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英语  数学  小学  初中  高中  化学 

上海浦东新区2017-2018学年高中一年级期末化学试题

   日期:2025-06-19     来源:www.chiyuhangkong.com    浏览:560    
文章简介:2017-2018学年上海浦东新区高中一年级(上)期末化学试题 1、选择题:本大题共80份小题,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已知铱的一种原子是Ir,则191表示为() A.水平数 B.质子数 C.中子数 D...

2017-2018学年上海浦东新区高中一年级(上)期末化学试题

1、选择题:本大题共80份小题,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已知铱的一种原子是Ir,则191表示为()

A.水平数 B.质子数 C.中子数 D.核外电子数

2.当原子核外M电子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

A.2 B.8 C.16 D.18

3.原子通过得电子或失电子形成与Ar原子相同电子层结构的是()

A.Li B.Na C.O D.Cl

4.能形成简单阳离子的元素是()

A.S B.Na C.Cl D.Ne

5.海水晒盐的原理是()

A.海水分解

B.温度升高,其他溶质的溶解度增大

C.升高温度,减少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度

D.借助阳光、风力蒸发水分使氯化钠成晶体析出

6.存在氯离子的物质的是()

A.氯化氢气体 B.氯气 C.盐酸 D.液态氯化氢

7.做氯化氢喷泉实验后,烧瓶内的液体只占烧瓶容积的三分之一,其缘由可能是()

A.HCl气体没完全溶解

B.装置漏气,进入空气

C.集气时有空气混入

D.从胶头滴管挤入烧瓶的水太少

8.玻璃导管通有H2,点燃后插入盛氯气的集气瓶中,产生的现象是()

A.爆炸 B.安静燃烧 C.产生棕色的烟 D.火焰立即熄灭

9.某学生要提纯混有泥沙的食盐,他设计的主要操作有:溶解、过滤、蒸发.在这类操作中都需要用的仪器是()

A.烧杯 B.漏斗 C.玻璃棒 D.酒精灯

10.实验室中电解饱和食盐水溶液时,不可以直接得到的物质是()

A.氯化氢 B.氢气 C.氢氧化钠 D.氯气

11.能表示水平数是37的阴离子是()

A.19个质子,18个中子,19个电子

B.18个质子,19个中子,18个电子

C.19个质子,18个中子,18个电子

D.17个质子,20个中子,18个电子

12.检验氯化氢气体中是不是混有Cl2,不可以使用的办法是()

A.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 B.用湿润的有色布条

C.将气体通入AgNO3溶液 D.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

13.氯气与水反应时,其中水()

A.是氧化剂

B.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C.是还原剂

D.不是氧化剂,又不是还原剂

14.在足量NaI溶液中,加入少量氯水及四氯化碳,振荡后静置,出现的现象()

A.溶液不分层,溶液呈紫红色

B.溶液分两层,上层液体呈紫红色

C.溶液分两层,下层液体呈紫红色

D.溶液分两层,下层是无色液体

15.“足球烯”C60是一种外形类似足球状的分子,关于C60的说法错误的是()

A.C60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B.C60是相对分子量为720

C.C60和金刚石互为同素异形体

D.C60硬度比金刚石小

16.化学键是一种相互用途,它存在于()

A.分子之间

B.物质中的原子之间

C.分子或原子团中相邻的原子之间

D.构成物质的所有微粒之间

17.离子键是()

A.原子间的强烈的静电用途

B.阴、阳离子间的强烈的吸引用途

C.阴、阳离子间的强烈的静电用途

D.阴、阳离子间的强烈的排斥用途

18.构成氯化钠的微粒是()

A.氯离子和钠离子 B.氯化钠分子

C.氯原子和钠原子 D.金属钠和非金属氯

19.将HCl和NaCl分别溶于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Cl的离子键被破坏

B.NaCl的共价键被破坏

C.HCl和NaCl的化学键均遭破坏

D.HCl和NaCl的化学键均未遭破坏

20.下列性质中,可以证明某化合物内肯定存在离子键的是()

A.可溶于水 B.具备较高的熔点

C.水溶液能导电 D.熔融状况能导电

21.M元素的1个原子失去2个电子转移到Y元素的2个原子中去,形成离子化合物Z.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A.M形成+2价阳离子 B.Y形成+2价阳离子

C.Z可表示为MY2 D.Z的熔点较高

22.在共价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有正负的重要原因是()

A.电子有得失

B.共用电子对有偏移

C.电子既有得失又有电子对偏移

D.有金属元素的存在

23.下列物质中,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的是()

A.CaCl2 B.KOH C.H2O D.HF

24.溶质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结合后成水合分子(水合离子)的过程是()

A.物理过程,吸收热量 B.化学过程,吸收热量

C.物理过程,放出热量 D.化学过程,放出热量

25.当一块冰融化成水,再转变为水蒸气时,肯定()

A.先放出能量,再吸收能量 B.先吸收能量,再放出能量

C.只放出能量 D.只吸收能量

26.在水中放入高锰酸钾晶体后,可以了解地看到,溶液中紫红色范围渐渐扩大,最后整个溶液都变成紫红色,缘由是()

A.钾离子遭到水分子有哪些用途,克服了离子间的引力,渐渐向水中扩散

B.高锰酸根离子遭到钾离子有哪些用途,克服了离子间的斥力,渐渐向水中扩散

C.高锰酸根离子遭到水分子有哪些用途,克服了离子间的引力,渐渐向水中扩散

D.高锰酸钾是强氧化剂,水被氧化

27.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水平会增加的物质是()

A.浓硫酸 B.浓盐酸 C.碳酸钠晶体 D.氯化钠

28.有关结晶水合物KAl(SO4)212H2O的说法正确的是()

A.俗称石碱 B.是混合物 C.是溶液 D.是纯净物

29.剖析如图的能量变化示意图,确定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A(g)+B(g)→C(g)+D(l)+Q

B.A(g)+B(g)→C(g)+D(l)﹣Q

C.C(g)+D(l)→A(g)+B(g)+Q

D.C(g)+D(l)具备的能量大于A(g)+B(g)具备的能量

30.关于燃料充分借助的说法错误的是()

A.热能要充分借助

B.燃料充分燃烧时输入的空气量越多越好

C.固体燃料燃烧前要粉碎

D.液体燃料燃烧时可以雾状喷出

31.检验某溶液含有氯离子的试剂适当的是()

A.AgNO3溶液 B.KI淀粉试纸

C.稀HNO3和AgNO3溶液 D.NaBr溶液和CCl4

32.原电池中正极发生的是()

A.氧化还原反应 B.氧化反应 C.还原反应 D.置换反应

33.在盛有硫酸铜饱和溶液的烧杯中,投入一块不规则的硫酸铜晶体,隔一段时间后,得到的结论是()

A.晶体部分溶解了

B.晶体形状和水平不变

C.晶体的水平增加了,形状也发生了改变

D.晶体的水平不变,形状改变了

34.所含分子数最少的物质是()

A.0.8molCO2 B.标准情况下11.2L氨气

C.3.6g水 D.6.02×1023个水分子

35.氯元素在自然界有35Cl和37Cl两种同位素,在计算式34.969×75.77%+36.966×24.23%=35.453中()

A.75.77%表示35Cl的水平分数

B.24.23%表示35Cl的丰度

C.35.453表示氯元素的相对原子水平

D.36.966表示37Cl的水平数

36.有四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它们是不同种元素

B.它们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

C.它们都是离子

D.它们都具备稀少气体原子的稳定结构

37.将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下列变化曲线(其中a代表扩散过程中温度变化状况,b代表水合过程中温度变化状况)中符合实质的是()

A. B. C. D.

38.有关化学基本定义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氧化还原反应中肯定有元素化合价的升降

B.离子化合物这肯定含有金属元素

C.置换反应肯定是金属单质与盐酸类之间的反应

D.在常温和101kPa,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约为22.4L

39.如图装置可以用来发生、洗涤、干燥、采集(不考虑尾气处置)气体.该装置可用于()

A.锌和盐酸生成氢气 B.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生成氧气

C.碳酸钙和盐酸生成二氧化碳 D.氯化钠和浓硫酸生成氯化氢

40.从海带中提取碘的实验过程中(萃取剂用苯),涉及到下列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A.

将海带灼烧成灰 B.

过滤得含I﹣溶液

C.

  放出碘的苯溶液 D.

     离别碘并收购苯

2、综合剖析题.(共20分)

41.含氯的物质与大家的生活密切有关.已知氯元素容易见到的化合价有﹣1、0、+1、+3、+5、+7六种,其不同价态的物质间可以相互转化.回答下列问题.

(1)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氯离子的电子式__________.

(2)氯气能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起到漂白用途的物质是__________(写名字).漂粉精的主要有效成分是__________(写化学式).

(3)实验室制取氯化氢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4)工业上将含有氯气的尾气通过__________进行处置,在处置时发生的反应中氯气作为__________.

a.氧化剂 b.还原剂  c.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d.不是氧化剂又不是还原剂

(5)写出氯气的两种作用与功效__________,__________.

42.氢气是一种十分熟知的物质.在很多反应中既能够作为反应物,也可以作物生成物.

(1)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取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2)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中,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及数目.

H2+CuOCu+H2O.

(3)在铜锌原电池中,如图,在铜极附近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电子流向从__________.

(4)氢气作为燃料,有1g氢气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142.8kJ热量,表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5)实验室用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某学校实验员为了提升制取氢的速度,在此溶液中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你觉得合理吗?为何?__________.

2016-2017学年上海浦东新区高中一年级(上)期末化学试题

参考答案与考试试题分析

1、选择题:本大题共80份小题,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已知铱的一种原子是Ir,则191表示为()

A.水平数 B.质子数 C.中子数 D.核外电子数

【考试知识点】核素.

【剖析】原子符号中左上角数字为水平数,左下角为质子数,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
19177Ir的质子数为77,核外电子数为77,水平数为191,中子数=191﹣77=114,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原子的构成及原子中的数目关系,明确原子富含的意思即可解答,题目较简单.

2.当原子核外M电子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

A.2 B.8 C.16 D.18

【考试知识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剖析】因为能级交错是什么原因,End>E(n+1)s.当ns和np充满时(共4个轨道,最多容纳8个电子),多余电子不是填入nd,而是第一形成新电子层,填入(n+1)s轨道中,据此判断最外层最多容纳电子数.

【解答】解:因为能级交错是什么原因,End>E(n+1)s,当ns和np充满时(共4个轨道,最多容纳8个电子),多余电子不是填入nd,而是第一形成新电子层,填入(n+1)s轨道中,因此当原子核外M电子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容纳8个电子,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核外电子的运动和电子排布规律,题目困难程度不大,明确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为解答重点,考试试题侧重入门知识的考查,培养了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

3.原子通过得电子或失电子形成与Ar原子相同电子层结构的是()

A.Li B.Na C.O D.Cl

【考试知识点】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剖析】Ar原子核外有18个电子,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8,据此结合选项判断.

【解答】解:Ar原子核外有18个电子,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8.

A.Li核外有3个电子,失去1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2,故A不选;

B.Na核外有11个电子,失去1个电子层,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8,故B不选;

C.O核外有8个电子,得到2个电子,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8,故C不选;

D.Cl核外有17个电子,得到1个电子,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8,故D选.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核外电子排布规律,题目困难程度不大,侧重于入门知识的考查,注意把握稀少气体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4.能形成简单阳离子的元素是()

A.S B.Na C.Cl D.Ne

【考试知识点】容易见到元素的名字、符号、离子符号.

【剖析】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形成阳离子;金属的金属性越强,其失电子能力越强,则该元素越易形成阳离子,非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4,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非金属的非金属性越强,该元素越易得电子而易形成阴离子,据此剖析解答.

【解答】解:A.硫为非金属元素,最外层为6个电子,易得电子,形成S2﹣,故A错误;

B.Na为金属元素,最外层为1个电子,易失去电子,形成Na+,故B正确;

C.氯为非金属元素,最外层为7个电子,易得电子,形成Cl﹣,故C错误;

D.Ne为稀少气体元素,最外层为8个电子,既难得电子,也难失去电子,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元素得失电子难易程度判断,为核心考点,明确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判断办法是解本题重点,会依据原子结构判断元素性质,题目困难程度不大.

5.海水晒盐的原理是()

A.海水分解

B.温度升高,其他溶质的溶解度增大

C.升高温度,减少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度

D.借助阳光、风力蒸发水分使氯化钠成晶体析出

【考试知识点】蒸发和结晶、重结晶.

【剖析】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借助海水晒盐,是借助了蒸发结晶的原理,据此进行剖析解答.

【解答】解:海水中约有3.5%的食盐,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小,从食盐溶液中获得食盐主要借助阳光和风蒸发水分,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掉,使氯化钠结晶出来,海水晒盐海水不分解,所以D符合,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海水晒盐的原理,学会容易见到的结晶(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的原理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重点,题目较简单.

6.存在氯离子的物质的是()

A.氯化氢气体 B.氯气 C.盐酸 D.液态氯化氢

【考试知识点】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的综合应用.

【剖析】盐酸或盐酸盐可电离出氯离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肯定不含氯离子,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A.HCl由分子构成,不含氯离子,故A不选;

B.氯气由分子构成,不含离子,故B不选;

C.盐酸中HCl发生电离,含自由移动的氯离子,故C选;

D.液态氯化氢由分子构成,不含离子,故D不选;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含氯物质的构成,为核心考点,把握物质的构成、物质的电离为解答的重点,侧重剖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元素化合物常识的综合应用,题目困难程度不大.

7.做氯化氢喷泉实验后,烧瓶内的液体只占烧瓶容积的三分之一,其缘由可能是()

A.HCl气体没完全溶解

B.装置漏气,进入空气

C.集气时有空气混入

D.从胶头滴管挤入烧瓶的水太少

【考试知识点】氯、溴、碘及其化合物的综合应用.

【剖析】HCl极易溶于水,全为HCl可充满烧瓶,若混有空气,水不可以充满,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A.HCl极易溶于水,不可能没溶解完全,故A不选;

B.装置漏气,不可以形成喷泉实验,故B不选;

C.集气时有空气混入,空气中氧气、氮气不溶于水,则烧瓶内的液体只占烧瓶容积的三分之一,故C选;

D.胶头滴管挤入烧瓶的水,打破压强平衡,形成压强差,引发喷泉,故D不选;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HCl的性质及喷泉实验,为核心考点,把握喷泉实验原理、实验操作为解答的重点,侧重剖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选项D为易错点,题目困难程度不大.

8.玻璃导管通有H2,点燃后插入盛氯气的集气瓶中,产生的现象是()

A.爆炸 B.安静燃烧 C.产生棕色的烟 D.火焰立即熄灭

【考试知识点】氯气的化学性质.

【剖析】将H2点燃后插入盛满氯气的集气瓶中,氢气在氯气中安静的燃烧,产生苍白色的火焰,反应方程式为:H2+Cl22HCl,由此剖析解答.

【解答】解:将H2点燃后插入盛满氯气的集气瓶中,氢气在氯气中安静的燃烧,产生苍白色的火焰,反应方程式为:H2+Cl22HCl,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氯气的化学性质,学生只须学会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现象就能飞速解题了,很容易.

9.某学生要提纯混有泥沙的食盐,他设计的主要操作有:溶解、过滤、蒸发.在这类操作中都需要用的仪器是()

A.烧杯 B.漏斗 C.玻璃棒 D.酒精灯

【考试知识点】物质的离别、提纯的基本办法选择与应用;物质的离别、提纯和除杂.

【剖析】溶解需要烧杯、玻璃棒;过滤需要铁架台、漏斗、烧杯、玻璃棒;蒸发需要铁架台、酒精灯、玻璃棒,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提纯混有泥沙的食盐,主要操作有溶解、过滤、蒸发,均用的仪器为玻璃棒,用途分别为搅拌、导流、搅拌(预防局部温度过高),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混合物离别提纯,为核心考点,把握粗盐提纯的实验办法及仪器为解答的重点,侧重剖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题目困难程度不大.

10.实验室中电解饱和食盐水溶液时,不可以直接得到的物质是()

A.氯化氢 B.氢气 C.氢氧化钠 D.氯气

【考试知识点】电解原理.

【剖析】实验室借助惰性电极电解氯化钠溶液,溶液中氢离子在阴极放电析出氢气,氢离子浓度减小,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增大,生成氢氧化钠,氯离子在阳极放电析出氯气,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惰性电极电解氯化钠溶液,阳极电极反应为:2Cl﹣﹣2e﹣=Cl2↑;阴极电极反应为:2H++2e﹣=H2↑,水的电离平衡正向进行氢氧根离子浓度增大,电解总反应为2NaCl+2H2O2NaOH+Cl2↑+H2↑,所以电解过程中生成氯气、氢气、氢氧化钠,氢气和氯气反应需要光照或加热才能反应生成HCl,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电解原理,为核心考点,把握电解原理、离子放电顺序、电极反应为解答重点,侧重剖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实验室中用惰性电极电解食盐水,题目困难程度不大.

11.能表示水平数是37的阴离子是()

A.19个质子,18个中子,19个电子

B.18个质子,19个中子,18个电子

C.19个质子,18个中子,18个电子

D.17个质子,20个中子,18个电子

【考试知识点】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及其相互联系.

【剖析】水平数=质子数+中子数,阴离子的电子数=质子数+离子的电荷数,据此剖析.

【解答】解:A.19个质子,18个中子,19个电子,则水平数=19+18=37,质子数=电子数,该微粒为原子,故A错误;

B.18个质子,19个中子,18个电子,则水平数=18+19=37,质子数=电子数,该微粒为原子,故B错误;

C.19个质子,18个中子,18个电子,则水平数=19+18=37,质子数比电子数多一个,该微粒为阳离子,故C错误;

D.17个质子,20个中子,18个电子,则水平数=17+20=37,质子数比电子数少一个,该微粒为阴离子,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质子数、中子数、水平数、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题目困难程度不大,把握阴离子中核外电子数的计算办法是解题的重点.

12.检验氯化氢气体中是不是混有Cl2,不可以使用的办法是()

A.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 B.用湿润的有色布条

C.将气体通入AgNO3溶液 D.用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

【考试知识点】物质的检验和辨别的基本办法选择及应用.

【剖析】检验氯化氢气体中是不是混有Cl2,氯气可氧化KI生成碘,淀粉遇碘变蓝,且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HClO具备漂白性,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A.HCl不具备漂白性,则含氯气时,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最后为白色,可检验,故A不选;

B.HCl不具备漂白性,则含氯气时,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可检验,故B不选;

C.无论是不是含氯气,均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不可以检验,故C选;

D.若含氯气,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可检验,故D不选;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辨别和检验,为核心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发生的反应和现象为解答的重点,侧重剖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元素化合物常识的综合应用,题目困难程度不大.

13.氯气与水反应时,其中水()

A.是氧化剂

B.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C.是还原剂

D.不是氧化剂,又不是还原剂

【考试知识点】氯气的化学性质;氧化还原反应.

【剖析】氯气和水反应为Cl2+H2O=HCl+HClO,反应中只有Cl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以此解答该题.

【解答】解:氯气和水反应为Cl2+H2O=HCl+HClO,在反应中Cl元素化合价由0价分别变化为+1、﹣1价,而O、H元素的化合价不变,则水不是氧化剂,又不是还原剂.

故选D.

【点评】本题以氯气和水的反应为载体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为核心考点,侧重考查学生的剖析能力,注意把握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困难程度不大.

14.在足量NaI溶液中,加入少量氯水及四氯化碳,振荡后静置,出现的现象()

A.溶液不分层,溶液呈紫红色

B.溶液分两层,上层液体呈紫红色

C.溶液分两层,下层液体呈紫红色

D.溶液分两层,下层是无色液体

【考试知识点】物质的离别、提纯的基本办法选择与应用.

【剖析】加入氯水,置换出碘,碘易溶于四氯化碳,且四氯化碳的密度比水大,以此解答该题.

【解答】解:加入氯水,置换出碘,碘易溶于四氯化碳,且四氯化碳的密度比水大,溶液分层,下层为紫红色,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氯水的性质与萃取常识,为核心考点,侧重考查学生的剖析能力和实验能力,题目困难程度不大,注意碘和四氯化碳的性质,把握有关入门知识的积累.

15.“足球烯”C60是一种外形类似足球状的分子,关于C60的说法错误的是()

A.C60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B.C60是相对分子量为720

C.C60和金刚石互为同素异形体

D.C60硬度比金刚石小

【考试知识点】同素异形体.

【剖析】由信息可知新分子,它具备空心的类似足球状的结构,分子式为C60,则该物质为单质,只含共价键,形成的为分子晶体,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A.C60是一种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不是新型的化合物,故A错误;

B.C60是相对分子量=6×12=720,故B正确;

C.C60和金刚石是同种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故C正确;

D.C60是分子晶体,金刚石为原子晶体,硬度比金刚石小,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以信息形式考查化学键和物质类别,把握C60是一种外形类似足球状的分子为解答的重点,侧重常识迁移应用能力的考查,题目困难程度不大.

16.化学键是一种相互用途,它存在于()

A.分子之间

B.物质中的原子之间

C.分子或原子团中相邻的原子之间

D.构成物质的所有微粒之间

【考试知识点】化学键.

【剖析】化学键存在于相邻的原子之间,没有于分子之间,也能存在于分子与离子之间的配位键,由此剖析解答.

【解答】解:A、化学键没有分子间,故A错误;

B、构成物质的相邻原子之间,故B错误;

C、分子或原子团中相邻的原子之间有哪些用途力称为化学键,故C正确;

D、构成物质的相邻微粒之间有哪些用途力,而不是所有微粒,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键的定义,困难程度不大,明确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之间的强烈的相互用途才是化学键,不相邻的原子之间有哪些用途力不是化学键.

17.离子键是()

A.原子间的强烈的静电用途

B.阴、阳离子间的强烈的吸引用途

C.阴、阳离子间的强烈的静电用途

D.阴、阳离子间的强烈的排斥用途

【考试知识点】离子化合物的结构特点与性质.

【剖析】离子键是相邻的阴阳离子之间的强烈的相互用途,不只包括吸引力还包括排斥力,由此剖析解答.

【解答】解:A、离子键是阴阳离子之间强烈的相互用途,故A错误;

B、不只包括吸引力还包括排斥力,故B错误;

C、离子键是阴阳离子之间强烈的相互用途,故C正确;

D、不只包括排斥力还包括吸引力,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键的定义,依据概念来剖析解答即可,注意化学键需要是相邻的原子之间的相互用途力.

18.构成氯化钠的微粒是()

A.氯离子和钠离子 B.氯化钠分子

C.氯原子和钠原子 D.金属钠和非金属氯

【考试知识点】离子化合物的结构特点与性质.

【剖析】氯化钠是离子晶体,构成微粒是阴、阳离子,由此剖析解答.

【解答】解:氯化钠是离子晶体,构成微粒是阴、阳离子,即构成微粒为钠离子和氯离子,故选A.

【点评】本题困难程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方面的常识,对物质进行分类与对号入座、学会容易见到物质的粒子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重点.

19.将HCl和NaCl分别溶于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Cl的离子键被破坏

B.NaCl的共价键被破坏

C.HCl和NaCl的化学键均遭破坏

D.HCl和NaCl的化学键均未遭破坏

【考试知识点】化学键.

【剖析】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共价键,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离子键,HCl分子中H﹣Cl原子之间只存在共价键,NaCl中钠离子和氯离子之间只存在离子键,HCl、NaCl溶于水时发生电离致使化学键都被破坏,据此剖析解答.

【解答】解: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共价键,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离子键,HCl分子中H﹣Cl原子之间只存在共价键,NaCl中钠离子和氯离子之间只存在离子键,HCl、NaCl溶于水时发生电离致使化学键都被破坏,

A.HCl中共价键被破坏生成氢离子和氯离子,故A错误;

B.NaCl中离子键被破坏生成钠离子和氯离子,故B错误;

C.HCl和NaCl都是强电解质,溶于水时化学键都被破坏生成阴阳离子,故C正确;

D.依据C知,HCl和NaCl中化学键都被破坏,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键,为核心考点,明确物质构成微粒及微粒之间用途力、化学键定义是解本题重点,注意离子键和共价键不同,题目困难程度不大.

20.下列性质中,可以证明某化合物内肯定存在离子键的是()

A.可溶于水 B.具备较高的熔点

C.水溶液能导电 D.熔融状况能导电

【考试知识点】离子键的形成.

【剖析】离子化合物,具备较高的熔点,含有离子键,在熔融状况下或水溶液中能导电,但共价化合物在水溶液中也能导电.

【解答】解:A.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都能溶于水,与化学键种类没关系,故A错误;

B.具备较高的熔点的物质未必含有离子键,如二氧化硅为原子晶体,熔点非常高,但只含共价键,故B错误;

C.共价化合物在水溶液中也能导电,如HCl,只含有共价键,故C错误;

D.熔融状况能导电的化合物为离子化合物,含有离子键,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键常识,题目困难程度不大,注意化合物的种类与性质,把握离子键与共价键有什么区别.

21.M元素的1个原子失去2个电子转移到Y元素的2个原子中去,形成离子化合物Z.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A.M形成+2价阳离子 B.Y形成+2价阳离子

C.Z可表示为MY2 D.Z的熔点较高

【考试知识点】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剖析】由题意可知,一个M原子失去2个电子形成M2+,故M的最外层电子数应为2个,金属元素,一个Y原子得到1个电子形成Y﹣,说明是非金属,且Z是离子化合物,化学式为MY2,以此解答该题.

【解答】解:A.M元素的1个原子失去2个电子,则形成M2+,故A正确;

B.一个Y原子得到1个电子形成Y﹣,故B错误;

C.M元素的1个原子失去2个电子转移到Y元素的2个原子中去,化学式为MY2,故C正确;

D.Z为离子化合物,则熔点较高,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为核心考点,困难程度不大,通过电子的得失确定元素的化合价是重点,注意把握离子化合物的性质.

22.在共价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有正负的重要原因是()

A.电子有得失

B.共用电子对有偏移

C.电子既有得失又有电子对偏移

D.有金属元素的存在

【考试知识点】共价键的形成及共价键的主要种类.

【剖析】共价化合物中,以共用电子对形成化学键,但原子吸引电子对的能力不同,则元素的化合价有正负,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共价化合物中,以共用电子对形成化学键,但原子吸引电子对的能力不同,共用电子对发生偏移,则元素的化合价有正负,而没有电子得失及金属元素的问题,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共价键,为核心考点,把握共价键的形成为解答的重点,注意共价键中电子对发生偏移而不可以得失电子,题目困难程度中等.

23.下列物质中,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的是()

A.CaCl2 B.KOH C.H2O D.HF

【考试知识点】离子化合物的结构特点与性质;共价键的形成及共价键的主要种类.

【剖析】通常来讲,活泼金属和活泼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离子键,非金属元素之间易形成共价键,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之间存在离子键,据此剖析解答.

【解答】解:A.氯化钙中钙离子和氯离子之间只存在离子键,故A错误;

B.KOH中钾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之间存在离子键、O﹣H原子之间存在共价键,故B正确;

C.水分子中O﹣H之间存在共价键,故C错误;

D.HF分子中H﹣F原子之间存在共价键,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离子键、共价键的判断,侧重考查基本定义,明确物质构成微粒及微粒之间用途力即可解答,题目困难程度不大.

24.溶质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结合后成水合分子(水合离子)的过程是()

A.物理过程,吸收热量 B.化学过程,吸收热量

C.物理过程,放出热量 D.化学过程,放出热量

【考试知识点】反应热和焓变.

【剖析】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两种变化,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另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用途,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溶质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结合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的过程,形成化学键,且整个过程有新物质生成,是放热的化学过程,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反应热与焓变,为核心考点,把握水合分子或离子的形成与能量的关系为解答的重点,侧重剖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形成化学键释放能量,题目困难程度不大.

25.当一块冰融化成水,再转变为水蒸气时,肯定()

A.先放出能量,再吸收能量 B.先吸收能量,再放出能量

C.只放出能量 D.只吸收能量

【考试知识点】反应热和焓变.

【剖析】物质由固态转化为液体、液体转化为气体均需要吸收能量,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冰融化成水,再转变为水蒸气时,均需要吸收能量,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反应热与焓变,为核心考点,把握物质状况与能量的关系为解答的重点,侧重剖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同种物质的气态能量最高,题目困难程度不大.

26.在水中放入高锰酸钾晶体后,可以了解地看到,溶液中紫红色范围渐渐扩大,最后整个溶液都变成紫红色,缘由是()

A.钾离子遭到水分子有哪些用途,克服了离子间的引力,渐渐向水中扩散

B.高锰酸根离子遭到钾离子有哪些用途,克服了离子间的斥力,渐渐向水中扩散

C.高锰酸根离子遭到水分子有哪些用途,克服了离子间的引力,渐渐向水中扩散

D.高锰酸钾是强氧化剂,水被氧化

【考试知识点】氧化还原反应.

【剖析】在水中放入高锰酸钾晶体后,高锰酸钾晶体溶于水,遭到水分子有哪些用途,克服了离子间的引力,电离出高锰酸根离子和钾离子.

【解答】解:在水中放入高锰酸钾晶体后,高锰酸钾晶体溶于水,遭到水分子有哪些用途,克服了离子间的引力,电离出高锰酸根离子和钾离子,高锰酸根离子呈紫红色,所以溶液中紫红色范围渐渐扩大,最后整个溶液都变成紫红色;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电离的条件与离子的颜色判断,困难程度不大,记住高锰酸根离子呈紫红色即可解题.

27.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水平会增加的物质是()

A.浓硫酸 B.浓盐酸 C.碳酸钠晶体 D.氯化钠

【考试知识点】浓硫酸的性质.

【剖析】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水平会增加的物质,可能状况为:具备吸水性、与空气中氧气或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相对分子水平更大的物质,以此解答.

【解答】解:A.浓硫酸具备吸水性,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水平会增加,故A正确;

B.浓盐酸具备挥发性,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水平会减小,故B错误;

C.碳酸钠晶体风化,水平减小,故C错误;

D.氯化钠性质稳定,水平不变,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元素化合物常识,为核心考点,侧重考查学生的剖析能力,注意把握浓硫酸的性质,易错点为C,注意晶体的风化,困难程度不大.

28.有关结晶水合物KAl(SO4)212H2O的说法正确的是()

A.俗称石碱 B.是混合物 C.是溶液 D.是纯净物

【考试知识点】酸、碱、盐、氧化物的定义及其相互联系.

【剖析】A.石碱是十水合碳酸钠的俗称;

B.不同物质组成的为混合物;

C.溶液为分散系是混合物;

D.一种物质组成的为纯净物.

【解答】解:A.结晶水合物KAl(SO4)212H2O俗称为明矾,故A错误;

B.结晶水合物KAl(SO4)212H2O是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物,故B错误;

C.结晶水合物KAl(SO4)212H2O是纯净物不是溶液,故C错误;

D.结晶水合物KAl(SO4)212H2O一种物质组成的是纯净物,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困难程度不大,熟练学会物质分类、容易见到化学物质的名字、俗称、化学式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重点,学会基础是重点.

29.剖析如图的能量变化示意图,确定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A(g)+B(g)→C(g)+D(l)+Q

B.A(g)+B(g)→C(g)+D(l)﹣Q

C.C(g)+D(l)→A(g)+B(g)+Q

D.C(g)+D(l)具备的能量大于A(g)+B(g)具备的能量

【考试知识点】反应热和焓变.

【剖析】由图可知,A(g)、B(g)的总能量大于C(g)、D(l)的总能量,若生成C、D时放热,若生成A、B时吸热,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由图可知,A(g)、B(g)的总能量大于C(g)、D(l)的总能量,则热化学方程式为A(g)+B(g)→C(g)+D(l)+Q或C(g)+D(l)→A(g)+B(g)﹣Q,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反应热与焓变,为核心考点,把握反应中能量变化、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判断为解答的重点,侧重剖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吸热与放热的判断,题目困难程度不大.

30.关于燃料充分借助的说法错误的是()

A.热能要充分借助

B.燃料充分燃烧时输入的空气量越多越好

C.固体燃料燃烧前要粉碎

D.液体燃料燃烧时可以雾状喷出

【考试知识点】燃料的充分燃烧.

【剖析】燃料的燃烧肯定为放热反应,故燃料的充分借助即是让燃料充分燃烧并充分借助热能,但在燃烧时通入的空气量过多,会带走部分热量,故应通过增大固体表面积等方法来让燃料充分燃烧,据此剖析.

【解答】解:A、燃料的燃烧肯定为放热反应,故燃料的充分借助即是让燃料充分燃烧并充分借助热能,若燃烧放出的热量不可以充分借助,则导致燃料的浪费,故A正确;

B、燃料燃烧时要通入适当的空气,但若空气量过多,则会致使带走部分热量,所以并非空气量越多越好,故B错误;

C、固体燃料燃烧前粉碎,能增大固体表面积,有益于燃料的充分燃烧,故C正确;

D、液体燃料燃烧时以雾状喷出,能增大和助燃剂的接触面积,故有益于燃料的燃烧,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燃料的充分燃烧与热量的充分借助,应注意的是并非通入的空气量越多越好.

31.检验某溶液含有氯离子的试剂适当的是()

A.AgNO3溶液 B.KI淀粉试纸

C.稀HNO3和AgNO3溶液 D.NaBr溶液和CCl4

【考试知识点】容易见到离子的检验办法.

【剖析】检验某溶液含有氯离子,先加硝酸排除干扰离子,再加硝酸银察看是不是生成白色沉淀,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A.硝酸银与氯离子、碳酸根离子等均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不可以检验,故A不选;

B.氯离子与KI不反应,不可以检验,故B不选;

C.先加硝酸排除干扰离子,再加硝酸银生成白色沉淀,可检验氯离子,故C选;

D.氯离子与NaBr不反应,不可以检验,故D不选;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容易见到离子的检验,为核心考点,把握离子检验的试剂、现象与结论为解答的重点,侧重剖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排除干扰离子的影响,题目困难程度不大.

32.原电池中正极发生的是()

A.氧化还原反应 B.氧化反应 C.还原反应 D.置换反应

【考试知识点】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剖析】原电池中,负极失电子,正极上得电子,据此进行解答.

【解答】解:原电池中,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故C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原电池工作原理,题目困难程度不大,正确判断原电池的两极及发生反应为解答重点,考试试题侧重入门知识的考查,培养了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

33.在盛有硫酸铜饱和溶液的烧杯中,投入一块不规则的硫酸铜晶体,隔一段时间后,得到的结论是()

A.晶体部分溶解了

B.晶体形状和水平不变

C.晶体的水平增加了,形状也发生了改变

D.晶体的水平不变,形状改变了

【考试知识点】溶解度、饱和溶液的定义.

【剖析】依据饱和溶液加入该种溶质的晶体后会处于动态平衡,溶解进来的溶质和析出的溶质相等考虑.

【解答】解:饱和溶液加入该种溶质的晶体后会处于动态平衡,溶解进来的溶质和析出的溶质相等,所以晶体的水平不变,但形状会发生改变,溶解了多少溶质,就会析出多少溶质.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饱和溶液的组成和特点,解答本题重点是要了解饱和溶液中还能溶解该种溶质,只不过溶解了多少溶质,就会析出多少溶质,题目困难程度不大.

34.所含分子数最少的物质是()

A.0.8molCO2 B.标准情况下11.2L氨气

C.3.6g水 D.6.02×1023个水分子

【考试知识点】物质的量的有关计算.

【剖析】结合n=、n=、n=可知,物质的量越小,分子个数越少,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A.CO2的物质的量为0.8mol;

B.氨气的物质的量为=0.5mol;

C.水的物质的量为=0.2mol;

D.水的物质的量为≈1mol,

显然C中物质的量最小,则分子数最少,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物质的量的计算,为核心考点,把握微粒数与物质的量的关系为解答的重点,侧重剖析与计算能力的考查,注意基本计算公式的应用,题目困难程度不大.

35.氯元素在自然界有35Cl和37Cl两种同位素,在计算式34.969×75.77%+36.966×24.23%=35.453中()

A.75.77%表示35Cl的水平分数

B.24.23%表示35Cl的丰度

C.35.453表示氯元素的相对原子水平

D.36.966表示37Cl的水平数

【考试知识点】相对原子水平及其计算;同位素及其应用;相对分子水平及其计算.

【剖析】本题考查相对原子水平的求法,涉及到下列几个定义:同位素、丰度、水平数、元素的相对原子水平、原子的相对原子水平等.

【解答】解:A、75.77%表示35Cl的丰度,不是水平分数,故A错误;

B、24.23%表示37Cl的丰度,不是35Cl的丰度,故B错误;

C、氯元素的相对原子水平是用两种同位素的相对原子水平分别乘以各自的丰度,故C正确;

D、36.966表示37Cl的相对原子水平,不是37Cl的水平数,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需要学生对于某些容易混淆的基本定义有准确的理解,体现了高考考试立足于入门知识的特征.

36.有四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它们是不同种元素

B.它们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

C.它们都是离子

D.它们都具备稀少气体原子的稳定结构

【考试知识点】原子结构示意图.

【剖析】结构示意图书写:圆内数字为原子的质子数,符号表示电性,圆外的弧线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为该层上的电子数,离圆近期的弧线表示第一层,依次向外为第二层等,图示四种微粒分别为:氧离子、氖原子、钠离子、镁离子.

A.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同种元素的粒子是质子数相同;

B.它们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

C.为氖原子;

D.稀少气体原子的稳定结构是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原子为2).

【解答】解:A.四种微粒质子数分别为8、10、11、12,分别为:氧离子、氖原子、钠离子、镁离子,是不同种元素,故A正确;

B.它们的核外电子数都为10,分两层排布,排布相同,故B正确;

C.四种微粒分别为:氧离子、氖原子、钠离子、镁离子,含有原子,不都是离子,故C错误;

D.四种微粒的最外层都是8,具备稀少气体原子的稳定结构,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困难程度不大,考查学生对粒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重点.

37.将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下列变化曲线(其中a代表扩散过程中温度变化状况,b代表水合过程中温度变化状况)中符合实质的是()

A. B. C. D.

【考试知识点】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剖析】溶解过程都发生扩散过程和水合过程,扩散过程吸收热量为Q1,温度减少,水合过程放出热量为Q2,温度升高,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温度升高,据此剖析.

【解答】解:溶解过程都发生扩散过程和水合过程,扩散过程吸收热量为Q1,温度减少,即a渐渐减小;水合过程放出热量为Q2,温度升高,则b渐渐增大,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温度升高,则Q1<Q2,所以b的变化趋势大于a的变化趋势,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溶解过程中的扩散和水合时的热量变化,学会氢氧化钠溶于水温度减少是解题的依据,困难程度不大,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剖析能力和应用能力.

38.有关化学基本定义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氧化还原反应中肯定有元素化合价的升降

B.离子化合物这肯定含有金属元素

C.置换反应肯定是金属单质与盐酸类之间的反应

D.在常温和101kPa,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约为22.4L

【考试知识点】氧化还原反应.

【剖析】A.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是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

B.铵盐是离子化合物,只含有非金属元素;

C.置换反应为一种化合物和一种单质生成另一种化合物和单质;

D.气体摩尔体积22.4L/mol用条件是标准情况.

【解答】解:A.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是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所以氧化还原反应中肯定有元素化合价的升降,故A正确;

B.铵盐是离子化合物,只含有非金属元素,则离子化合物中未必含有金属元素,故B错误;

C.置换反应为一种化合物和一种单质生成另一种化合物和单质,未必为金属单质与盐酸类之间的反应,比如氯气和溴化氢,故C错误;

D.不是标准情况,不可以用气体摩尔体积22.4L/mol,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离子化合物、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等,题目涉及的要点较多,侧重入门知识的考查,困难程度不大.

39.如图装置可以用来发生、洗涤、干燥、采集(不考虑尾气处置)气体.该装置可用于()

A.锌和盐酸生成氢气 B.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生成氧气

C.碳酸钙和盐酸生成二氧化碳 D.氯化钠和浓硫酸生成氯化氢

【考试知识点】化学实验策略的评价;实验装置综合.

【剖析】由制备实验装置可知,为固体与液体反应制备气体,且水可除去杂质,浓硫酸干燥气体,最后借助向下排空气法采集,以此来解答.

【解答】解:A.生成氢气混有HCl,HCl极易溶于水,浓硫酸干燥氢气,最后向下排空气法采集氢气,故A选;

B.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应选向下排空气法采集,故B不选;

C.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应选向下排空气法采集,故C不选;

D.生成HCl极易溶于水,不可以选水除去杂质,且最后采集办法不合理,故D不选;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制备实验评价,为核心考点,把握实验装置有哪些用途、实验技能、气体的制备原理为解答的重点,侧重剖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气体的性质,题目困难程度不大.

40.从海带中提取碘的实验过程中(萃取剂用苯),涉及到下列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A.

将海带灼烧成灰 B.

过滤得含I﹣溶液

C.

  放出碘的苯溶液 D.

     离别碘并收购苯

【考试知识点】化学实验策略的评价.

【剖析】A.灼烧海带需要的仪器是坩埚;

B.过滤时需要用玻璃棒导流;

C.萃取时,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下层液体从下口倒出;

D.离别碘和苯时使用蒸馏的办法.

【解答】解:A.烧杯高温易炸裂,所以不可以在烧杯中高温灼烧固体,固体海带的灼烧应在坩埚中,故A错误;

B.过滤得含I﹣溶液,应该用玻璃棒导流,预防浊液溅出且易弄坏滤纸,故B错误;

C.分液时,苯的碘溶液坐落于水的上层,应该从上口倒出,故C错误;

D.碘易升华,蒸馏时,冷凝管应从下端进水,上端出水,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实验基本操作,明确实验原理及物质的性质即可解答,注意基本操作的规范性,了解混合物离别和提纯办法的选取,题目困难程度不大.

2、综合剖析题.(共20分)

41.含氯的物质与大家的生活密切有关.已知氯元素容易见到的化合价有﹣1、0、+1、+3、+5、+7六种,其不同价态的物质间可以相互转化.回答下列问题.

(1)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__________;氯离子的电子式____________________.

(2)氯气能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起到漂白用途的物质是__________(写名字).漂粉精的主要有效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化学式).

(3)实验室制取氯化氢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工业上将含有氯气的尾气通过__________进行处置,在处置时发生的反应中氯气作为__________.

a.氧化剂 b.还原剂  c.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d.不是氧化剂又不是还原剂

(5)写出氯气的两种作用与功效__________,__________.

【考试知识点】氯气的化学性质.

【剖析】(1)氯原子核外有17个电子,核外电子分为三个电子层;氯离子为阴离子,原子周围有8个电子;

(2)氯气与水反应生成HClO,HClO有漂白性;漂粉精的主要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钙;

(3)硫酸与氯化钠反应生成HCl;

(4)氯气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依据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判断;

(5)氯气是一种有着广泛作用与功效的要紧化工材料.

【解答】解:(1)氯原子是17号元素,核外电子分为三个电子层,一层2个电子,二层8个电子.三层7个电子,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氯离子为阴离子,原子周围有8个电子,氯离子的电子式为:

故答案为:

(2)氯气与水反应生成HClO,HClO有漂白性,则氯气能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起到漂白用途的物质是次氯酸;漂粉精的主要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钙,其化学式为Ca(ClO)2;

故答案为:次氯酸;Ca(ClO)2;

(3)实验室制备氯化氢气体借助材料氯化钠和浓硫酸加热反应生成氯化氢,微热时生成硫酸氢钠和氯化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Cl+H2SO4NaHSO4+HCl↑,

故答案为:NaCl+H2SO4NaHSO4+HCl↑;

(4)氯气是有毒气体,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氯气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氯气与NaOH反应时,Cl元素的化合价既升高又减少,所以氯气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故答案为:NaOH溶液;c;

(5)氯气是一种有着广泛作用与功效的要紧化工材料,可用于制盐酸、漂白粉、有机溶剂与多种农药,

故答案为:制盐酸;漂白粉.

【点评】本题考查了氯元素单质与化合物的性质,题目困难程度不大,题目涉及的要点较多,侧重于考查学生对入门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注意把握氯气的性质和作用与功效.

42.氢气是一种十分熟知的物质.在很多反应中既能够作为反应物,也可以作物生成物.

(1)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取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中,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及数目.

H2+CuOCu+H2O.

(3)在铜锌原电池中,如图,在铜极附近看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电子流向从__________.

(4)氢气作为燃料,有1g氢气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142.8kJ热量,表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室用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某学校实验员为了提升制取氢的速度,在此溶液中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你觉得合理吗?为何?__________.

【考试知识点】电解原理.

【剖析】(1)用惰性电极电解饱和食盐水时,阳极上氯离子失电子生成氯气,阴极上水得电子生成氢气同时生成氢氧根离子;

(2)该反应中H元素化合价由0价变为+1价、Cu元素化合价由+2价变为0价,转移电子数为2;

(3)该铜锌原电池中,Zn易失电子生成锌离子而作负极,Cu作正极,Cu电极上氢离子得电子生成氢气,在外电路中电子从负极沿导线流向正极;

(4)n(H2)==0.5mol,0.5mol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142.8kJ热量,则1mol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6kJ热量;

(5)原电池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解答】解:(1)用惰性电极电解饱和食盐水时,阳极上氯离子失电子生成氯气,阴极上水得电子生成氢气同时生成氢氧根离子,则电池反应式为2NaCl+2H2O2NaOH+H2↑+Cl2↑,

故答案为:2NaCl+2H2O2NaOH+H2↑+Cl2↑;

(2)该反应中H元素化合价由0价变为+1价、Cu元素化合价由+2价变为0价,转移电子数为2,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为

故答案为:

(3)该铜锌原电池中,Zn易失电子生成锌离子而作负极,Cu作正极,Cu电极上氢离子得电子生成氢气,则Cu电极上看到的现象是:有气泡产生,在外电路中电子从负极沿导线流向正极,所以电子从Zn电极沿导线流向Cu电极,

故答案为:Cu电极上产生气泡;电子从Zn电极沿导线流向Cu电极;

(4)n(H2)==0.5mol,0.5mol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142.8kJ热量,则1mol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6kJ热量,其热化学方程式为H2(g)+O2(g)=H2O(l)△H=﹣285.8kJ/mol,

故答案为:H2(g)+O2(g)=H2O(l)△H=﹣285.8kJ/mol;

(5)Zn置换出硫酸铜溶液中的Cu,Zn、Cu和稀硫酸构成原电池,原电池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所以在此溶液中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能提升制取氢气的速度,

故答案为:合理;由于Zn置换出硫酸铜溶液中的Cu,Zn、Cu和稀硫酸构成原电池,原电池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所以该操作能提升制取氢气的速率.

【点评】本题考查较综合,涉及原电池和电解池原理、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氧化还原反应等要点,侧重考查学生对入门知识的理解和学会,注意(4)中焓变与其计量数有关,题目困难程度不大.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