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对婴幼儿交往能力进步的建议。乍看之下,或许你会感觉上面这类测试,孩子太容易做到了,其实真是如此吗?伴随心理学理论的进步,大家以往觉得的一些知识成了你知道孩子交往能力的误区。
误区1、朋友越多越好
从上面的测试中,大家可以看到,让孩子拥有至少一个固定交往的朋友有多要紧。孩子一个朋友也没,这固然是不正常的交往状况,但假如孩子有不少朋友,但友谊却不可以持久,你也要检讨孩子是否在交往上出了问题。可以维系较长期的友谊,即便你的孩子只有一个朋友,你也不必太担忧。
误区2、孩子大声说话,能给人开朗的感觉,这就是“会交际”
大声嚷嚷并不比用温和的口吻说话更有说服力。孩子和新伙伴的交往也需要肯定的基础,比如彼此真诚对待、能和朋友推荐、能愉快地玩在一块等。在孩子的交往中,能否维系友谊才是问题的重点。
误区3、孩子还小,礼貌不周全没关系
孩子为人处世的态度在非常大的程度上会干扰他的人际关系。讲礼貌的习惯不是天生就有些,而是从小培养起来的。你的孩子越早拥有礼貌的态度,他就越容易被其他人同意。
误区4、认识新朋友才是“交际”
孩子的“交际”不是成人的“公关”,认识新朋友固然可以提升孩子的交往能力,但和家人的和谐相处也可以看出孩子的交往能力。孩子大多数的时间是和家人在一块的,让孩子掌握和家人和谐相处是别人际交往的基础。
误区5、孩子应该和“聪明”的孩子交往
有时会听到一些爸爸妈妈如此训斥孩子:“不要和笨孩子一块玩!”他们期望孩子结交“聪明”的小朋友,这类父母觉得“聪明”就是学习好,比如识字多或英语说得好。
其实,这类父母在无意中也给孩子灌输了如此的思想,“聪明”就是学习好,不值得和那些在学习上比自己弱的人交往,也不值得对其他人付出同情心。
父母应该让孩子了解,每一个人都有我们的弱项和强项。即便孩子的小伙伴在某个方面不如你的孩子,但其他人的长处仍是值得去学习的。除去学习上“聪明”,对人有礼貌、能替其他人着想等好的品质也应该学习。上面的测试中还提到,孩子应该对处于弱势的人表示应有些尊重,一个从小就了解尊重,了解对弱者付出爱心的孩子,更容易被其他人同意。
误区6、父母代替孩子交往
一些父母在孩子交往问题上表现得最好面子,有时会担忧孩子不会交往不好,就索性代替孩子交往。
比如,有个母亲虚荣心非常重,每当她携带孩子见到熟人,孩子还没说话,母亲就先开了口:“大家家孩子胆子比较小,内向,羞怯。”其实,母亲就是担忧孩子说话笨嘴笨舌,说得不能体而让她没面子。如此一来,孩子本来想要说的话也不敢讲出口了。
当父母代替孩子交往的时候,事实上是在保全自己所谓的“尊严”和“面子”。如此做,父母虽然保全了“面子”,孩子却损失了可贵的交往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