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英语  数学  小学  初中  高中  化学 

千万不要如此过度关注孩子

   日期:2025-08-12     来源:www.lsury.com    浏览:623    
文章简介:父母的角色应当是咨询顾问,在适合的时候给孩子一些建议或提醒,不要过度干预、管控孩子的事情。关心的首要条件,是看见并尊重孩子我们的感受,父母不要让我们的感受覆盖了孩子的感受,不然只能给孩子带来痛苦。

父母的角色应当是咨询顾问,在适合的时候给孩子一些建议或提醒,不要过度干预、管控孩子的事情。

关心的首要条件,是看见并尊重孩子我们的感受,父母不要让我们的感受覆盖了孩子的感受,不然只能给孩子带来痛苦。


老话讲:“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为人爸爸妈妈,为孩子操心仿佛总也停不下来。

恨不能学会孩子的一举一动,好准时给他提供帮助;

不舍得孩子吃苦受委屈,想把最好的都给他;

对孩子寄予厚望,期望把他培培养出色的人······

关心孩子,自然是好的,但假如父母“用力过猛”,过度关心,反而会引发更多问题。

「1」

过度关心,会削弱孩子的主动性

日常,父母的过度关心特别表目前学习上,比孩子自己还要急迫。

譬如:常常问孩子“有什么作业?”“作业写完了吗?”督促孩子做完作业;

根据我们的想法给孩子买试题、辅导资料,安排各种额外的学习任务。

而这种过度关心致使的直接结果就是,孩子的学习动力愈加不足,磨蹭、拖延现象愈加紧急。

这是由于,过度关心、关注,会给孩子非常大的重压。

“有人一直在盯着我、催着我往前走”,这种感觉其实非常不好受——孩子感到我们的行为受限制,没自己做主、做安排的自由。

在这种状况下,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就会被削弱,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大优惠扣。

不光是学习,在培养孩子阅读习惯、兴趣喜好上也是这样,当父母的热情,超越孩子我们的热情时,就比较容易破坏孩子做事的动力。

拿培养孩子阅读习惯来讲,不少父母都会犯这个错:需要孩子每看完一本书后,说说这本书讲了什么,有哪些收成,甚至写一篇读后感出来。

这种做法,让阅读变成了一项任务,会致使孩子的阅读兴趣大大减少,到最后舍弃阅读。

每一个人都期望能对我们的事情做主,做起事来才会愈加主动自觉。

从孩子成长进步的角度来讲,孩子才是自己成长道路上的第一责任人。

因此,父母应该把主导权教给孩子自己,给他留源于由的成长空间,让他可以自己决定一些事情,如此才能激起孩子的内在动力,孩子掌握自我负责、自我管理。

父母的角色应当是咨询顾问,在适合的时候给孩子一些建议或提醒,不要过度干预、管控孩子的事情。

「2」

过度关心,会抑制孩子的生命力

节目《少年说》中,一个叫罗俊杰的男生,站在天台上向楼下的妈妈大声喊道:

“妈,我这辈子再也不想吃苹果和鸡蛋了!”

 从上小学开始,母亲需要他天天吃一个苹果,直到小学毕业共2190个苹果,小学毕业后,母亲又需要他天天一个鸡蛋,就如此,他整整吃了一年半的鸡蛋,共547.5个鸡蛋。他一个不落,全都记在心里。

电影《狗十三》中,主人公李玩因为体质缘由,不可以喝牛奶,一喝就吐,家人还一直给她递牛奶,告诉她“喝牛奶对身体好”。

这类事例,不但暴露出家庭中孩子的弱势地位,连自己不吃那些都决定不了,也反映了爸爸妈妈过度关心孩子,以至于于直接忽略孩子真实体验的错误教育方法。

日常,很多父母都有这个通病:总感觉孩子不懂事,把自觉得好的东西强加给孩子,看不见孩子的真实体验和需要。

譬如:孩子爱吃苹果,想买苹果吃,父母却觉得草莓更有营养,让孩子买草莓。孩子不想,父母就骂孩子:“真是不识好歹。”

孩子喜静,更喜欢待在家,看书,画画,父母感觉多出去旅游对孩子好,不考虑孩子的厌烦,非要带孩子外出,结果孩子玩得并不高兴。

父母觉得自己是关心孩子,却不知,孩子感觉到的却是一种忽略和否定,父母看不见我们的感受,也不在乎我们的想法,自我价值感低。

在父母的逼迫和控制下,孩子不可以根据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意志做事,缺少对生活的掌控感,内心压抑,非常不快乐。

这种过度关心,也容易导致亲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孩子满腹怨气,父母感觉孩子不懂事,不理解我们的良苦用心。

圣贤孔子曾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即便自己非常喜欢的事,也不要强迫其他人去做。

这项原则,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特别要紧。

你所喜欢的事物,不代表孩子也喜欢;你感觉应该做的事情,不代表孩子也是这么想的,更不代表孩子做了你期待的事情之后会感觉高兴、满足。

可以根据我们的意愿真实地生活、成长的孩子,才能真的地活出生命力、创造力,感觉到我们的价值,领会生活的幸福。

关心的首要条件,是看见并尊重孩子我们的感受,父母不要让我们的感受覆盖了孩子的感受,不然只能给孩子带来痛苦。

「3」

过度关心,影响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的注意力差,是大家老生常谈的话题。表现为上课跑神、开小差,不可以集中精力听讲;写作业不专心,小动作多,磨蹭······

事实上,孩子的注意力会伴随年龄不断进步,正常状况下,孩子在一个好的环境中成长,注意力会不断提升。

因此,相比于培养孩子的注意力,更重点的是从小保护孩子的注意力不被破坏。

日常,父母很多过度关心孩子的行为,就会对孩子的注意力进步带来不利影响。

譬如: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动不动就去嘘寒问暖,给孩子送水果、倒水;

孩子堆积木、画画、玩沙子的时候,在旁边指手画脚,告诉孩子如何做,甚至直接动手帮孩子做······

当孩子专注地做一件事时,父母的忽然打断、干扰,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破坏了孩子专注做事的体验,久而久之,孩子的注意力就会愈加差。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心理与脑科学专家Chen Yu曾做过一个实验,目的是探究父母与一岁左右孩子的互动模式对孩子专注力的影响。

实验一共邀请了40组一岁左右的孩子与爸爸妈妈,运用眼动追踪技术,通过孩子和爸爸妈妈的眼球运动来剖析专注力。

每一个孩子手中都有一个玩具,爸爸妈妈按平常的习惯与孩子互动。

实验发现,那些“努力过头”的爸爸妈妈,譬如帮孩子拿着玩具,告诉孩子玩具的名字,孩子的双眼已经徘徊在天花板上或者爸爸妈妈的肩膀上——孩子根本没专注在玩具中。

反之,那些表现“不主动”的爸爸妈妈,等待孩子自己对玩具产生兴趣,让孩子主导,孩子却可以维持非常高的专注力。

教育家蒙特梭利有句名言:“除非你被孩子邀请,不然永远不要去打扰孩子。”

父母的关心要适度,特别是在孩子专注做一件事的时候,不要随意去打断、指导孩子,给他一个安静、不受打扰的环境,才能帮助孩子顺利地进步注意力。

伴随孩子时,父母可以在旁边静静察看,或是专注地做我们的事情,等孩子主动和你互动时,再参与其中。

总而言之,教育的智慧,不能离开适度这个原则。父母再爱孩子,关心也要适度,给自己和孩子之间留出一个恰如其分的空间,孩子会进步得更好,父母教育起来也愈加轻松。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