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打乱了今年一系列招生考试的步伐,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便是其一。海量考生焦急地等待了1个月后,研招复试政策终于落地了:往年3-4月进行的复试,挪到了5月。
政策核心要素有三个,第一,研究生招生复试环节有必要保留,将继续进行;第二,为保障安全,给学校最大自主权,各校可以自由选择灵活多样的线上与线下复试方法;第三,采取全方位手段确保复试过程与录取公平,兜住公平底线。
研究生复试是研究生招生要紧环节,是科学选才,保障水平的重点,不适合取消。
此前有一些声音觉得,为保障安全,可以取消研究生复试,以初试分数录取。显然这一建议并未被采纳,由于招生单位(除高校外还有很多研究生机构,所以称招生单位比较准确——笔者注)与广大研究生导师不认可。
研究生招生与本专科招生完全不同,研究生不再是简单的常识性学习,事实上是半个科研职员,至少也是一个科研助理,是不是有专业研究能力与水平至关要紧。而现在的研究生考试,基本还是偏重常识层面的考核,缺少在专业研究能力与水平方面的考察。同时,每一个学校的学科特点不同,需要也是有显著不同的,但目前考生考试报名量较大的专业,总是采取全国统一命题的方法,更很难体现不同学校有什么区别化需要。因此,复试是研究生招生过程中的重点环节,对于科学选才,保障研究生水平有着要紧而重点的意义,这也是高校常见反对取消复试的根本缘由。
更重点的是,目前疫情防控大部分已经降至三级,常见开始复课,已经拥有了线下复试的可能性。即使为绝对安全考虑,互联网复试方法与方法也是可以替代线下复试的。假如简单取消,反而是一种惰政,是不作为。
支持研究生招生单位采取灵活多样的复试方法,是为了求得安全与水平的最大公约数,出发点还是安全。
虽然不取消研究生招生的复试环节,但受疫情影响,教育部需要招生单位在确保安全的首要条件下,因地制宜,依据自己的状况与学科专业需要,灵活安排复试方法与形式。换句话说,复试形式由学校自己定。
非疫情下,复试形式大都一样,各招生单位在生源充足的状况下,总是会选择1.5倍左右的考生集中到校复试,时间上会持续2-3天。复试的形式有笔试、面试,有的则只有面试。
教育部门这次给招生单位在复试形式上最大的自主权,并不是是从高校自主权出发,更多是从疫情下安全角度考虑的,期望招生单位结合研究生复试本就多元化的现实,删繁就简,从安全出发,平衡好科学选才,求得安全与水平的最大公约数。
譬如,在疫情风险低,基本可以确保安全的区域,如必要仍然可以进行线下复试;为最大程度降低跨区域聚集,也可以委托兄弟高校进行复试;但对于仍然处于一级防控或者仍有风险的区域,则鼓励学校尽可能采取线上远程方法进行复试。即使是同一高校,不同专业也可以参考专业需要,采取不一样的面试形式与方案,也就是说,同一所高校,依据学科专业不同,有的可能是线下复试,有的则是线上复试。而一些生源本就不足的招生单位与专业,一个简单的视频面试可能就是最好选择,而不必非要聚集到招生单位。
但安全还是一个要紧首要条件,教育部明确需要,即使线下复试,也要尽可能降低职员聚集,并特别规定,复试时间不可以早于4月30日,显然就是为安全考虑。
几乎可以一定,虽然教育部没明令需要,除去特殊专业以外,多数招生单位与专业为安全考虑,或许会尽可能采取线上复试模式,如此不只安全,重点是对复试与面试的成效影响不大。
采取连环手段防舞弊,所有考生入校后将进行第三复核。无论哪种复试方法,都不可以丢了公平公正!
无论采取哪种复试方法,保证公平公正才是可行的,也是广大考生与社会各界最关心的。
研究生招生是以各高校或科研院所为单元进行的,因此虽然允许招生单位自己拟定灵活多样的复试形式与方法,但只须每一个招生单位及专业复试的尺子一样,即方法与形式是一样的,那样对所有考生就是公平的,这也是教育部允许各招生单位自由选择复试方法的一个根本缘由。
对于网上复试,大伙可能特别会担忧公平问题,譬如,是不是容易发生替考行为?是不是容易泄题?此次复试政策调整,就如其他招生政策调整一样,公平公正是一个底线,不只有过程的管理,还有事后的监督。
据了解,教育部门已经委托有关部门,开发了一个网上视频复试的技术平台供各招生单位使用,当然,各招生单位也可以使用自有些互联网平台,但教育部需要无论用什么平台,对所有考生肯定是统一的。同时,互联网复试的第一个环节,就是人证与人脸双辨别,以确保没有替考的可能。教育部拥有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所有大学毕业生的学籍库等基础数据,在身份认证上应该是最权威的了,这一点大伙都可以放心。在笔试上,这次调整也需要选择开放性、能力型考试试题,换句话说,没有标准答案,最大可能减少前后衔接时的泄题风险。在面试的过程中,教育部也第三强调了以往复试中“三随机”等成熟的防范手段,即随机抽签确定考生复试次序,随机抽签确定导师组成员,随机抽取复试一试题等,最大程度杜绝人为原因。
为加大复试的公平性,此次教育部还支持招生单位可以启动二次复试。二次复试虽然是一直存在的一个政策,但大伙极少去用,今年教育部鼓励高校一旦对复试过程与结果有疑问,就能立刻启动二次复试。
为了保障公平,更大的招还在后面。教育部明确需要,所有考生,在入校3个月内都需要进行第三复查复核,对复核不合格的,取消录取资格,做退学处置。但凡发现存在冒名顶替等作弊问题的,还要依据有关法律规定,采取相应司法手段。
当然,对于极少数弱势群体,教育部也需要招生单位提供所有必要的适当的技术与物质支持,以保障这种考生顺利参加复试。
各种手段一环扣一环,在安全上可谓殚精竭虑,由于,无论采取什么复试方法,都不可以丢了公平正义,这是底线,也是红线!
保障安全是这次研究生复试等有关政策调整的出发点,坚持复试是为保障水平、科学录取的必要举措,守住公平是这次调整的底线与红线。给招生单位以灵活多样的自主权,充分发挥招生单位的能动性,在这三者中精确探寻最大公约数,实属不容易。这个策略可能不会让所有人认可,但相信会让绝大部分人认可,由于在最大可能保障招生水平的同时,确保了安全,守住了公平!
作者:陈志文(国家教育考试技巧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内容来源:微言教育、中国年轻人报推广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