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英语  数学  小学  高中  初中  化学 

父母课堂:10招助你的孩子爱上学习

   日期:2024-12-29     来源:www.dushuds.com    浏览:732    
文章简介:做父母难,做现代父母更难。父母最操心的就是孩子的学习。

  做父母难,做现代父母更难。父母最操心的就是孩子的学习。孩子假如不喜欢学习,有不想上学情绪,最让人伤脑筋。有些父母干脆把孩子完全交给学校。父母真的一点方法没吗?假如学校教育是左手,家庭教育就是右手。只有左右臂一齐张开,才能托起孩子的教育;假如孩子是雏鹰的身躯,学校教育培育了孩子的一只翅膀,家庭教育就培育了另一只翅膀,如此大家的孩子才能飞起来。作为父母,该怎么样发挥我们的用途,让孩子爱学习,与学习结缘呢?我从思想观念和具体做法这两方面汇总了十条建议:

  1、剖析缘由,对症下药。

  没天生不喜欢学习的孩子,不喜欢学习一定有缘由。主要有三方面缘由:孩子生理与心理是什么原因,学校与教师是什么原因,父母与家庭是什么原因。譬如,基础不好,上课听不懂,或学习技巧不对;人际关系不好,或交友不当;学习动机不明,没学习动力;不喜欢某个老师的课,排斥这门课,或对老师有成见,或不讨老师喜欢,常常被批评;由于年龄太小就上学,心智不够成熟,学习力欠佳;夫妻关系不和谐,家庭环境不健康,影响孩子的情绪,无心学习;父母管教太严,需要不当,天性活泼好动,困难静下心来,注意力很难集中;等等。父母要冷静剖析缘由,不可以只看结果和分数,不去探究缘由。缘由找到了,再来研究对策,如此才能有些放矢,对症下药,改变近况。

  2、知道个性,因地制宜。

  假如说孩子是脚,教育是鞋,那样教育者就是制鞋人。现在的学校,可以说还是批量生产统一尺码的鞋子。一个老师面对5、六十个学生,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难以满足个性化的教学需要,学校要做到完全的因地制宜还不太可能。父母也是制鞋人,甚至更有理由比老师更知道我们的孩子,由于孩子从小在你的身边耳鬓厮磨,朝夕相处。他的脾性特点、生活方法、学习态度、思维方法、喜好专长都心里有数。只有知道了孩子的个性特征,才能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此,作为造鞋人的父母,更有必要为孩子量脚定鞋,探索出合适我们的孩子的一套教育方法——拟定适当的学习计划和目的,找到适合的学习技巧,培养好的学习态度。大凡成功的教育都第一是合适自己孩子的教育。

  3、知道孩子,走进内心。

  不少父母只盯住了孩子的学习,却忘记了孩子的“心”。其实学习是要用“心”来耕耘的。“心”决定“行”,“心”不畅则“行”不通。的意思是呢,即父母假如离得远远的了孩子的心灵,也就是说爸爸妈妈与孩子之间有隔膜,有沟壑,有矛盾,就象银行柜台前隔着厚厚的玻璃说话,只见嘴形,不见声音——没办法解析孩子的“心”。孩子最关注什么,孩子整天想什么,在学校与同学的关系怎么样,对老师的态度怎么样,近期有哪些烦恼等等,父母都一无所知。

  假如孩子有心事,有困惑,又不敢或不愿父母倾诉,那样,孩子当然没心思安心学习。教育专家孙云晓说,教育孩子的首要条件是知道孩子。所以,父母要知道孩子的内心世界,关注孩子的内心变化,疏通孩子心中的郁结,保证孩子的心理健康。要维持好的交流途径,掌握倾听孩子,掌握和孩子说话,真的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做个懂孩子的爸爸妈妈。当孩子心灵的精神支柱,情感的温馨港湾。这就是为何有些父母文化水平不高,但孩子一样爱学习,学习好。是由于两代之间一直有亲密的情感依恋,好的亲子关系。

  4、理解孩子,尊重人格。

  父母最易犯的错误就是,看到孩子的分数不理想,不喜欢学习,就焦虑不安,心急如焚,下面的动作就是发火,打骂,口不择言,唠唠叨叨。孩子考试没考好,成绩上不去,本来心里就难受了,再加上来自己家里长的冷霜雪雨,就更难受了。所以,要理解孩子的处境,体验孩子的感受,宽容孩子的过失,尊重孩子的人格,接纳孩子的近况。相信孩子是积极向上的,没什么孩子刚开始是不喜欢学习的。可是为何有些孩子就是不成器不成钢?有时候,孩子的不喜欢学习、自暴自弃是父母长期骂出来,打出来的。打骂只能让孩子雪上加霜,挫伤自信,增加自卑,激起逆反。就像站在屋檐下的孩子,本来孩子还没有被雨淋到,结果被父母用坏脾气的批评啦、责骂啦,推了一把,推到了屋檐外,结果孩子索性让雨淋个湿透——反正已湿了!自己没救了!

  5、宽容孩子,掌握赏识。

  在父母的眼里,成绩不好,好像什么地方都不好了。俗话说“一俊遮百丑”,我看,也可反过来讲,“一丑遮百俊”了。本来有亮点的,不闪光了,本来突出的地方,不突出了。学习并非孩子的唯一生活内容,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孩子是立体丰富的,孩子总有闪光的一面折射出来。他肯定有出色的地方,只不过你没发现而已;他肯定有潜能,只不过你没挖掘而已。父母要掌握并擅长找出孩子身上的优点。找到了优点,再加以借助。如何借助呢?放大它,表彰它,赏析它。要改变“优点不说不会少,缺点不说改不了的”传统旧观念,事实上,是“优点越说越出色,缺点越说越糟糕”。要接纳孩子,宽容孩子的缺陷和不足;要鼓励孩子,赏识孩子,帮助孩子打造自信;要运用正面的心理暗示,一定孩子,引导孩子。由于,维护孩子的信心就是保护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6、等待孩子,慢慢成长。

  现代社会的快步伐,好像也让父母失去了等待的耐心。看到其他人的孩子提前上学,也不考虑我们的孩子是不是拥有了肯定的心智和学习力,也让孩子提早上学;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管孩子有没能力同意,就给孩子报这个兴趣班那个培训机构。结果孩子疲于奔命,弄不好,兴趣没培养出来,不想上学情绪给牵出来了。看到孩子上课注意力没办法集中,以为孩子得了多动症;看到几次考试没考好,以为孩子从此没救了。其实,孩子有他自己的身心发展趋势。有的是生理上的限制,譬如大脑发育不成熟,心智不成熟,有待于以后的进步。象农作物势必要经过肯定的时间才能成熟一样,适得其反只能事与愿违。譬如孩子马马虎虎,作业粗心,人际交流不畅,情绪多变,调皮捣蛋等等,这类都是成长中的正常现象,伴随孩子年龄的增长,常识经验的丰富,技能的娴熟,阅历的积累会渐渐克服的,目前看来的小问题或许过两年就不成为问题了。而且,每一个孩子都不同,孩子的成长有快慢,有的是大器晚成,有些要等到肯定的时候才幡然醒悟,开始自觉主动地学习。生活是场马拉松长跑,而不是百米冲刺。起点慢的未必终点慢,接近胜利者的或许起点慢。所以,父母不要心急,不可以早早给孩子盖棺定论,有的,只能慢慢等待,用时间等待孩子的成长。

  7、进步喜好,探寻成功。

  假如孩子对学习没兴趣,那也不要紧。每一个孩子都有某方面的喜好和专长,只不过表现得有强有弱而已。发挥孩子的优势,进步孩子的喜好,就是“曲线救国”,帮助孩子重建信心。父母比较容易走入如此一个误区,以为除去学习以外,其它的事都是“不务正业”。却不知,这是孩子对常识的探索,是求知欲的表现。常识本身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不一样的常识之间没明确的界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某一方面的兴趣能训练孩子某方面的能力,而这类能力又可以用在学习上,帮助孩子较好地完成学业。譬如广泛涉猎课外读物的孩子,语文水平比一般孩子好;从小喜欢拆装的孩子,动手能力、操作能力非常强;喜欢拼图的孩子,空间能力强,对学几何大有帮助……当孩子有了一技之长,有了某方面的优势,就容易获得收获感,打造起自信心,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用这种强大的自信牵移到学习上,打败学习上的敌人,以强项带动弱项。譬如,孩子借助语言表达能力强的优势,来培养对语文的兴趣;借助喜欢看侦探小说的爱好,让孩子做一些数学推理的练习,以培养数学的兴趣。所以,父母要放宽视线,进步孩子的兴趣,从兴趣中培养孩子的成功感,打造自信心。

  8、设立目的,拾级而上。

  父母要帮助孩子设定阶梯式的学习计划,化难为易,让孩子踩着“台阶”上,而不是让孩子一步登天。假如刚开始目的过高,孩子努力跳起来也摘不到果子,就容易打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开始时设立的目的要低一点,将来渐渐加高。譬如需要孩子在一个星期内完成阅读一本课外读物,天天写3、四百字的日记。过段时间,孩子完成得好,适应后,再增加学习量和学习困难程度。为了表彰孩子,可以制定一张功劳薄,记下完成的结果,贴上小红花或印上刻印,自己用硬纸卡制作一张张奖状,给孩子公布颁发奖励。对于低年级的孩子,也可以适合地给予肯定的物质奖励。注意,父母的期望值不可太高,不要随便需要孩子考试必须要拿多少名次或在多少名之内,由于,名次的排列会遭到太多客观和偶然原因的影响。千万不要拿孩子和其他人比,而要和孩子的过去比,每一次小小的进步,都要给予真诚的掌声和精神上的鼓励,让他感觉到进步带来的快乐。应该注意的是,要表彰孩子的努力而不是表彰孩子的聪明。当孩子有了成功的体验时,对学习的兴趣也更加浓厚了,进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成功——快乐——成功。这里,快乐是努力的动力,成功是开心的享受。

  9、分解任务,减少困难程度。

  相信不少父母为孩子的作业而头痛。磨磨蹭蹭,拖拖拉拉,1个小时可以做完的作业非要整到3个小时。你在旁边急火急燎,他在一边慢慢腾腾。作业拖拉固然缘由不少,但其中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孩子在心理上有畏难情绪。假如把做作业比作搬一座山的话,他会感觉背着非常重,反正非常大的“山”,反正一下子背不完,慢慢来吧,于是磨蹭就来了。假如让孩子把这座山看成几座小山,那样,他会感觉背起来不累,轻松。这就是“分解任务法”。即把一晚上要做的作业,父母帮孩子切割成几小部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每一小部分。譬如,有18道数学题,规定每做完6道就休息5分钟,然后再做下一个6道题。也可以运用“分解时间法”。即把时间化整为零,分割成三四段。譬如估计要用1小时完成的作业,把时间分成三个“20分钟”,每一个“20分钟”一结束,就休息5或10分钟。因为每次时间短,作业来感觉有个盼头,就会在规定时间内思想高度集中地做作业。不管使用哪一种,在休息期间可以让孩子听音乐,可以陪孩子说说话或做点游戏。开始推行时必须要有父母监督提醒,严格把握好休息与做作业的时间。

  10、创造条件,激起兴趣。

  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可见,兴趣可以调动孩子的心理能量,激起孩子的行动积极性。孩子之所以不喜欢学习,是由于对学习没兴趣,没从学习中感觉到乐趣。怎么样让“无趣”变成“有趣”,就要父母去创设情境,设计游戏。越是学龄低的孩子,越是乐于同意学习的游戏化,生活化。怎么样在枯燥的学习中加入游戏的成份,就要父母开动脑筋,挖掘智慧了。譬如角色饰演,让孩子当小老师给你上课,让孩子出考试试题叫你考试,等于是让孩子重新把所学的常识温习了一遍;譬如在孩子面前故意示弱,出错,让孩子“逞强”一番,满足孩子的“虚荣心”,增强自豪感;再譬如陪孩子玩学习游戏:玩词汇接龙,续编故事,比赛造句;到市场买菜认斤两学计算,在家开家庭辩论赛,搞“记者访谈”,训练语言表达能力;让孩子当家管帐,培养投资理财意识,培养数学兴趣等等。除此之外,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周末或节假日多带孩子游山玩水,多让孩子参加实践活动,开阔视线,增开眼界,积累感性经验,丰富生活阅历。只感兴趣广泛,才能常识渊博。可能有些父母会说,我太忙了,我没时间陪孩子。那样,时间和孩子的将来比,什么更要紧?今天多陪一会孩子,明天就少操一份心,由于,越小的孩子可塑性越强,教育成效也越好。可以这么比喻吧:资金买不来时间,但时间可以买到孩子的将来。

  所以,父母要饰演好自己作为父母的角色,配合好学校教育。用平时心看孩子,用耐心等待孩子,用真爱赏识孩子,用智慧导引孩子。如若孩子拥有如此的父母,相信孩子会视学习为快乐之事,会与学习结下不解之缘。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