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高考考试告诉大家:光死记硬背是行不通了……
关于孩子之间的差距,有如此的说法,我感觉还是挺有道理的:
学渣和学优的差距是英语
学优和学霸的差距是数学
学霸和学霸的差距是语文
的确,对于学霸来讲,在数英几乎找不出差距的时候,唯一的差距就是语文了。所以才有了“得语文者得天下”、“语文为王”、“语文是巅峰对决”等如此的说法。
中高考考试已经落下帷幕,高中三年级、初中三年级的哥哥姐姐们可以放飞自我,静待成绩的揭晓。但,大多数在校的小学生、初中生还在紧张地筹备即将来临的期末考试。
同时,对于刚刚结束的中高考考试,学霸们已经密切关注,知道升学考试的最新动向,总结经验,适应变化,调整提高学习方案和办法了。
今年的中高考考试透露出来一个趋势很值得关注!那就是:语文困难程度增加已经是定势,难就难在:光靠死记硬背,已经行不通了!
“语文难”已是定势
伴随“大语文”教育改革政策的放出,“语文难”已成为当下语文考察的定势。
教育部统编语文教程总主编温儒敏曾放出惊人言论:
“语文凭什么要给数学让路?
将来语文将成为中高考考试的杀器,
高考考试要达成15%考生做不完卷子。
”此话绝不是耸人听闻,据调查统计,2018年有高达81%的考生在高考考试时根本答不完卷子!被社会各界称为“最难高考考试年”!网友们纷纷调侃:“幸亏毕业早躲过了!”。
而2019年,“语文难”依然是考生走出考场的第一个话题,显然语文已成为学霸之间拉分的利器!
语文为王年代已经不是口号,而是真的到来了!再不看重语文,等于自我舍弃!
语文到底难在什么地方?阅读!
“得语文者得天下,得阅读者得语文”,仔细看过今年中高考考试语文卷后,你会发现此话说的一点也不为过,而所谓的阅读“难”集中在:
1、阅读速度不可以,根本答不完卷
“文字太多,读起来都非常费劲儿”,让不少考生喊难。翻开今年的高考考试试题,满满都是文字,以前的2000字不见了。
主编温儒敏透露:
“高考考试命题方法正在进行非常大的改革,而且在悄悄地改。
”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卷面字数增加,从近几年全国高考考试卷面都不难看出,以前卷面7000字,目前9000字,以后或更多达1万字。
再配上长篇的文言文、没见过的古诗词、难懂的科技文、非常难把握要素的记叙文,还要深度分析作者的看法。阅读速度如果不过关,根本答不完卷子。
预计以后的高考考试语文阅读题量会持续增加,训练阅读速度、提高阅读能力火烧眉毛!
2、题型有大变化:几乎所有题目都考阅读!
语文试题的总分是150分。在这150分钟,阅读和写作的分数居然占到了130分!即便是字词基础考查也是放在阅读题里考!如此算下来,整张试题阅读写作的比率高达90%!
你看,2019年第一大题的入门知识考察,就是用阅读题的形式考查!
2019年杭州中考语文第一大题的基础题,也是阅读!
一位初中语文特级教师在看过今年的中考试题后如此剖析:
今年中考语文阅读量大,涵盖面广,重视考查学生的大阅读、深阅读能力,尤其是对文本的深入考虑和真实感受能力。
同时,还重点考查整本书的阅读能力!
语文光靠死记硬背,行不通了!
教育部此前发下的《关于做好2019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公告》中明确需要,2019年高考考试命题要降低单纯死记硬背的常识性考察。这也是所有语文考试的一个导向。
高考考试语文传统文化题直接考查背诵的在降低,考查文意判断在增加。就连古诗词也不再单纯地考上下句默写了,即使死记硬背下来考试大纲需要的64篇古诗文,不理解,没联想运用能力,依旧不会答卷。比如,下面这道题:
你看,最需要死记硬背的古诗文阅读命题形式也愈加灵活,这意味着古诗文学习应摒弃过往那种死记硬背的机械模式。对待古诗文,大家不应仅仅停留在“读”的层面,更多地应该是“赏”。
阅读面在悄悄变化
除此之外,光读课本、读四大名著也行不通了。目前的语文考试,阅读面上也在悄悄变化,今年的考试试题取材覆盖古今中外,涉及文化、文学、艺术、历史、科技等,什么范围都有。
温儒敏说:
“目前阅读的需要远远高出了语文教学平常教的那个水平。
”
困难程度、深度、广度,都在向经典看齐,不再仅局限于课本!
比如:今年全国Ⅰ卷、Ⅱ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分别选取鲁迅《理水》和莫泊桑的《小步舞》,全国卷三道文言文阅读题均取材《史记》。
阅读材料中广泛涉及港珠澳大桥、“一带一路”“嫦娥四号”等国家进步热门,世乒赛、冬奥会等体育热门,传统音乐、中国字画等文化热门。
所以,只看《读者》、四大名著和课内教程,就能学好语文的年代没有了。对于阅读少、不念书、不考虑、写字慢、语言基本功不扎实的孩子而言,已经不是噩梦而是审判。
语文怎么样,直接影响其他科目分数
咱们先看下今年高考考试这道著名的数学题。难哭了一大片考生:
虽然不少人吐槽题目非常难,但仔细审题会发现,这道题其实用到的是初中的数学常识,根本没超纲。
而之所以不少孩子感觉难,大多数都是被题目的形式吓住了。
由于比起传统题型“已知条件A、B,求C”的干净利落,这道题显然信息含量非常大:
开头讲解了一通黄金比率,再介绍一下维纳斯,然后又是人体比率如何才符合黄金比率;
最后才是题目条件和需要解答的内容。
这道题,考的是不止是数学,更多的是考察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这么一大段文字,需要孩子迅速阅读完,并提炼有效信息:题目问的根本不是维纳斯的身高,而是和维纳斯一样有黄金比率的“某人”的身高!
这对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的需要非常高,特别是在高考考试这种高重压之下,要能凭着阅读经验,飞速抓出题目的核心。
所以,你看,伴随高考考试改革的推进,孩子学好数学的能力又增加了一项——提高阅读能力。
数学家苏步青觉得语文是学好各门学科的最基本的工具,并深刻领会到“语文是成才的第一要点”。
所以,他在担任复旦大学校长时曾说:
“假如允许复旦大学单独招生考试,我的建议是第一课堂就考语文,考后就批卷子,不合格的,以下的功课就不要考了。语文你都不可以,别的是学不通的!
”的确,语文怎么样直接影响其他科目分数。由于其他科目也都考验阅读水平,试题阅读量加强,包含数学,字数从以前的2000字左右,提高到5000-9000+。而传统文化的增加不只体目前语文中,历史、英语等学科也都可能出现。
怎么样有效提高语文读写能力?
不输在起跑线上?
中高考考试语文愈加降低死记硬背常识性的考察,传统的死记硬背的语文学习技巧已不再适用目前语文改革的趋势,更多的是需要学生提高理解能力、常识迁移能力、联想运用能力,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
就这需要大家:
1、勤阅读、读经典!
语文的学习,是一个按部就班的过程,需要长期累月的积累,在阅读中不断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和思维高度。要学好语文,光读好课堂上用的教程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要很多地阅读课外书本,读好书、读经典。娱乐化的浅层次阅读是无效的。
语文名师言芳老师过去说过:学习语文不阅读,再多的刷题和应试方法也救不了你!没时间阅读如何解决?争分夺秒,见缝插针。欧阳修擅长借助“三上”的时间念书,即“立刻、枕上、厕上”,郑板桥念书则借助“舟中、立刻、被底”的零星时间念书背诵。
从小学阶段培养阅读习惯,一旦阅读习惯培养,阅读对孩子来讲就像呼吸一样自然,根本不需要父母督促,他们自动会抓紧所有时间阅读!
2、勤推荐、多探讨!
要学好语文,还要掌握推荐。目前网络提供了不少推荐、互动和探讨的平台。
如通过网络的提问、远程教育学习网站的在线答疑、平台发贴等等。语文名师郭初阳老师在《怎么样精读一本书》讲坛中过去有个非常不错的建议就是,一本书读完将来,去豆瓣发帖,和网友探讨、研究,甚至是激烈的争辩。把我们的阅读感想推荐出来。还可以多看看其他网友的阅读感悟,取长补短,互通有无。
网络是双刃剑,人家用来打游戏、刷视频,学霸却可以用来让我们的阅读水平突飞猛进!
3、勤练笔、写日记!
写作不止是语文考试占比最大的题目,也是以后孩子一生应具备的存活技能。
写作水平的提升,没捷径,只有勤写!坚持写日记就是学好语文的非常重要的习惯。记录我们的所言所行、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日记还可以积累写作材料、储存常识。刚最初的时候,孩子可能写得简单,语言也未必通畅,但坚持写下去就会渐渐提升。
写作和阅读一样,一旦形成习惯,就像呼吸一样自然。更是孩子表达自己内心的一个出口。而这种习惯也同样需要从小学阶段开始培养。还是那句话,习惯一旦培养,对孩子来讲,阅读也好、写作也好,不是负担,而是成为一种需要。
4、师从名师
孩子能通过自主阅读有效提高语文素养自然是一件省心的事。但无师自通的顶尖学神毕竟是少数。想要在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上少走弯路,给孩子找一个语文素养极高的老师是捷径。
一位学霸父母过去透露她给孩子报课外班的秘诀:报英语数学课外班主要看课程体系,看课程;报语文班,就要选老师了。对于语文来讲,同样的内容,一位普通的老师和一位自己读写素养高的老师讲课,那是有天壤之别的!
名师本身语文素养深,赏析水平高。名师讲课的过程,就是积累孩子语文素养、提升语文能力的过程。
譬如古诗词鉴赏,名师的课是“授人以渔”。他们会凭着自己深厚的文学素养,旁征博引,不但把孩子引入古诗词的情景中,更教会孩子古诗词的鉴赏办法,从而掌握举一反三。
假如孩子只能自己走马观花地读,不如先听名师精要地讲后再读,你会发现成效完全不同。
能力不是靠刷题来完成,而是内化于心。
在做阅读理解时,句子理解题是无论怎么样都绕不开的一个坎,它一直变换着形式出目前大家的训练中、考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