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的通用性是指课件不受教者、教程、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同时它还应该便于用户改造、加工、组合从而移植到新环境中应用。开放和可移植是课件通用性的特点。大家都知道,制作课件需要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因此大家期望课件具备旺盛的生命力。一个课件假如只不过一次性商品,只可以用于制作者本人,或只可以用于某一个教程,用完了即成为摆设或束之高阁,这应该是课件的悲哀。
从课件制作的一些作品中大家看到,不少课件存在着通用性不好的缺点。这种课件最典型的模式是前有头后有尾中间根据教材需要进步的电影格式,大家姑且称之为“影片式课件”吧。将课件做成影片怎么样?不好。尽管二者都是运用多媒体方法,但样式不同,本质有别。在这里,大家不可以不遗憾地指出,是课件本身的概念决定了它向电影模式靠拢。
[b]怎么样制作课件[/b]才能发挥其通用的灵活性?在李运林、李克东编著的电化教育导论中的概念是:"课件,这是指教学的应用程序。依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借助程序设计语言,由教师编制的程序。"这基本上是现在专家们的共识。由这肯定义出发,具体到课件的设计与制作过程,正如王吉庆先生讲解的,由"课件的设计者把自己对于教学的想法,包含教学目的内容、达成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案、教学的顺序、控制办法等等用计算机程序描述"。
从这里大家了解地看到,课件制作者的"想法",假如用文字来描述,写成的便是"教材";假如用计算机程序描述,便成了"课件"。原来课件是用声光电表现的教材。课件的脚本就是教材,先有了教材然后才有课件,这就是目前大多数课件产生的渠道。于是问题来了,教者不同教材各异,教材具备鲜明的个性,而教无定法,同一要点的教法因教程、教师、学生的变异而五彩缤纷,假如用同一教材去指挥不同教师的教学,会出现什么局面?做为教学的多媒体辅助工具需要共性,期望普适,而课件不可以,因为它是设计者"想法(教材)"的体现,天生一个封闭、不可移植的本质,它只效忠于设计者(当教程、学生或时间变化时,即便对设计者本人恐怕也难再重复用),对其它人恐怕是爱莫能助了,所以按教材制作的课件缺少生命力。
谈到这里,笔者自己也陷入了逻辑的混乱,[b]怎么样制作课件[/b]才能发挥其通用的灵活性?其实这不是笔者的错,一方面大家既想保留已经习惯的课件称谓,其次又需要它能灵活地适应不同老师不同教程的需要,这就迫使大家的专家学者需要重新认识和修正他们的课件概念了。为知道决怎么样制作课件才能发挥其通用的灵活性的问题,有人提出了积件的定义,称积件为“小课件”,并比喻为“七巧板”,指出它是课件的继承和进步。其实叫什么并无关紧要,要紧的是它的开发思想、制作理念。大家期望的是这种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能灵活地适应教学的需要。
根据教材制作的课件,因为它是顺从教材撰写者的思路展开的,所以它的交互性常常是“一按到底”的模式。有一个叫“时钟”的小学习数学课件,用按钮控制着全课的进程,用户需要根据设计者的意图依次点击89次按钮,才能完成教学任务。 在多媒体课件问世以前,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主宰着教鞭,或在黑板上敲点或在空中飞舞,把常识传授得如江河之水滔滔不绝。
多媒体课件问世将来,课件成了课堂的中心,鼠标替代了教鞭,主仆易位,表面上教师控制着课件,不断点击按钮,play,sTOP.gotoAndplay;翻页,翻页,使人感到教学是这样的轻松、新奇,但大家慢慢发现,用这种课件,轻松中暗含无聊,新奇中似有窒息。事实上教师由课件牵着,亦步亦趋去完成教学任务,不可以越雷池一步,犹如戴上了孙奥创头上的紧箍咒,老师成了操纵按钮的工匠,学生成了被牵着走的小牛犊。怎么样制作课件才能发挥其通用的灵活性?
要使课件具备通用性,笔者倡导抛弃教材而按要点来设计课件,要点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的客观存在决定了它不因教程、教师和学生的变更而变更,因为从要点出发设计出来的课件防止了主宰教师的弊病,必能为大伙所欢迎,所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