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常常会跟孩子发生冲突。怎么样才能跨越亲子交流的鸿沟?亲子交流之八大黄金法则,助爸爸妈妈轻松解决亲子冲突,优化家庭关系。
孩子生气时,爸爸妈妈要维持冷静。
孩子火冒三丈时,爸爸妈妈可千万不要跟着激动,不然下面只能吵得不可开交。此时爸爸妈妈的最高行为原则是:孩子越火,爸爸妈妈越冷。
批评孩子的行为,而非人格特质。
告诉孩子,他有的地方做错了。当爸爸妈妈批评行为本身,孩子了解他只须改进行为,就大概改变他在爸爸妈妈心目中形象。爸爸妈妈假如对孩子说“你这个笨蛋!”“你这个不争气的人!”孩子就会觉得,爸爸妈妈对他这个人有成见,可能打消了改变的念头。
当孩子推荐心事时,不要做出早就知道的模样。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觉得我们的感受是独特而唯一的,所以当大人一眼就看穿他们的行为动机的时候,孩子就会感觉无趣而且不愉快。当孩子很不容易有了一些成长的技巧,爸爸妈妈应该积极配合,站在孩子的角度来听孩子的心声。
尊重孩子的隐私。
孩子期望遭到尊重。因此,爸爸妈妈应该给孩子一些空间,允许他们保有我们的隐私,侦查举止会破坏孩子对父母信赖。爸爸妈妈和孩子可以制定一个专用的“孩子的隐私合同”,写下任何事情爸爸妈妈可以了解,什么事情是孩子的隐私。
当顾问,不当领导。
在与青春期孩子交流时,爸爸妈妈说话时的语气十分要紧。假如用命令口吻,或许会吃闭门羹,换一种语气就会更贴近孩子的内心,如“我建议你可以考虑……”。
不说“但”。
有的爸爸妈妈常期望和孩子交流,于是他们耐着性子听完了孩子要说的事,下面就说:“我知道你的意思,但你的想法是错的。”爸爸妈妈用“但”一词,会让孩子日渐感觉到爸爸妈妈并为未认真倾听自己,不过摆姿态,从而厌倦交流。父母可以用“假如……会更好”句型来取代“……但……”。
澄清语意的交流法。
孩子比较容易对爸爸妈妈的建议有过多错误的解析,因而导致非必须的情绪反弹。为了防止如此的误会,爸爸妈妈可以用一个非常不错的交流方法,就是做语意上的澄清—— “我的意思不是……,我的意思是……”。
做建设性的批评。
孩子行为不当时,爸爸妈妈应用建设性的批评方法来开口,以成功地帮助孩子矫正行为。比如,孩子早上外出,来不及吃早饭。建设性的批评做法,则应该是谈事件、感觉、期望和好处。如“你今早外出没吃早饭。我非常担忧,你如此做会伤身体。我期望从明天开始,你天天都吃早饭,如此一来,你就更有精神,也能长得更高!”
学会了以上的原则,爸爸妈妈就能轻松地避开亲子交流的“地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