,以为自己什么都能尝试去做,期望自己是最棒的那一个。这类信念对2-3岁的孩子而言是很真实的,更要紧的是,其中还包括着无畏的精神、勇于探索和尝试的能量,应该被鼓励。
孩子自恋是在成长
自恋,是生命初期要紧的心理过程,也是个体心理能量的基础。假如孩子可以顺利健康地度过这个阶段,那样,对他以后自信心、安全感、勇气、责任感等进步会奠定很好的基础。反之,如果是这种“自恋”没获得满足,甚至被抹杀,当孩子发现我们的感觉和想法不被爸爸妈妈或其他成人所同意,内心比较容易就会以为自己“有问题”,而产生自我贬抑的心态。这种内化了的自我轻视,对孩子的将来进步,就或许会产生负面的影响,让他非常难一定自己、接纳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