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本是个育人、求知的地方,但近来频发的“校园江湖”事件和无数大家还没发现的校园暴力,正在伤害着孩子们的身心健康,这种现象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请先看某校一位高中三年级女学生的自白:
我是一名女孩,长相一般,成绩平平,而且厌恶学习。开始的时候,周围的朋友并不多,在以学习成绩论英雄的班级里谈不上什么地位。状况的改变是在高中二年级的下学期,我家离学校不过百步之遥,此时一些小时候的玩伴相继舍弃学业,其中一些人整天什么事都不干,有些就来找我玩。考大学是量力而行的事,我没那个能力就不作计划,乐得多交一个朋友,对于这类主动凑上来的,有事没事就跟她们接触,非常快就打成一片。
或许是意趣相投,慢慢地班上就有几个同样讨不想上学习的女同学围着我转,没过多长时间,人以群分,整个学校里就有一部分学生跟着我,其中有不少男孩。这种组合完全是在一种默契下凝聚而成,我了解在很多学生和老师眼里,我已经成为“大姐大”了。有几次圈子里有人受欺负了来找我出头,于是我拉了一大帮同学并找了些校外的朋友去吓唬他们,和影视剧里的场面非常像,非常快就把事情给摆平了。
的确,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为了扮老大,我得维持一些和其他同学不一样的地方,譬如偶尔叼支烟,偶尔去喝酒,玩起来非常疯......
可是我一直感觉我还是以前的我,我很了解自己是个坏学生,可是我依旧将自己概念为好人。说心里话,其实我并不认可我们的行为,但我喜欢让人看作老大的感觉。人一直期望找到受看重的感觉,在学习上我不可以够获得,但却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得到满足感、收获感。
从上面这位女孩的自白中.大家不难发现“校园江湖”这种非正式群体中的成员们的本性并不是是向恶,但学业的失落同时也让她们失去自我,于是她们就在我们的群体中找到我们的收获感。大家发现这种“校园江湖”式的非正式群体形成是什么原因大多离不了以下几个方面。
遭遇类似而同病相怜。
一些孩子因为家庭困难、学习成绩较差、各方面表现不佳等缘由存在紧急的自卑心理,他们的行为总是在学校或者班级里不被认可,没归属感,却长期遭到非正式群体的漠视,得不到应有些关心。于是他们比较容易走到一块,在相互理解、相互同情中寻求安慰与支持,从而形成同病相怜型的非正式群体。
自己心理素质的影响。
作为初中生,他们容易冲动,情感不稳定,又渴望独立。当他们的独立意识愈加强时,就愈加期望摆脱父母和老师的严格控制。但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他们迫切需要从别人那里获得友谊和经验,寻求合适自己存在的小群体,以满足安全归属的需要。
“情感饥渴”是形成的纽带。
老师或父母在情感|上的投人总是不够,或者采取过度娇纵、保护等错误教育方法,都会使他们产生“情感饥渴’。有的缺少家庭温暖的孩子会三三两两地抱成一团,单亲家庭与受家人“特别”对待的孩子也会因相同的不幸而互相寻求慰藉,继而攒成一个很难攻破的小圈子。
社会消极原因的影响。
作为未成年人,他们的分辨意识及控制能力都还比较淡薄,比较容易受人影响,也非常可能被借助。而现代大众传播媒体、网络与泛滥的武打小说、不健康的书报及音像制品等,使孩子遭到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扭曲了他们的心态而误入歧途。在他们中间,更多的是讲究一种江湖义气,并有一个比较崇拜和乐于模仿的“领袖”。作为一个边缘群体,他们常常会逃学、放学不回家,于是他们就学社会上的人去网咖、或吸烟、或为圈子里的人“打抱不平”。甚至可以为了自己小群体的目的团结起来,去做违反学校规章规范的事情,最后就跟主流团体或学校的正式群体拉开距离,越来越形成具备少年团伙特征的非正式群体。
智择优教育温馨提示:
“校园江湖”一直是令父母、学校乃至公安机关头疼的一块牛皮藓。不论其他人如何,母亲都要在这方面引导管理好我们的女儿。“校园江湖”也险恶啊。
延伸阅读:
1、江西新永初中女孩围殴女孩,校园暴力伤害了哪个?
2、安徽12岁学生遭班干部勒索被逼吃屎,校园暴力已低龄化
3、凋零的花季少女,校园暴力案例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