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偷拿其他人东西的行为是经常见到的,这种行为不只让父母感到困惑,也令孩子自己处于道德困境之中,怎么样帮助孩子改掉偷拿的习惯,成为父母关注的重点。
孩子老拿其他人东西该如何教育
准时制止和纠正:发现孩子拿其他人东西的行为时,要准时制止和纠正。可以采取温和但坚定的态度,让孩子了解这种行为是不正确的。同时也要向孩子讲解为何不可以拿其他人东西,与如此做的影响和后果。
明确表达态度:当发现孩子拿其他人东西时,父母应该明确表达我们的态度,让孩子了解这种行为是不被同意的。语气可以温和但态度要坚决,让孩子了解这种行为是不可取的。
引导孩子归还物品:假如孩子已经拿了其他人的东西,父母应该引导他们主动归还物品。可以携带孩子一块去找失主道歉并归还物品,或者联系失主并说明状况。如此可以让孩子了解我们的行为是不正确的,而且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给予适合惩罚:对于屡教不改的孩子,可以适合给予一些惩罚,以示警戒。比如,取消一些娱乐活动或者限制某些权利等。如此可以让孩子了解这种行为会带来肯定的后果,从而促进他们改正错误。
引导积极行为:鼓励孩子积极参与有益的活动,如参加运动队、艺术班等,以培养他们的积极行为和兴趣喜好。如此可以让孩子有更多有意义的事情可以做,降低他们拿其他人东西的动机。
培养自我控制能力: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让他们掌握怎么样控制我们的欲望和冲动。可以与孩子一块探讨怎么样以适当的方法表达个人的需要和想法,并掌握拒绝魅惑和抵制不好的行为。
孩子偷其他人东西,屡教不改如何解决
打造好的交流途径。有效的交流是解决问题的重点。父母可以和孩子进行一次深入的交流,尝试知道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在交流时,用开放式的问题,比如“你为何感觉拿这个东西是可以的?”如此的提问可以促进孩子深思我们的行为,而不是简单的对错评判。
设定明确的规则与后果。家庭中需要有明确的规则和后果,当孩子的行为超出这类规范时,父母应准时进行纠正。比如,设定“偷拿别人东西是错误的,下次若第三发生,大家会一块讨论怎么样处置。”这种规则可以帮助孩子明确边界,培养责任感。
鼓励好的行为,增强自我价值感。心理学中有一个要紧的理论,即自我效能感。增强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能够帮助他们在将来做出好的选择。父母可以通过表彰孩子的正面行为,鼓励他们在社交中展示同情心和责任感,帮助他们在情感上打造强烈的归属感。
给孩子肯定的零烧钱,并帮助孩子拟定支出计划。孩子之所以偷钱,是由于自己手里没钱,假如给孩子拟定一个烧钱计划,孩子只须手里有钱,自然也就不会再犯了错误了。对于孩子适当的需要,父母应该给予满足。
跟孩子一块努力,帮助孩子克服偷东西的问题。当面对钱时应该控制住自己想拿的欲望,另外也可以通过奖励让孩子渐渐把这个问题改掉,一周内假如不偷东西不撒谎,可以得到孩子最想要的奖励,反之则会遭到惩罚。
打造好的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孩子的一生都是有影响的。所以爸爸妈妈们应该给孩子打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让孩子从中能感觉到温暖。家庭环境好的孩子,只有少部分人去偷东西。
孩子一直偷东西是什么心理
道德感不强:孩子偷东西可能是未形成道德感或道德感不强,虽然了解偷拿其他人的东西不对,但却不遵守,或者感觉拿了其他人的东西将来不会被惩罚,也不会在内心形成羞耻和自责感。
反社会人格:孩子偷东西应该注意是不是出现人格问题,假如一直偷其他人的东西,并且打架、破坏规则等,需要考虑是不是存在反社会人格障碍。对这种人格障碍必须要进行心理治疗,并建议同时进行家庭心理治疗。
好奇心驱使:孩子可能由于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而偷东西。他们可能对新鲜事物有兴趣,想要知道和体验不是我们的物品。
渴望得到某种东西:孩子可能由于渴望得到更多的物品或者满足某种欲望而偷东西。他们可能感觉通过盗窃可以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或者获得一种刺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