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文的作者汪中求先生是一位企业管理培训专家,著有《细节决定成败》等畅销书本。该文虽然是早年发表的一篇博文,但作者发表这篇博文前前后后的历程与感悟,无疑仍然值得今天的为人爸爸妈妈们借鉴。
记者:请问你为何会写《给女儿为人处世的36条建议》如此一篇文章?
汪中求:这篇文章其实是我写给女儿的一封信。记得女儿正在读大三那年的暑假,由于要参加社会实践,所以就跟着我一块参与一些社会活动。
虽然女儿从小才艺双全,能歌善舞,也非常讨人喜欢,但那些天和我在一块的时候,我发现她在为人处世方面是存在不少问题的。譬如,吃饭的时候,有时我被安排在主客的地方,我的身边常常坐着一些要紧的陪同职员,需要和我谈些事情,女儿就常常被安排在离我较远的座位,她看起来一直有的惊惶失措;我身边的男士朋友较多,刚认识时互相介绍,女儿只不过朝其他人点点头,当他们向她伸出手去时,她不了解该怎么样回话;坐小汽车时,女儿也不了解自己该坐在哪一个座位上;甚至外出走路时,对于自己该走在哪一边,她也不了解。总之,在这类社交场所,女儿忽然变得不知所措,这引起了我的看重。
记者:你的这封信是一气呵成的吗?
汪中求:是的。由于是有感而发,我一口气写完了给女儿的36条建议。
记者:反响如何?
汪中求:当时女儿正在军训,收到信后,听说不少同学都拿去传阅,最后竟复印了1000多份。由此我想到把这封信贴在博客上。在发表这篇博文前,我专门请教了有关的礼仪专家,只修改了其中的一条,其余并无删改。这篇博文发表到今天,点击量已超越76000次,可见大伙对这个问题都很关注。
记者:我注意到其中有一些关于发短信的礼仪,对今天的青年特别有意义。
汪中求:这也是源于我的亲身体验。女儿在上大学时,我有时想对她说些话,就给她发短信,但常常石沉大海,没回话,所以我就有意识地把发短信的礼仪也写在其中。总的来讲,就是中国的一句古话,“老吾老与人之老,幼吾幼与人之幼”,要站在他们的角度为他们着想,这就是为人处世的出发点。
记者:你觉得礼仪、家风这类中国的好传统,如何才能得到传承?
汪中求:在我小的时候,老师和父母常常把一些平时的礼仪挂在嘴边,无时无刻提醒大家,并且通过言传身教,使大家知道了不少为人处世的规矩。而现在这方面的教育还存在不小的问题,特别是教育观念。我过去为一本商务礼仪书本写过一篇序言,据研究考证,在孔子年代的“六艺”也就是六门课程中,礼仪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但目前的小学教育中,居然缺失了礼仪教育的内容。我对一位韩国朋友所说的话到今天记忆尤深,他说:“我的儿子学习如何,我不关心,但他的礼仪如何,我非常在乎。假如他以后读了博士但不懂礼仪,不会尊重人,那还是或许会过得潦倒;假如你没读博士却了解礼仪,了解如何与人交往,那还是会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一个人的成功总是取决于合作,而不完全取决于个人才华。所以,读博士在我眼里没学礼仪要紧。 ”
至于怎么样传承好的传统,我觉得应从小事做起,就像这36条建议,非常具体、非常实用,假如每一条都做到了,孩子们的为人处世自然会得体,会叫人心生欢喜。
链接:《给女儿为人处世的36条建议》
1.遇上爸爸的同事或朋友不知怎么样称呼时,以“叔叔”、“老师”称之。毛泽东当年就需要儿子毛岸英称比自己小6岁的李银桥为叔叔;
2.逢遇长辈、师友,即便异性,也当早点大方地伸出手来,不然会令他们进退两难;
3.进电梯,有师长在,最好后入梯内,出电梯可以先出,但需作导引人;
4.师长同车,让师长坐在司机身后座位,自己最后上车,坐车内空余的座位;
5.与师长同行,可让客人走中轴线,自己侧后随之;
6.在马路上与师长同行,则可把较安全的一侧留给客人;
7.上楼梯、台阶,在湿滑处、易碰头处,均应准时给师长提示;
8.大概的话记得为师长提行李,如我们的行李有师长帮助去提,可以成全其绅士风度,但不适合让自己双手空空;
9.上妆迎客是正常的,但常识女人不适合化妆过重,也不要当客人的面补妆;
10.赴宴不要过早上席位,跟随上席先坐末座,而最后客随主便;
11.在不需要分座次的情形下,最好不坐光线过强的地方;
12.会客不要穿崭新的衣服,最好也并不是刚做的发型,但衣服缺纽扣或袜子有孔洞也非常不好,万一有此情形,应在他们注意到之前微笑道歉,却无须一直遮掩;
13.作为小字辈,刚走上社会,倒茶、斟酒之类,多做无碍;
14.在正式会客或交流中,包含宴席上,特别会议桌上,不要玩手机,包含发短信,不能已要用手机,也应离席并向主持人或身边人示意致歉;
15.咳嗽、打喷嚏、擦口鼻、弹衣上脏物之类,尽量背过身去处置,倘若动作过大又来得及,可离席处置,之后轻声致歉或以微笑示意;
16.师长有吸烟习惯,不要表现出不习惯,但可以健康理由建议其少抽,如在禁止抽烟的场合,则提示其换至抽烟室;
17.说话语速适中,不适合过快;
18.与人交谈,应去掉一些学生化口语,譬如“然后”、“再就是”等;
19.说话可以手势助之,但幅度不适合过大,譬如挥手不过头,横摆不过肩;
20.对话中或陪客时,如因专业不对口或常识结构不拥有,可以少说话,但不可或缺会意的点头和微笑;
21.对英语不好的交流对象,最好不要插入英文单词,实在必用也当随之译出中文;
22.师长交待事情,最好以纸笔记下;
23.接待你的人如接待条件稍次,倒的茶水也必须要喝,虽然未必喝完;
24.任何状况,酒都可以不喝,但应有替代品,且应征得或说服主陪赞同;
25.如有跳舞场所,大方登场,大家都期望我们的朋友或客人是才艺双全的,但适可而止,切忌卖弄或垄断现场;
26.遭到师长的接待,离开后应于下飞机或下火车时向其报平安;
27.对师长的劝诫、建议或批评,事中表示同意,事后如可能应以短信之类方法向其表示感谢或言明自己进一步的理解;
28.师长来短信应回复,就算“了解了”、“好的”、“了解”、“OK”也行;
29.与人去短信,应留下我们的名字,如他们连你的名字也会记不住则应留单位或相识之场所;
30.收到转交或邮寄来的礼物,应准时告知收到,并真诚地表示喜欢或言明对此礼物的理解;
31.与客人告别,可大方握手,但德高望重之长辈或领导则应让他们先伸手;
32.离席时,应将座椅推入桌下;
33.外出时,应轻放回弹之门;
34.关车门,需一次关牢,但不适合产生重重之声响,不要使人误以为你扫兴而去;
35.分别时,有人送你,应放手车窗玻璃告别,挥手示意;
36.客人离去,应送至楼下或电梯口,如送到车旁,应待车开动后目送客人离开可视范围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