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任何养育问题,都要记得:亲子关系,永远是家庭教育的根。
“母亲,放暑假了,我能玩下手机吗?”
当孩子这么问,你会如何答?
我见过一些父母,他们非常慷慨,直接就把手机丢给孩子了。
孩子一机在手,爸爸妈妈高枕无忧。
熊孩子再也不会爬高上低、打搅大人的清净了。
确实非常省事。
这个年代,完全不让孩子碰手机,是不现实。
但,直接把孩子丢给电子商品,甩手不管,它的后果,可能紧急到大家没办法承受。
01
这是来自己边一位朋友的教训。
那会儿,她最初接触儿童心理学,对一个看法着迷了:
“只有当下充分满足孩子,这个孩子将来才不会有匮乏感。”
她很放心地买了一个新的手机,送给8岁的儿子,只由于儿子说了一句:xx同学有手机了,自己也想要。
她老公反对过,但无效,由于朋友认定:孩子玩够了,将来自然就不会沉迷于电子商品。
她太低估了那部小小手机的魔力。
先是到了吃饭、睡觉的点,喊半天孩子都不应。
捧着手机上卫生间的时间,也明显变多、变长。
后来,儿子的作业频频出错。
班主任老师都忍不住问:
孩子这期间变了个样啊!上课容易跑神,还会打瞌睡,是否家遇见了那种情况或者困难啊?
朋友这才发觉不对劲。
她忍不住去唠叨孩子,告诫他要自觉,但没用。
那个学期,孩子的成绩下滑明显。
最让朋友追悔莫及的是,儿子双眼也出问题了:真性近视,且不可逆。
02
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心理学确实有“满足了才不匮乏”的说法。
它多半是指,当孩子提出合理需要,爸爸妈妈可以在能力承受范围内去满足孩子。
但这绝对不等同于,爸爸妈妈完全不设任何底线,完全不对孩子进行任何引导。
特别是手机之类的电子商品。
前不久刚看了一部Netfilx出品的纪录片,名叫《智能陷阱 The Social Dilemma》,深受震惊。
片子明确告诉大家:
网络商品就是以叫人上瘾为目的。
伴随网络和电子商品的普及,过去十年,有心理疾病的青少年数目逐年显著增加。
大家同意到的网络信息,总是遭到操控,且愈加极端化。
纪录片还提到,所有些硅谷人,都上过一门叫做“劝服性技术”的课。
该课程的核心内容,是研究怎么样通过新鲜内容的持续刺激,让电子屏幕前的用户,一直“被动”地被电子屏牵着走。
凡是刷过手机的成年人,应该都体验过被手机“俘虏”、很难自控的感受。
面对手机,大人都未必能做到自觉,又怎么样期待心智不成熟的孩子能自律呢?
03
说到底,大家当然可以允许孩子玩手机,但肯定是要在爸爸妈妈的引导下玩。
下面这类建议,供爸爸妈妈们参考:
第一,尽可能用台式电脑代替手机
并且,最好把电脑放在公共空间,而不是孩子的卧室里。
台式电脑屏幕大,跟手机比较起来对视力的影响能小一点。
而且,电脑放在家庭公共空间有哪些好处是,爸爸妈妈大概可以了解孩子在用电脑干什么。
顺便,大家可以跟孩子交流:
怎么用电子商品查阅资料,怎么样辨别网络上的骗局。
与,不要轻信互联网另一端的陌生人,不要向陌生人揭秘我们的隐私,包含名字、家庭住址、个人照片等等……
第二,从孩子接触电子商品开始,
就跟孩子约定好用规则
包含每周用几次,每次用多长时间。
在到时间之前,爸爸妈妈给予提醒。
孩子一旦遵守约定,准时一定。
第三,别怕拒绝孩子
就是说,在规则实行过程中,孩子或许会哭闹,甚至撒泼,以求多玩一会儿。
此时,爸爸妈妈需要坚定一点,去实行约定好的规则。
假如大家随意妥协和退让,孩子就会觉得,家的规则都是摆设,自己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
第四,搞好亲子关系
一位心理健康咨询师朋友说过,那些上网成瘾少年,多半有一个紧急缺少交流、感情没办法流动的家庭。
简单理解,成瘾的孩子,是在通过互联网填补内心的空虚。
要防止孩子上瘾,最根本的办法,还是从亲子关系入手。
孩子小时候,爸爸妈妈就要按期带孩子进行有趣的户外活动。
孩子大一点,也必须要按期跟孩子谈心,与带孩子外出旅游,感觉到真实生活的多种乐趣。
说到底,爸爸妈妈要做的,不是强硬的限制,而是从孩子刚开始接触电子商品开始,就陪孩子去学习怎么样主动地用它、掌控它。
最非常重要的是,爸爸妈妈必须要多帮孩子打造“生活真有意思”的体验。
现实世界里非常充实的孩子,肯定不会陷在不真实的世界里出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