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家庭教育的重要程度已得到父母、学校和社会的广泛认同。
但在具体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总是有困惑:
应该管什么不应该管什么?
如何把握家庭教育的“度”以达到好的教育成效?
怎么样学会对孩子既放下又不松手的分寸,真的帮助而不束缚孩子的成长?
01 “直升机”和“甩手掌柜”都不利于孩子成长
目前的家庭教育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状况。
一类是“直升机父母”,恨不能全天候对孩子紧盯不放,事无巨细安排得异常周密,试图完全控制孩子的成长和进步过程;
另一种状况则是完全不管,放纵自流。父母基本不关心孩子的成长和表现,有些父母甚至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扔给学校,觉得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把孩子交给学校就万事大吉了。
这两类家庭教育方法都不利于孩子成长,都是父母没定位好自己角色,以致不可以正确把握亲子关系的界限。
“直升机父母”,是无形中把孩子当成了我们的私有财产或附属品,没将孩子看作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感觉既然孩子是自己生的,就有权利决定和控制孩子的所有。
著名诗人纪伯伦在一首关于孩子的诗中写道: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己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是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由于他们有我们的思想。"
孩子是与爸爸妈妈平等的独立的个体,而不少父母常忽略了教育最为要紧的目的之一是培养独立人格。
父母只有掌握适合放下,给孩子独立成长和体验世界的机会,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甩手掌柜”式的家庭教育方法是另一个极端,父母没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
孩子就像一株幼苗,需要园丁来浇水、施肥、除草,才能健康茁壮地成长,不然非常可能中途夭折或长成一棵歪脖树。
父母既然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就应该承担起为人爸爸妈妈的责任。
从孩子出生起就给予他爱和关注,在需要的时候给予他帮助,孩子才能在成长中得到应有些滋养,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孩子上学将来,学校只承担了一部分教育责任,并不是父母就能完全松手不管了。
父母仍需要关注孩子在学习、生活、情绪等各方面的状况,做孩子成长的伴随者和坚强后盾。
02 表率、习惯和情绪是父母不可以松手的责任
去年全国两会上,关于爸爸妈妈“持证上岗”的建议再度引起关注和热议。
养育生命、将孩子培培养人,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为要紧和艰巨的工作。
父母一方面要尊重孩子的独立自主性,给他们充分的成长空间。
其次也要尽到为人爸爸妈妈的责任和本分,绝不可以对孩子放纵自流,或者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
身教重于言传,父母要做好孩子的表率和榜样
身为父母,第一个不可以松手的就是对我们的需要,时时鉴察我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带来的影响。
爸爸妈妈关系、家庭环境、爸爸妈妈的心理健康情况及待人处事的态度等,都对孩子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的示范用途是别的教育没办法替代的,也是别的环境没办法提供的。
仅对孩子说教总是效果不好,行胜于言,父母用我们的行为给孩子做出榜样才是最好的家教。
孩子的样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的问题有时候映射的是父母的问题。
所以父母在对孩子提需要之前,可以先检讨一下自己:我对孩子提的需要自己做到了吗?
我平常的言行有没给孩子做出好的榜样?
重视培养孩子的习惯,让家教的影响更长久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还有一个不可以松手的,就是培养孩子的习惯。俗话说,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
表达、阅读和运动习惯的培养,会对孩子一生进步带来重大影响。
好的语言表达习惯,对孩子的人际交流和交往起到要紧用途。有些孩子说话非常冲,语气生硬,叫人听了不舒服,缘由是平常没培养好好说话的习惯。
父母在平常日常要尽可能防止家庭语言暴力,批评孩子的时候注意语气和办法,不要动不动就“下结论”或“贴标签”。
喜好阅读的习惯,是通向出色的路径。孩子一旦开始阅读,就进入了自主学习的状况。
阅读不只能增涨知识拓宽视线,而且能增强人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练好阅读的童子功,会使孩子受益终身。坚持运动的习惯,不只让孩子身体强壮,培养运动中的团队合作意识、规则意识、情绪控制能力等,还能塑造人的坚毅品格,是其他学科学习和活动不可以替代的。
最好能引导孩子练就一两项能随着终身的体育专长或技能。爸爸在运动方面有先天优势,应该发挥更大用途,多培养孩子对体育的热爱。
关注孩子的情绪状况,当令给予引导和疏解
有些父母可能感觉,孩子只须吃饱穿暖不生病就能健康长大,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尤为重要,对孩子成长有巨大影响。
特别在现在学业重压常见较大的环境下,学校和家庭要达成协议,充分看重和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一同促进孩子身心的健康平衡进步。
父母不管工作多么忙碌、精力多么有限,在孩子回家将来也最好能关注一下他的情绪,尽可能为孩子创造一个相对和谐宽松的家庭环境。
孩子在学校处于紧张角逐的氛围中,回到家将来要让他舒缓一下重压,适度调节学习生活步伐。当感觉到孩子有情绪方面的困扰时,准时知道缘由进行疏导,帮助孩子走出心灵困境。
03 父母适合放下孩子才有成长空间
不少父母也了解对孩子的爱要有界限,但在实质日常一直容易过度关注孩子。
“关心则乱”,最后变成控制,使孩子丧失成长的空间和自主性。
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克服我们的控制欲,掌握有智慧地适合放下。
不要包办代替孩子的学业任务
大多数父母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业,总想尽自己所能为孩子的学业进步提供帮助,这是人之常情。
但提供帮助必须要有界限、办法要得当。即便父母自己学历高常识背景强,有足够能力辅导孩子学业,也不可以越俎代庖,对孩子的学业过于包办代替或是严密监控。
应尽可能让孩子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既不让孩子形成依靠性而失去学习动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够帮助老师学会孩子的真实学业水平。
父母应允许孩子有做错题的机会和失败的体验,让孩子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掌握成长。
父母不要成为孩子学习的监督者或学习助理,而是成为伴随者,和孩子一块成长。
不要替孩子决定他的兴趣喜好
在孩子的兴趣或专长培养上,不少父母总是从自我出发,根据我们的爱好或功利化目的设计、决定孩子的兴趣方向,没考虑孩子的天分特质和真的兴趣,致使孩子痛苦不堪。
父母应该提供丰富的机会,让孩子广泛接触各种项目。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孩子会伴随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逐步聚焦,探寻到自己真的的兴趣喜好。
只有真的的热爱,才能激起人的潜能和创造力,也才能有恒心和毅力坚持。
父母可以提供建议,但应该充分相信孩子的分辨和选择能力,不要每件事替孩子做主。
不要过多干涉孩子的学校生活
父母应尊重学校教育的专业性和规律性,对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可以建言但不要过多干涉。
即便出于对孩子的关心,也不要在不完全知道状况的首要条件下,随便批评学校或老师,那样只能对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对孩子在学校遇见的问题,要准时关注但不要反应过度。
譬如孩子假如遇见了校园欺凌,父母必须要提供保护和支持。但假如孩子只不过和同学发生一些小矛盾,就不要反应过激,甚至把矛盾扩大化。可以提供解决矛盾的合理建议,同时也训练孩子处置人际关系的能力。
父母不要由于对孩子的保护欲而处处冲在前面,孩子总有一天要掌握一个人面对风雨。
教育孩子是一个漫长又艰巨的过程,做智慧父母不是一件易事,既要承担为人爸爸妈妈的责任,又要把握好亲子关系界限。
总而言之,不可以松手的地方绝不松手,应该放下的地方舍得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