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儒林外史》的考试试题也会围绕人物形象剖析和作品讽刺意义来展开,大家分别梳理了《儒林外史》的要点与章节内容,让学生结合习题训练进行夯实巩固。
要点汇总
1 作者介绍
吴敬梓,字敏轩,安徽全椒人。出身于“世代书香”的名门望族,全椒吴氏在清初过去显赫一时,“五十年中,家门鼎盛”。到了吴敬梓生活的雍正、乾隆时期则已渐渐败落,也正是这一坠入困顿的过程让吴敬梓窥破了世间的真相,他“有瑰意与琦行,无捷径以窘步”,自三十六岁后便绝意于科举,也拒绝朝廷的征辟,不再走传统士人出仕为官、显亲扬名的道路,而是隐居于南京,将我们的才华、情感和对社会的深沉考虑,贯注于《儒林外史》的写作之中。
2 内容介绍 《儒林外史》是国内古时候讽刺文学的典范性作品,作品用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故事,展示了一幅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它以封建士医生的生活和精神状况为中心,从揭露科举规范及其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入手,刻画了特定年代每个不同阶层的众生相,抨击了腐蚀士人灵魂的八股取士规范。它的语言是准确、生动、洗练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栩栩如生,讽刺手法高超绝妙,艺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鲁迅先生觉得《儒林外史》的出现,“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3 主要人物介绍
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
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八股迷的典型——马静、鲁编修正面的典型——王冕、杜少卿
明确人物典型,更能够帮助对全书内容的理解,能够帮助对考试试题考试知识点的锁定。
1.周进周进原本是个教书先生,对科举考试极为热衷,可惜到了花甲之年,却连个秀才都没考中。
有一回,他和姐夫来到省城开科取士的考场贡院,触景生情,伤心欲绝,竟一头撞到木板上,晕了过去。醒来将来,他满心悲怆没办法排解,索性号啕大哭,满地打滚。这一幕被几个商人见到了,他们出于怜悯,凑钱帮这个可怜的老头儿捐了个监生。周进欣喜不已,向他们叩头谢恩。
后来,借着监生的身份,他居然中了举人,接着又中了进士,到广东为官。
2.范进范进时年五十余岁,连秀才都没考中,家里穷困不堪,他腊月还穿着单衣,冻得他直打哆嗦。
周进见到他,便想起了自己当年的惨状,在惺惺相惜之下,将他录取为秀才,后来又将他录取为举人,因此上演了一出“范进中举”的癫狂闹剧。
3.汤奉汤奉是高要知县,沽名钓誉,为了表示“清廉”,枷去世了老师傅。
4.王惠南昌太守王惠,也是一个贪官的典型。
他念念不忘“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通例,他一到任,衙门里就满是“戥子声,算盘声,银子声,衙役百姓一个个被他打得魂飞魄散,合城的人,无一个不了解太守的厉害,睡梦里也是怕的”。
5.严监生严监生,书没读过太多,他这个监生也是烧钱捐来的。他最为人熟悉的桥段莫过于临死前那两根放不下去的手指。
几个侄儿与奶妈如何也猜不中严监生到底想怎么说,而赵氏一语道破,原来是灯中有两茎灯草,严监生怕它费油,很难合眼。待赵氏挑去一根,严监生便一口咽了气。
6.严贡生严贡生是严监生的哥哥,他强圈王二的猪,优惠王大的腿;乘船不给钱,还诬赖船夫吃了他的贵重药;没借给人银子却要利息;弟弟刚死,他就强占弟媳和侄子的房地产。“你的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7.沈琼枝沈琼枝是反抗包办婚姻,蔑视封建礼教、法律,对抗世俗,敢作敢当,自力更生的女人代表。
8.匡超人匡超人本是一个淳朴的农村少年,为人乖巧、做事勤快,其对爸爸的一片孝思亦让人感动。
在流落他乡时,他受社会环境影响逐步发生了变化。在杭州,匡超人遇见了马二先生,并受马二先生的影响,把科举作为生活的唯一出路;考上秀才后,又受一群斗方名士的“培养”,以名士自居,追名逐利。
他吹牛说谎,钻取功名,卖友求荣,忘恩负义,一步步走向堕落,变成一个衣冠禽兽.
9.王玉辉王玉辉是个六十多岁的“迂拙的人”,做了“三十多年的秀才”但依旧功名不就。
家里既无恒产,子女又多,生活极端“清贫”,可是却立定志向,要写作礼书、字书、乡约,以“嘉惠来学”。他讲解自己所著礼书是讲“事亲之礼,敬长之礼”,乡约是“添些仪制,劝醒愚民”。
当他的“三女孩”要绝食殉夫时,他不只不劝阻,反而诚心诚意地鼓励女儿绝食殉夫,觉得这是“青史留名的好事”。结果女儿真的殉夫后,他的精神又落入了痛苦的深渊。使他在“烈女入祠”的当儿“转觉心伤”。10.杜少卿杜少卿虽然出身于大官僚地主家庭,却“出污泥而不染”,行为中有的离经叛道,思想中具备某些民主主义的成分。
他蔑视科举,瞧不起功名富贵。
他淡泊功名,讲究“文行出处”。
朝廷征辟,但他对朝政有着清醒的认识——“正为走出去做不出甚么事业”,“所以宁愿不出去好”。
他装病拒绝应征出仕:“好了!我做秀才,有了这一场结局,以后乡试也不应,科、岁也不考,逍遥自在,做些我们的事罢!”
4 情节图形解析
5 主题思想
《儒林外史》以封建年代常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规范为中心思想,描绘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从而揭示了这个社会势必灭亡的命。
6 艺术特点
1.通过精准的白描,写出“容易见到”“公然”“不以为奇”的人和事的矛盾、不和谐,显示其蕴含的意义。
比如严贡生正在范进和张静斋面前吹嘘:“小弟只不过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知道占人寸丝半粟的实惠。”言犹未了,一个小厮进去说:“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吵哩。”通过言行的不一,揭示严贡生欺诈无赖的行径。
2.通过不和谐的人和事进行婉曲而又锋利的讽刺。
如五河县盐商送老太太入节孝祠,张灯结彩,鼓乐喧天,满街是仕宦人家的牌仗,满堂有知县、学师等官员设祭,庄严肃穆。但盐商方老六却和一个卖花牙婆伏在栏杆上看执事,“权牙婆一手扶着栏杆,一手拉开裤腰捉虱子,捉着,一个一个往嘴里送”。把崇高、庄严与滑稽、轻佻组合在一块,化崇高、庄严为滑稽可笑。
3.具备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
如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马二先生对御书楼顶礼膜拜,王玉辉劝女殉夫的大笑等,这瞬间的行为是以他们的全部生命为潜台词的,所以这瞬间的可笑又蕴含着深沉的悲哀,这最惹人发笑的一会儿恰恰是内在悲剧性最强烈的地方。
4.人物塑造真实。
作者塑造人物形象以真实为最高原则,即根据人物所处的特定情景,写得符合真情实理。就是反面人物也常有可取之处,而不是脸谱式描绘。
小说中很多人物性格处于流动进步的状况,和现实生活十分贴切。如范进、荀玫因地位升迁而变异,匡超人、牛浦郎因受环境污染而变色。吴敬梓笔下的人不是定型的,更不是单色的,而是善变的杂色的。
5.是一部简短艺术与长篇艺术相结合的作品。
全书没贯穿一直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框架,而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的连环套;前面一个故事说完了,引出一些新的人物,这类新的人物便成为后一个故事中的主要角色。
有些人物上场表现一番将来,就不再出现,有些人物还第三出现,但基本上只不过陪衬性的了。
全书也不仅仅是若干简短的集合,它以明代为背景,揭露在封建专制规范下念书人的精神堕落和与此有关的种种社会弊病,有一个很明确的中心主题,也有大致了解的时间线,整部小说有着统一的情节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