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心的故事引导孩子的行为
案例1、故事中的癞蛤蟆
鑫鑫是一个性格倔犟的孩子,常常由于一点小事就大发脾气。一天放学后,他打游戏机玩得非常晚才回家,父亲责备了他。鑫鑫很生气,不但不吃晚饭,还摔碎了碗。晚上,母亲编了一个故事给鑫鑫听,故事的名字叫《爱生气的癞蛤蟆》。故事中的小蛤蟆整天贪玩,母亲批评它时,它就大喊大叫,时间一长,它长满了疙瘩,变成了难看的癞蛤蟆。鑫鑫听了故事后,意识到自己不应该随意发脾气,他的脾气渐渐平和下来。
这个案例告诉大家,对于不听话的孩子,简单地动用武力只能致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对大人愈加疏远和畏惧。而通过讲故事的方法,让孩子在故事中自我发觉错误,会比直接指责和说教愈加有效。
案例2、逻辑上的推理
尼尼是一个特别怕疼的孩子,有一次得了感冒,大夫嘱咐要打三天吊针。但,尼尼只打了两天,就不愿再去医院了,他以一种俏皮的方法对父亲说:“我已经打了三天吊针了呀。第一天的针我打了,第二天的针我也打了,一加二不是等于三吗?”父亲聪明地借助尼尼的逻辑,买回了尼尼最爱吃的烧鸡。开饭时,父亲对尼尼说:“今天吃鸡,父亲吃第一条鸡腿,母亲吃第二条,你就吃第三条吧!”尼尼疑惑地问:“父亲,总共才两条鸡腿,哪来的第三条腿呢?”父亲笑着说:“这还不简单,这是第一只,这是第二只,一加二等于三嘛!”尼尼被父亲逗乐了,下午乖乖地跟父亲去医院打了吊针。
这个案例告诉大家,孩子们大多怕打针吃药,但这是不可防止的。父亲借助尼尼的逻辑思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防止了亲子对抗,让尼尼乖乖听话。这种办法的运用,很巧妙,值得其他爸爸妈妈们借鉴。
案例3、通过食物引导孩子
强强是一个不喜欢吃蔬菜的孩子,父母为此伤透了脑筋。有一次,父亲特意做了一盘咸肉和一盘青菜。父亲问强强:“今天就两盘菜,咱两个各吃一盘,你爱吃哪一盘?”强强回答:“我当然吃肉了。”但,强强发现这肉越吃越咸,吃不下去了。看到父亲津津有味地吃着青菜,强强心生好奇,想尝尝青菜的味道。父亲趁机说:“你了解父亲的个子为何比其他小朋友的父亲矮吗?就是由于父亲小时候只吃鱼和肉而不吃青菜,致使营养失调呀!”听到父亲的讲解,强强意识到自己应该吃蔬菜,从此将来不再挑食了。
这个案例告诉大家,直接告诉孩子不吃蔬菜对身体不好是非常难让他们同意的。父亲通过烹饪手法的变换,加上我们的亲身历程,让强强在无形之中改变了偏食挑食的习惯。这种教育方法很巧妙,效果显著。
结语
以上三个案例展示了亲子教育中通过讲故事、逻辑推理和食物引导来引导孩子行为的办法。这类办法不只可以防止亲子对抗,还可以让孩子在故事中自我发觉错误,从而愈加有效地改变他们的行为习惯。
作为父母,大家需要注意到每一个孩子都有我们的个性和特征,不可以简单地用一种教育办法来对待所有些孩子。大家应该灵活运用各种办法,结合孩子的兴趣和爱好来引导他们的行为。
通过以上案例的剖析,大家可以得出以下几个方面教育经验:
故事引导:通过讲故事的方法,让孩子在故事中自我发觉错误,可以愈加有效地改变他们的行为习惯。 逻辑推理:借助孩子的逻辑思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防止亲子对抗,让孩子乖乖听话。 食物引导:通过改变食物的方法,让孩子在无形之中改变偏食挑食的习惯。综上所述,亲子教育是一个复杂而又细致的过程,需要爸爸妈妈用心去理解和引导孩子。只有真的用心去教育孩子,才可以培养他们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