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常识小结
1、字词整理
1.字
难读的字
凿避僻
难写的字
锤:左窄右宽,右侧“垂”的第二横最长。
凿:下面“凵”里面不是“羊”。
避:注意“辶”里面左侧部分不是“启”。
砖:注意第八笔是竖折撇,一笔写成。
泰:注意下边部分是“氺”。
鼎:上边是“目”,下部注意要写得左右对称。
多音字
燕劲
埋
难为
兴嚼
2.词
需要学会的词
埋头整理书本文件含糊军阀
防止组织警察局势紧急新闻
纷乱喊叫闪亮抽屉僻静剧烈
暴力便衣魔鬼包围肥胖苦刑
自杀严峻态度残暴匪徒拘留
法庭安定占据会意实行昏倒
过度革命解放彻底意义文学
剥削压迫缺点批评指出改正
建议兴旺五湖四海一同目的
责任拯救奋斗牺牲应当必要
炊事员规范寄托
同义词
如~像似~像等闲~平时吟~诵
焚~烧若~像坚劲~刚劲
千锤万凿~千锤百炼粉骨碎身~粉身碎骨
恐怖~恐惧沉着~冷静幼稚~纯真无邪
会意~领会含糊~模糊占据~占领
残暴~残忍暴力~粗野严峻~严厉
兴旺~旺盛压迫~欺压寄托~寄寓
使用~采纳哀思~哀悼批评~批判
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照顾~照料斑白~花白
厉害~紧急安顿~安置艰苦~困苦
结实~健壮脆弱~软弱灿烂~绚丽
抽噎~抽搭无边无涯~无边无际
喜出望外~大喜过望
反义词
快➝慢清➝浊出➝入放松➝紧张
坚劲➝动摇清白➝污浊幼稚➝成熟
暴力➝温和沉着➝慌张含糊➝了解
严峻➝和气残暴➝仁慈沉重➝轻松
勇敢➝懦弱坚决➝犹豫兴旺➝萧条
团结➝分裂坚持➝舍弃使用➝抛弃
衰弱➝健壮低沉➝高亢艰苦➝舒适
严厉➝和蔼服从➝反抗收敛➝放任
饱满➝干瘪浪费➝节省粗糙➝光滑
灿烂➝暗淡奄奄一息➝生龙活虎
词汇归类
①ABCC式词汇:怒气冲冲热气腾腾
类似的词汇:气息奄奄千里迢迢情意绵绵
秋波盈盈衣冠楚楚白发苍苍人才济济
②ABAC式词汇:不慌不忙
类似的词汇:冷言冷语一五一十熙熙攘攘
专心致志十全十美百发百中毛手毛脚
③描写外貌的词汇:满脸横肉
类似的词汇:膀大腰圆披头散发虎背熊腰
衣冠楚楚面貌堂堂冰肌玉骨冰清玉洁
④描写人物心情的词汇:喜出望外
类似的词汇:兴高采烈喜形于色喜上眉梢
喜不自胜喜不自禁喜气洋洋喜笑颜开
⑤量词
一支手枪一间小屋一张脸一份报一个目的一个战士一个水塘一根缝衣针一条蚯蚓一丝笑意一条小鱼
⑥动词
整理书本取出手枪挤满屋子整理行李实行绞刑捡起报纸剥削人民压迫人民提升勇气
皱紧眉头克服困难安定情绪增强信心收敛笑容擦干眼泪
⑦修饰词
可笑的问题耐心地讲含糊地回答僻静的小屋恐怖的见地暴力的吼声残暴的匪徒平静而慈祥的脸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新鲜的鱼汤热气腾腾的鱼汤目不转睛地看着低沉的声音轻轻地摇摇头饱满的情绪不停地念叨金色的光芒
⑧描写精神品质的成语:高风亮节拾金不昧乐于助人不辞劳苦吃苦耐劳扶贫济困除暴安良
扶老携幼
2、佳句积累
1.比喻句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这两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大漠的沙比作雪,把天空的弯月比作明晃晃的弯刀,生动形象地展示出了一片富有特点的边疆战场的景色。
2.拟人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这两句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竹子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和品质。
3.排比句
大家的干部要关心每个战士,所有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有关心,互相爱惜,互相帮助。
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有力地说明革命队伍的人是为了一个一同目的走到一块儿的。因此,不论是干部对战士,还是战士对战士,都要互有关心、爱惜和帮助。如此才能更好地团结起来,一同奋斗,达成“大家”的目的。
4.精彩句
爸爸坚决地对妈妈说:“不是常告诉你吗?我是不可以随便离开北京的。你要了解目前是什么时间,这里的工作多么要紧。我哪能离开呢?”
这句话是对爸爸的语言描写,突出地表现了爸爸把革命工作看得比什么都要紧。他完全了解形势的险恶、处境的危险,但决不离开我们的工作职位。这表现了他对革命高度负责的精神。
3、考试热门
1.《古诗三首》一课,三首古诗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考试时常考查古诗句运用的写作手法。
2.《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考试时常考查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有哪些用途,与文章的写作顺序。
3.《为人民服务》一课,课文的第2、4自然段,常以课文内容填空或阅读的形式考查。
4.《金色的鱼钩》一课,课文题目的意思和对文中人物的评价,考试时常以判断、选择的形式出现。
5.第四单元习作,常以命题作文《我的心愿》的形式考查。
考试点睛
古诗的写作手法是考试中的一个常考考试知识点,容易见到的考查形式有:①写出下面的古诗句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②理解古诗句运用的写作手法有哪些好处。
4、“1+X”阅读
推荐篇目:王愿坚《七根火柴》
推荐理由:这篇文章通过七根火柴的故事,描写了红军长征途中过草地时的艰难困苦,体现了无名战士保存火柴的艰难,歌颂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英勇顽强、无私忘我、忠于党和革命的崇高精神。
阅读办法:这篇文章可以和《金色的鱼钩》一文进行对比阅读。二者都是以事物作为题目,反映的主题思想也大致相同,两者在语言表达上也有不少相似之处,都表现了文中人物无私忘我、忠于党和革命的崇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