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化学  英语  高中  数学  初中  小学 

清华大学资助体系让贫困学生安心进校念书

   日期:2024-10-19     来源:www.laomaji.com    浏览:335    
文章简介:“亲爱的新同学,假如你的家庭经济情况困难,请勿忧虑,清华大学将在2006级新生中全方位推行新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将覆盖家庭经济困难的全部学生,肯定可以帮你顺利完成学业……”  在前不久清华大学2006级新生报到现场,这封由清华大学学生部发出...
清华大学资助体系让贫困学生安心进校读书

  “亲爱的新同学,假如你的家庭经济情况困难,请勿忧虑,清华大学将在2006级新生中全方位推行新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将覆盖家庭经济困难的全部学生,肯定可以帮你顺利完成学业……”


  在前不久清华大学2006级新生报到现场,这封由清华大学学生部发出的慰问信被做成一个绿底白字的一线品牌子格外显眼。


  800名新生享受打折政策


  据清华大学学生部负责人介绍,今年清华的新生申请“绿色通道”时,“贫困证明”不再是必要条件,只须填写好随录取公告书一同寄到考生手中的《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然后在报到现场填写《清华大学本科生临时贷款借款协议书》,经所在院系领导签字,就能领取临时贷学金交款凭单。清华大学今年颁布了新的“家庭经济困难本科学生资助体系”,大幅度提升了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本科生的资帮助度,每一个贫困学生最高可贷7000元,学费和住宿费全部包含在内。


  暑假期间,学校学生部的员工奔赴广西等地走访,知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具体状况,开学时学校又为他们筹备了100套生活必需品和充足的经济资助。


  据统计,现在清华在校生中,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约占全校本科生的10%,另外还有约占15%的学生家庭经济比较困难。新的资助体系资金来源主如果清华校友励学金、学校财政拨款、社会各界的捐资和国家助学贷款,包含助学金、勤工助学、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和困难补助等多种形式。对于2006级新生中的特困生,最低可获每年6500元的助学金;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新生平均每年可获得4000元的助学金。大约有800名新生可享受这一打折政策。


  此外,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勤工助学、申请助学贷款等方法,基本满足学生在校全部求学成本。清华大学今年把原有些800多个勤工助学职位增加了一倍。据悉,一个学生一年勤工助学所获收入大约为3500元,基本上可以满足学生一年的生活花费,让每一名家庭经济困难的本科学生都能有机会获得长期的勤工助学职位。


  新的资助体系体目前“两个全部”


  据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陈旭介绍,与过去相比,新资助体系的进步之处体目前“两个全部”、“两个增加”。“两个全部”是指资助范围覆盖全部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并帮助这类学生解决全部学费和住宿费;“两个增加”,一是指增加资助金数额。2006级新生中,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得到的最低助学金由每年3000元左右增加至6500元;二是增加校内勤工助学职位。职位数目由每学期800个增加至1600个,分布在清华大学图书馆、校医院、守卫处、科研实验室等机构,以使更多的经济困难学生可以通过劳动获得收入,得到实践训练。


  清华校友总会副秘书长李志华介绍说,新资助体系资金来源主如果“清华校友励学金”、学校财政拨款、社会各界的捐资和国家助学贷款。其中,“清华校友励学金”是由清华校友总会牵头、广大校友发起的捐资助学工程。今年的捐助工程启动5个月以来,已得到了2000多名校友的捐助,金额达150多万元。


  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的2006级新生陈丽培同学是新资助体系的受益者之一。他来自河南的一个农民家庭,妈妈和奶奶卧病在床,年幼的妹妹因家庭经济困难被迫辍学务农,爸爸在外打工,靠微薄的收入支撑全家。今年高考考试,陈丽培以662分的优秀成绩考上清华大学,就在全家为入学成本一筹莫展时,他接到了清华大学河南校友会的慰问电话和6500元助学金。


  原来,清华大学在寄给每位新生录取公告书的同时,还附寄了一张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陈丽培将调查表填写并寄回,使学校准时知道了他家的状况。清华大学河南校友会在当地对陈丽培家的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与校友总会交流后,当马上助学金送入陈丽培手中,终于帮助他顺利地走进清华大学。


  怎么样借助助学金


  怎么样借助助学金?是新生面对的新问题。据悉,今年入学的每个清华新生都将在辅导员的帮忙下,拟定四年财务计划。清华有关负责人介绍,辅导员的主体是清华大学的研究生,他们将借助我们的经验帮助刚入学的师弟师妹合理地规划我们的财务情况。譬如怎么样借助助学金,是不是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怎么样分配奖学金等等。


  清华大学鼓励受助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对于高年级学生,将以前一年度参加勤工助学、志愿服务的状况作为参考,来评定新一年度的助学金。该校有关负责人表示,新的资助体系将使学校的“奖优”和“助困”相对独立,在保证“奖优”的基础上,突出“助困”。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