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英语  数学  小学  初中  高中  化学 

综合实践活动课将成中小学必学课程

   日期:2025-04-04     来源:www.gktrfc.com    浏览:416    
文章简介:小学1至2年级,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   小学3至6年级和初中,平均每周不少于2课时   高中实行课程策略有关需要,完成规定学分   记者十月30日从教育部获悉,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将成为义务教...

  小学1至2年级,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

  小学3至6年级和初中,平均每周不少于2课时

  高中实行课程策略有关需要,完成规定学分

  记者十月30日从教育部获悉,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将成为义务教育和普高课程策略规定的必学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自小学1年级至高中3年级全方位推行。

  依据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进步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教育部教程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跨学科实践课程,重视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服务、制作、体验中学习,剖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它可能 涉及多门学科常识,但不是某门学科常识的系统性的学习,也不同于某一门学科中的实践、实验环节。同时,这也是动态开放性课程,强调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进步需要 出发,选择并确定活动主题,鼓励学生依据实质需要,对活动过程进行调整和改进,达成活动目的。课程推行不以教程为主要载体,不是根据相对固定的内容体系进 行教学。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时安排上,指导纲要明确,小学1至2年级,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小学3至6年级和初中,平均每周不少于2课时;高中实行课程策略相 关需要,完成规定学分。指导纲要提出,要打造专兼职相结合、相对稳定的指导师队伍。原则上每所学校至少配备1名专任教师,主要负责指导学生拓展综合实践 活动,组织其他学科教师拓展校本教研活动。 据新华社

  解析

  综合实践活动课

  与课外活动有哪些不同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哪种课程?教育部教程局负责人就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学校除上课外,也组织学生拓展各种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生课外活动有哪些不同?

  答: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课程,不同于普通的学生课外活动。《指导纲要》强调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推行需要围绕课程目的进行,重视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认、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中共,热爱祖国,热爱劳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革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活动育人成效。

  为便于操作,在提出总目的的基础上,具体分为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四个方面,突出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价值体认与践行,并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的。

  除此之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还需要对活动内容进行选择和组织,对活动方法进行认真设计,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评价等。

  问:学校怎么样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过程来强化育人成效、达成育人目的呢?

  答:增强活动育人成效,对活动过程的设计、组织、跟踪指导是重点。为加大对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具体指导,《指导纲要》提炼出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 作、职业体验等主要方法,将课程策略指定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等)从活动方法角度进行了分类,规定了党团 活动需要,对各类活动方法的内涵和要点作了梳理和必要规范,为各类主题活动的设计和推行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框架。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不可以用“上课”的方法去“教”学生,而要成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组织者、参与者、促进者。

  问:十多年来,研究性学习一直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要紧组成部分。对此,《指导纲要》是如何考虑的?

  答:研究性学习是新一轮课改所主张的一种要紧学习技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科课程,都要引导学生采取研究性学习技巧进行,强化主动探究意识,培养科学精 神。《指导纲要》中所强调的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研学旅游等,都是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形式,其他几种活动方法,也都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精神。如设计制作 不是机械的动手操作,而要有创见,提升创意达成能力。 中新

  有关新闻

  国内教育财政投入首超3万亿

  近日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公布的2016年全国教育经费实行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6年国家财政性爱文化经费为31396.25亿元,初次超越3万亿元,较上年增长7.44%;占GDP比率为4.22%,连续5年维持在4%以上。

  统计表明,2016年财政性爱文化经费呈现三个“一半以上”特征:一半以上投入义务教育,占资金总额的52.85%;一半以上用于中西部,达到1.71万亿 元,占全国地方的59%,进一步向中西部倾斜;一半以上用于教师薪资和学生资助,占总经费的61%,呈现从投资“物”转向投资“人”的趋势。

  记者梳理发现,一些地方在拟定今年及以后一段时间财政性爱文化经费投入计划时,进一步明确重点、难题任务,有针对性地增加资金投入。针对一些区域大班额、义 务教育和学前教育学位供给不足的问题,多省市提出将继续加大公办和民办义务教育投入。加强基层资帮助度,湖南提出,今年要推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变 计划51个贫困县全覆盖,所需资金由省级财政承担。

  为了让教育经成本在该用的地方,一些地方颁布了资金用监管手段。河南提出,将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中全方位启用资助监管面部辨别系统,以确保资助资金专款专用,精准到人。吉林等地还通过专项督查确保教育经费用到位。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