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个十年,应该从精神到物质筹备些什么呢?下面,请听6~10岁孩子成为小学生了的母亲来介绍一下吧。
6~10岁孩子:成为小学生了
典型案例:理智型父母代表
主角:Yolanda
职业:公务员
孩子:儿子9岁
因为Yolanda和老公都是国家公务员,薪资和假期都很有限,所以孩子是在外婆外公的帮衬下长大的。孩子上小学1、2年级时,Yolanda主如果以让他适应学校生活、培养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为培养目的。这期间,大家并没像一些较劲的父母那样给孩子报不少课外辅导班,而是带他试报过一个剑桥英语,但没想到他居然反感至极,以至一听上英语就会胃疼,所以只上几次课就取消了,就如此到了小学三年级,Yolanda又试着给孩子报了杰瑞英语,这次没想到,他居然适应得挺快,虽然延续着对英语浓重的不喜欢的倾向,但还算是坚持了下来。而给孩子上奥数,Yolanda当时也是没抱多少期望的,只不过想开发一下他的做题思路,为小升初做个筹备,对于学好学不好Yolanda也并没什么把握,但没想到的是,孩子居然会喜欢上这门课程。目前孩子就像开了窍,每次测验都能获得全班前5名的成绩,在Yolanda欣喜于孩子变得很自信的时候,却又开始担忧他有偏科的倾向了。
同时,另一个惊喜居然也发生了。孩子学国际象棋的小表姐在教了他一次下棋后,他居然着迷了,在经过几次自己探索后,随便地将学棋一年的小姐姐战败了,为此孩子自己提出了学棋的需要,Yolanda就此因势利导地让他保证不旷课、不半途而废,才勉强赞同给他报了个棋院的长期班。目前,孩子每次都会自己早早筹备好去上课,而棋院的老师也说他非常有潜质,坚持下去的话应该能在以后的比赛中获得很好的成绩,这让Yolanda十分欣慰。
当记者说Yolanda是理智型父母代表时,Yolanda说其实自己还是挺问心有愧的:在孩子的衣食住行等方面,都是本着够用、健康就好的原则,并不可以像有些父母那样给予他更好的条件。在他小的时候也没上过什么早教班,没让他坚持学一门艺术类的专长,如钢琴、小提琴、电子琴什么的,这真的挺遗憾的;上小学后,也没像身边的其他特较劲的父母那样,把孩子的道路和进步都设计好,而是让他伴随我们的感觉走,比如对奥数和国际象棋的学习,也都属无心插柳的结果。在谈到小升初的问题时,Yolanda还说,目前,爸爸妈妈维持平时心真的愈加难了,原本没什么规划的大家,目前也不能不计划着近期要带孩子参加奥数和象棋大赛拿个奖,然后进龙校和重点中学签个约,虽然大家真的不认可将兴趣功利化,但现在就是这种形势。但愿十年后的小升初没如此的问题!
专家倡导
1.课外兴趣班应多元化
奥数并不合适所有孩子,一般孩子迫于升学重压,在学习的过程得到的是压抑和不快乐,因此奥数热以后被淡化处置是势必的事。除此之外,目前的课外兴趣班,还存在偏重于智商方面的学习辅导,而相对于美术、音乐、运动等方面的兴趣班范围和项目仍然偏窄。因此,更应该倡导的是课外兴趣班的多元化。
2.提高教学水平是首要条件
父母择校无非就是挑好的校风、好的师资,假如老师的水平相应提高了,教学水平达到社会和父母的认同,也就不会再有择校的必要了。因此,提高教学水平,即师资水平低的要飞速提高,才是问题的重点。
Yolanda婴幼儿教育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