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拉近的不止是身高几十厘米的差距,而是爸爸妈妈和孩子心与心的距离,是一代人和另一代人的那条可深可浅的“代沟”。 知心姐姐卢勤说过:“蹲下身,和孩子平视,你会发现另一个世界。” 到今天,还对在长沙火车站看到的一幕印象深刻:一个小孩子不愿进火车站候车厅,惹他母亲生气了,母亲非常严厉地训斥他,他在旁边低头不语。母亲看孩子如此愈加来气了,非常大声地对孩子说:“你抬起头来,听我说话!”孩子还是不理。 没多一会儿,孩子的父亲过来了。看如此的情景,爸爸蹲在孩子面前,看着他的双眼,低声地孩子说:“父亲一直了解你是个聪明、懂事的好孩子,你告诉父亲你想回老家和正正哥哥玩不?”“想!”小孩子非常高兴地回答。“回老家和哥哥玩,大家就要坐火车回去,那你说大家目前该如何解决?”孩子想了一会,说:“大家目前要去坐火车了。”“大家坐火车要先进站,要等火车开过来,那大家目前先去候车厅等,怎么样?”孩子非常愉快地同意了,和父母手牵手进火车站了。 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爸爸妈妈二人采取了不一样的办法,就收到了不一样的成效。爸爸采取蹲下来的姿态,和孩子是平等的,孩子感觉父亲是理解他的,自然就收起了我们的敌对情绪,认真考虑父亲所说的话;而妈妈则采取居高临下的训斥办法,孩子看到母亲气势汹汹的样子,会感到压抑和恐惧,有话也不敢讲出了。 小林校长的教育办法 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时尚于不少国家,作者被觉得“再也没比她更知道孩子的了”。很多孩子看了这本书后,非常羡慕豆豆能有那样好的机会去巴学园,能碰到像小林校长那样好的老师。在大家眼中,小豆豆纯粹是一个问题儿童;在巴学园中,每个孩子都是大家眼中的问题儿童。那样孩子为何还会羡慕她呢?大家一块儿看看小林校长是如何教育豆豆的:豆豆由于淘气被原学校劝退,来到一所新学校——巴学园。小豆豆到巴学园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被母亲当着校长的面“揭疮疤”,更不是校长、老师的思想教育,更不是“如果再那样的话,你就没学上了”之类的恐吓、耸听之危言。而是校长把母亲打发走之后,把椅子拉到小豆豆面前,面对小豆豆坐下来,说:“好了,你跟老师说说话吧,怎么说都行,把想说的话,全部说给老师听。”然后,小豆豆就把陈谷子烂麻的事情都搬了出来,甚至把“擤鼻涕、钻篱笆”的事都说了出来,当小豆豆因绞尽脑汁仍找不到有哪些可说的而伤心时,校长摸着她的头说:“好了,从目前起,你是这个学校的学生了。” 校长的一上午4个小时的时间就如此“浪费”了,但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校长先生不但“一次呵欠没打,也没露出一次不耐烦的样子,而且像小豆豆那样,把身子向前探出来,专注地听着小豆豆的话”。 小豆豆感觉到“只有校长一个大人这么认真地听小豆豆说话”、“和这所学校的校长在一块的时候,她感觉很安心、很温暖,心情好极了”、“能和这个人永远在一块就好了”。 目前,又有什么父母可以这样认真、专注地听一个孩子子说上十分钟的话呢?又有什么父母能这样与孩子处在一个平等的地方上交谈呢?父母都在说“目前的孩子非常难教育”、“目前的孩子不和父母交流”等。其实,不是孩子不想和父母交流、交流;而是由于无人想去听他们内心的话,是由于他们总是是同意爸爸妈妈高高在上的教育。所以,孩子向父母关起了我们的房门,向父母锁起了我们的日记,向父母关起了我们的心扉。 平等地与孩子相处知道他的需要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就是从他的思维方法和年龄特征,去理解包容你不可以同意的事情,同时作适合的引导和处置,而不是让孩子处在被“控制”的悲哀中。 蹲下来与孩子说话,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的尊重;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的事情或问题认真又亲切的态度,使孩子和爸爸妈妈更亲近。由于用爱的细节不只能感染孩子,更能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