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开始,高考考试成绩放榜,各省状元也纷纷出炉。
苦尽甘来,少年得志,一夜之间爆火,……被海量名誉和光环裹挟着的状元们看着是标准的「其他人家的孩子」。
然而,有媒体采访了全国68个高考考试状元,发现,天才是没有的。
所谓的「神仙」一样的孩子,都不是一鸣惊人的奇迹,背后暴露了这四个教育真相!
01
为何必须要进好学校?
王淇颖,裸分722分,今年的北京高考考试状元。
她来自满载盛誉的中学,人大附中。
人大附中有多牛呢?
从04年到18年,承包了北京整整11年的1、,其中连续6年,包揽理科第一。
21年间出了13个高考考试状元。
真的是名校中的战斗机。
而今年,人大附中700分以上的学生人数更是第一,当之无愧的「海淀6小强之首」。
状元出身名校,这并非个例。
孟令昊,高考考试数学150分,语文125分、英语145分、物理98分、化学97分、地理96分。
今年山东高考考试改革,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他拿下711分,勇夺山东高考考试大省的状元。
他来自潍坊一中,这是一所山东重点中学,国家级示范中学,全国新高考考试改革试点学校。
而孟令昊所在的班级,全省前50名就有3个,班主任说:就现在的成绩看,这个班的学生,今年考上5个清华、北大没那些问题。
文章开头提到的陕西文理双科状元杨思元,强宣凯都来自同一所中学。
这所出了双黄蛋,被叫做「陕西黄埔军校」的西安高新第一中学也是个狠角色。
中国顶尖高中50强,西安高新一中排名第8。连续5年拿下7名状元,连续8年维持100%学生上二本线,98%学生上重点线。
多名学生考入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帝国理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际名校……
知乎上有个问题:为何必须要进好学校?
最高赞的回答是:为的不是知名度和光环,而是环境和圈子。
毕业于人大附中的魏欣然说,在这儿你能感觉到什么叫「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每次表彰的时候,数百人的学生队伍,在讲台上扎堆,站得满满当当。主持人一个个念,从国际奖项然后国内,一般省级及以下的小奖都直接忽视,由于真的念不完。
即便你进了省竞赛队,也没太多目空一切的资本,你身边那个不太起眼的小女孩大概是金牌,国奖,甚至是国际赛事的大奖得主。
可不能不承认,出色者是少数,大多数孩子还是坐在领奖台下,膜拜着仰慕着……
但那些孩子不是自卑,而是将它视为榜样,和同学一块,默默努力和奋进着。
好的学校是包容且多元的,你可以参加竞赛、文静、课外活动,或者主导社团、研学、志愿活动,或者你只不过想安静地当一个学霸……舞台足够大,足以让每一个人表现出最好的自己。
郑州第七中学,全班62个学生,其中59人高考考试分数超越600分,最高分694分。
而班主任在采访时候的一句话,暴露了真相:
同班和同寝室的学生都比着学。
好学校要紧,更准确的说是:
好的圈子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孩子来讲。
好的圈子可以让他们变得向上、自律、并且为目的不懈奋斗。
它能给孩子们开阔的视线,它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各展其长,互激互励。
正是每一个星辰的微渺闪烁,才聚集成了星光灿烂的夜空。
02
为何好的教育,要拼爹妈?
媒体采访高考考试状元时,发现了两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第一个:本以为高考考试状元都是书呆子,后来发现并非。
状元们并不死念书,
他们平常都挺会玩的。
第二个:本以为高考考试状元的父母都是「控制型爸爸妈妈」,后来发现并非。
「你们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仿佛也没如何教育啊。」
湖北高考考试状元唐楚玥不只写得一手好书法,更是兴趣广泛,会弹钢琴,能演话剧,运动会200米跑还能拿2、。
山东高考考试状元孟令昊,喜欢拉大提琴,从五年级开始学习,早早就拿下了大提琴十级证书。高中三年,他在班上都「特立独行」,天天的晚自习时间他都要回家练琴,雷打不动,基本上天天最少两个小时,高中三年级的时候天天练三个小时。
练琴带给他的不止是一手才艺,更是日积月累之下的坚持与恒心,是寒冬烈暑之下在琴凳上修炼的安静与从容。
宋庆龄曾说:孩子们性格和才能,归根结底是遭到家庭、爸爸妈妈的影响。
唐楚玥天天会和父母一块运动,天天训练三次,如此学习会更有效率。
孟令昊的爸爸妈妈都是山东大学的毕业生,家庭环境就是民主,「父母特别懂我,一直都是鼓励和引导,即使是考砸了,也都一直安慰我。」
出色的爸爸妈妈都是一样的。
「神仙女儿」武亦姝当年更不是学霸,考进中学兰生复旦的时候成绩垫底。
但进入初中后,武亦姝的成绩飞速提高至年级前十名。
她父亲天天下午4:30将来就不需要手机,专心陪两个孩子。
去年广西高考考试状元,打破高考考试以来的分数记录的杨晨煜的母亲也说过:
父母要自律,不可以把孩子丢一边自己玩手机。
到底什么是拼爹拼妈呢?
前年高考考试状元熊轩昂的采访引发不少考虑,出身优渥家庭的他说:「目前不少状元都是家又好又厉害的那种,在大城市享遭到的教育资源,决定了我在学习时能走不少捷径。」
但其实教育语境下的拼爹妈不是拼资产和继承,而是爸爸妈妈的眼界格局,创造的资源环境和思维方法。
拼的不是你如何去「控制规范」孩子,让他需要如何如何。
而是你能否培养好的习惯,能否成为好的榜样去影响孩子。
孩子不想听,但他喜欢模仿。
一对好爸爸妈妈,胜过100个好老师。
03
为何必须要好好念书?
每年高考考试状元揭秘总会有一批人说:状元如何了,还不是要给人打工,大学没毕业当老板的比比皆是。
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有记者采访了30年前高考考试状元的对比。
陈东,当年广东文科状元,入学北大。
30年后,他成了中山大学法学院的副教授。
谭志佳,广东状元,出身农村,家庭年收入不到3000元。
20年后,他入职香港大学医学院,从事遗传病理研究,改变原生家庭,达成新的阶层跨越。
《国际金融报》对中国A股500名上市公司做过调查,其中年薪百万级的董事长84%有高学历,一半以上毕业于985高校。
中国最顶级的企业家大都源于最顶尖的学校。
可能你也见过这个引起整个商界瞩目的乌镇大佬饭局照片,刘强东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是当年宿迁的高考考试状元,雷军毕业于武汉大学,张一鸣毕业于南开大学……
还有著名的清华系网络圈,他们互相依托,提供帮助,共享资源,成为每个行业的佼佼者,做大做精,直到把这块蛋糕垄断。
的确,学历不可以跟着人一生,文凭也代表不了能力。但,有的机会,在某些时候,只留给拿着这张通行证的人。
它在一定量上,代表你努力奋斗,坚持不懈的过去。
念书,未必能叫你立于巅峰,但能叫你免于沦陷谷底。
而不念书,可能输掉的是更进一步的机会,不断向上的力量,甚至是一生……
04
为何孩子非常难,爸爸妈妈更不容易?
文中提到的这类状元都不是来自什么权贵之家。
谭志佳出身农村,杨晨煜来自南宁教师家庭,孟令昊来自山东常识分子家庭,家境最好的武亦姝和熊轩昂也顶多是中产家庭生的孩子。
贵州文科状元兴义一中黄阿想
大都是普通家庭出身的普通孩子。
他们身后,都站着摆渡人。
孩子们总说念书苦,念书累,但其实爸爸妈妈也好不容易。
为了让孩子走出大山,她们一刻都不敢歇脚。
为了给孩子做早饭,她们要起得更早。
(这位母亲病重得都快站不住了,却依旧坚持给孩子做了最后一顿饭。)
为了更好的教育条件,他们在恶劣的天气里也不停止奔跑。
为了多挣点钱,他们在寒风中守着全家生活的期望。
他们也不想丢下孩子去打工,只不过对不起,抱起砖头就陪不了你,放手砖头就抱不了你。
他们不怕重压有多重,只怕赚钱的速度赶不上孩子成长的速度。
他们不了解什么是累是脏,只了解多搬一天,孩子又能多上一天辅导班。
辛苦吗?
特别辛苦,你没办法想象。
他们不怕暴雪中饭有多凉,只担忧孩子今天穿得暖不暖吃得饱不饱,他们总说:别不舍得吃饭,钱不够爸再给你打。
他们从来不在乎自己有多辛苦,只害怕:
对不起,孩子,叫你输在起跑线上。
对不起,全力以赴也给不了更好的。
对不起,爹妈是否会叫你失望?
莫言说:孩子的出色,都浸透着爸爸妈妈的汗水。
孩子,可能爸爸妈妈有时过于急切,
但请你多一点谅解和包容。
没哪个比他们更不舍得你吃苦,也没哪个比他们更了解念书有多要紧。他们只不过不想叫你长大后后悔,遗憾自己当时没多努力一把。
我为何要「逼」你。
为了是你可以,而不是你本可以。
就算不可以鲤跃龙门,但最起码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空闲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对于大家普通人家的孩子,好好念书,考上大学,是达成逆袭的捷径。
30年前是,今天依旧是。
作者:关山月。本文转载于凯叔讲故事(ID: kaishujianggushi),3000万孩子的故事大全 ,父母的婴幼儿教育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