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养育着无数的生命,但置身于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里的人却常常感觉不到包含自己在内的生命的存在,更感觉不到生命那朴实、平凡的形式下面蕴藏着的丰富的哲理。
本文选取树这一“生命”,以树传播种子的方法为描写对象,形象地阐发了那棵树让人“敬畏”的执著、顽强的生命意识和生命力。
作者对树的“敬畏”历程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先是发现“湖边一棵树正在飘散一些白色的纤维,大团大团的,像棉花似的,有的飘到草地上,有的飘入湖水里”,但“当时没十分注意”;接着状况“简直让人吃惊”:“那些树仍旧浑然不觉地,在飘送那些小型的云朵,倒仿佛是一座巨型的云库似的”,作者的态度也进而变得“诧异和震惊”了。
下面的议论是阐发主旨的重点部分。作者自然地产生“折服”和“敬畏”之情是由于种子以“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本钱的投资”和“不分昼夜的飘洒之余,只有一颗种子足以成树”的执著精神“强烈地碰撞”了作者的心。它抛洒出去的不少,可以收回的却是一点点,回报率几乎等于零;它在严酷的存活环境面前看上去极其渺小和无力,然而它以自己独特的悄无声息的执著同样完成了生命的传承,达成了种的延续。这真是“惊心动魄的壮举”。
行文至此,“生命”二字已经从不足为奇的平凡中分析出来,有了饱满、厚重的质感,大家除去敬畏、折服,还会引发丰富的联想,在内心深处仔细品味这大千世界、这芸芸众生。
一粒种子可以随便地顶破人力没办法打开的人的颅骨;
沙漠里的红柳为了获得水分,其根系十分发达,可以绵延几公里长;
陡峭的悬崖石缝里的青松依旧可以傲风霜、斗严寒,四季常青。
……
难道生命的本质就是不断在困境中获得突破,在绝境里获得新生,在死灭后归于永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