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凭本能和想当然教育孩子,结果就是一地鸡毛。
只有多觉察,多自省,爬上智慧的高山,高瞻远瞩,才能绕开本能冲动的坑。
一直想写写和青春期孩子交流时,爸爸妈妈常常掉进来的三个坑。
这三个坑,在日常非常容易见到,几乎每一个家庭都会遇见一二,甚至不少爸爸妈妈以为这就是在教育孩子。
然而,在这三件事上,爸爸妈妈做得越多,会把孩子推得越远。以至于当孩子关闭心门,和大家无话可说,大家还不了解出了什么事。
01
// 别把教育变成较量 //
青春期的孩子,心理上非常脆。
所谓脆,就是看着非常硬,但缺少韧性,外力使劲一掰,容易嘎嘣断掉。
所谓宁折不弯。
所以,对待青春期的孩子,尽可能防止把冲突进步到“你必须要如何”,非此不可、僵持不下的地步。
这个时候,所谓的教育,已经变成了意志和自尊的较量。
一旦陷入僵持,只能有一个人妥协。但大人是义正辞严的一方,或者正在情绪中,总是不会妥协。
但让孩子妥协,对他来讲,就意味着舍弃我们的尊严。
青春期的孩子把自尊看得非常重,当他咽不下那口气,比较容易在一瞬间冲动行事。
有位母亲说,由于孩子一直玩手机,影响学习。有一次她终于爆发了,大吼着要孩子交出手机。孩子就是不交。
两个人僵持在那里,母亲气得牙根痒痒,恨不能把手机夺过来摔得粉碎。
这位母亲说,在那一刻,她忽然就理解了那些暴怒的爸爸妈妈,为何会把手机摔得粉碎,也多少理解了那些由于被爸爸妈妈摔了手机,一转身跳楼的孩子。
由于一旦到了针尖对麦芒的地步,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视角都会变得狭隘,思维变得偏激,情绪面临失去控制,比较容易冲动行事。
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掌管理智的大脑前额叶还没完全发育成熟,就更容易不考虑后果,如何痛快如何来。
或者,孩子最后屈从于爸爸妈妈的权威,但也出让了一部分自尊。
爸爸妈妈看着赢了,但其实输得更多。
所以,尽可能不要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儿,给孩子留有空间,也给自己回旋的空间。
在冲突进一步升级前就要准时中止。
由于,当教育变成较量,总是是两败俱伤。
02
// 别把贬损当成批评//
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正在迅猛进步,自我认可正在形成,表现出来,就是自尊心特别强。
你可以批评孩子,甚至狠狠地批评——只须你说的是事实,孩子嘴上不说,心里多少也是服气的。
但,假如你从事实层面上升到人格层面,从批评变成贬损,就会瞬间激起孩子的对立情绪,全身的刺都竖了起来。
此时,就算你说的事实再正确,孩子也听不进来了,他的自尊遭到了伤害。
羞愤之下,要么对抗,要么彻底摆烂。
类似如此的话,绝对不要从你的口中讲出:
就你这个样儿,将来还能干些什么?
我如何生了你这么个废物!
考成如此,你还好意思吃饭?
有一个初中男孩,在副课上写语文作业,被老师发现了。
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学习好有哪些用,(不好好上副科)还不是一个考试机器。”
这件事本来是男孩不对,但老师的话让男孩感到很羞愤,自此变得特别讨厌这位老师,连携带不喜欢这门课,在她的课上各种非暴力不合作。
大家批评孩子,是为了让孩子改正错误,变得更好。但一旦用贬损人格的方法刺激孩子,这就不是教育了,而是在变相发泄我们的情绪。
内心疙瘩越多的人,越爱贬损孩子。
假如办不到就事论事地教育孩子,那就先修通自己,再维修孩子。
03
// 少唠叨,少说教,防止超限效应 //
还记得马克·吐温的那则轶事吗?
马克·吐温去教堂听牧师演讲。他发现牧师讲得非常不错,叫人感动,暗暗决定要给教堂捐款。
听了十几分钟后,他发现翻来覆去就是那些话,就有的烦,决定只捐一点零钱。又过了十多分钟,牧师还在絮絮叨叨地讲,马克·吐温忍无可忍,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
等到牧师终于结束冗长的演讲,他不只没捐钱,还忿忿地从盘子里偷走了两元。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
因为刺激过多、过强,或用途的时间过长,引起极度的不耐烦或逆反心理。
在和青春期孩子的交流中,爸爸妈妈必须要注意这一点,尽可能少唠叨,不然就容易产生超限效应。
孩子能敷衍着说一句“好了好了,了解了”,就已经算有耐心了。
再硬核一点的,把房门砰地一关,来表达我们的不耐烦、不合作。
不唠叨,那该如何解决呢?
所谓唠叨,大多是讲道理、催促、指责、抱怨的混合物。
大家一个个来看。
第一,道理需要讲,但要少讲空泛的大道理,最好一两句话切中要害。
能让孩子听进来的,不在于你说了多少,而是戳中内心的那句话,会在他心中种下一颗种子。
第二,让孩子做事,与其一遍遍唠叨,不如简单明确地发出指令。
橙子不喜欢刷牙,我以前也唠叨过几次,结果我一个人都嫌烦。
目前,我只能简单地提醒一句:去刷牙,刷完牙才能睡觉。
有时橙子想蒙混过关,我也只不过一句:不可以,刷牙去。
语气平和,不带情绪。
不说不刷牙的坏处,不说“你都这么大了,连基本的卫生习惯都没培养”。这类他都懂——既然这样,就简单明确地告诉他该干什么。
语言越简练,越有势能。
最后,唠叨里藏着隐晦的攻击。
仔细领会,你会发现,唠叨总是藏着指责、抱怨的情绪。一直唠叨个没完,就是在宣泄情绪,表达攻击。
降低唠叨,就要有意识地hold 住情绪宣泄的冲动。有哪些感受,可以直截了当地告诉孩子:你如此做,我非常生气/担忧,我感到如何如何。
说源于己的感受,比用唠叨隐晦地攻击他们,更能达到交流的目的。
总之一句话:少说,要说就说到点上。
发现了吗?这三个坑,无论是贬损、对峙还是唠叨,其中都有本能的冲动在作祟——由着我们的性子来,伴随我们的冲动走。
凭本能和想当然教育孩子,结果就是一地鸡毛。
只有多觉察,多自省,爬上智慧的高山,高瞻远瞩,才能绕开本能冲动的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