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当着孩子的面指责老师 桂贤娣表示,孩子初入学,与班上的同学、老师都有一个相互知道和适应的“磨合期”,可能要持续一 两个月。期间,孩子之间、孩子与老师之间或许会出现些小误会,父母不要表现得过于急躁。
桂贤娣说,有一天,她路过校门口偶遇一位小学四年级学生的父母,那位父母指着一块铭牌对我们的孩子说:“假如这个学期还是这个xxx告诉你,我花血本也要助你转班,转不成班就转学。”当时,周围还有其他三四个同班的孩子。
见此情景,她停下了脚步,客气地告诉那位父母,假如对那位老师有建议,可以跟老师交换我们的怎么看,或者向校长反映,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指责老师。且不论到底哪个对哪个错,父母的这种言行非常可能进一步激化孩子厌师、不想上学的情绪。
“理解老师,配合、支持老师的工作,有益于帮孩子开一个好头。”桂贤娣表示,假如有什么误会或不解,父母可找个适合的机会跟老师交流,最好不要在上课或放学时将老师“打围”。
不随口给别的孩子贴标签 除去学习,怎么样与新同学友好相处也是小学一年级新生马上面临的新课题。假如处置不当,非常可能让孩子产生孤立感,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进步。
桂贤娣举例说:一次上课时,学生小A忽然举手称我们的卷笔刀不见了。另一位学生小C当即从我们的口袋中拿出卷笔刀说:“老师,他的卷笔刀在我这儿。
”原来课间时,小C见摆在小A课桌上的卷笔刀样子非常不错玩,于是就拿起来玩,后听到有同学叫自己,他把卷笔刀往口袋里一装就跑出了教室。 本来这件事到此为止。
放学后,小A随口把这件事告诉了母亲,母亲叮嘱他一句话:以后不要跟小C玩了,他手脚不干净,是小偷!“小C是小偷!”这句话非常快在班上蔓延开来。小C感觉非常委屈,父母更是很难同意,误会进一步升级。后来,桂贤娣通过亲身演绎,表明自己并不是故意要拿学生的东西,终于帮小C“平反”。
桂贤娣笑言,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多半还比较“糊”,总是分不清哪是我们的东西,哪是其他人的东西,再加上好奇心驱使,一些无意识的行为引起了同学间的误会,有时还升级成父母间的矛盾。
她建议父母不要给孩子筹备过于花哨的学习用品,同时要告诉孩子,不要拿其他人的东西,不要翻同学、老师的背包。特别要提醒父母的是,不要在背后议论别的孩子及其家庭,随口贴标签。
父母角色转变不要过快 “你是小学生了,再不可以像婴幼儿园那样岔着玩了,心思要多用点在学习上。
”桂贤娣说,有些父母角色转变太快,孩子上从婴幼儿园时只须吃好、喝好、玩好、睡好就好,一进小学就大踏步需要孩子学好,弄得有的孩子没上几天学就开始想逃避上学。 “你一直以为我是好学生吧?”桂贤娣说,直到考入北外后,女儿才主动向她坦白一个事实:非常喜欢看电视。
母亲不在家时,她常常偷偷窥电视,常常是将手指放在开重点上看电视,只须一听到钥匙转动的声音,就立马关上电视,用几秒钟的时间跑回书桌前假装学习。 “你不准他玩,他会挖空心思去玩。
”桂贤娣说,父母必须要知道孩子的天性,与其如此玩猫捉老鼠的游戏,不如教会孩子什么时间可以玩,什么时间应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