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游戏上瘾对于青少年来讲肯定不是好事,孩子回到家就拿起手机,打游戏如何说都不听。说得声音大些,孩子就会把门一摔,再也不让父母进他的卧室,这样的情况让不少父母都很担心。
19岁玩游戏上瘾还有救吗
第一得承认,孩子整日玩游戏上瘾,确实不是什么好事儿。大好的时光都耗费在虚拟世界里,学习可能非常拉胯,身体可能缺少训练,社交能力或许都要退化了。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各种担心、焦虑、无奈一股脑涌上心头。
可是,这孩子就真没救了吗?那倒未必!游戏这东西,它本身并没错,错的是过度沉迷。咱得看到游戏吸引人的地方,不就是好玩嘛,充满挑战和刺激,能叫人获得收获感。那咱能否把这类元素运用到现实日常呢?当然可以!
父母别一味地去指责和禁止,得动点小心机。譬如说,和孩子一块拟定适当的游戏时间计划,让他们了解什么时间该玩,什么时间该做其他要紧的事情。这就好比给他们的游戏之旅设置了一个“交通信号灯”,红灯停绿灯行,有规矩才能成方圆嘛。
然后呢,咱得给孩子提供更多有趣的现实活动。带他们去户外运动,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既训练身体又能放松心情;鼓励他们进步兴趣喜好,绘画、音乐、舞蹈等等,找到自己在现实世界中的乐趣和价值。
学校方面,老师们也不可以闲着呀。课堂能否更有趣一点?教学方法能否更灵活一点?让学习也变得像游戏一样充满挑战和乐趣,如此孩子还会整天想着游戏吗?可能会对学习更有兴趣呢!
孩子自己也得意识到过度玩游戏上瘾的害处。这就需要父母和老师耐心引导,让他们掌握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可以给他们讲讲那些由于玩游戏上瘾而耽误前程的例子,让他们心里有点数。
其实,每一个玩游戏上瘾的孩子内心深处都可能藏着一些未被满足的需要。或许是缺少关爱,或许是在日常找不到收获感,或许是重压太大找不到释放的出口。父母和老师们要擅长发现这类需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支持。
所以说啊,整日沉迷于游戏的孩子并非没救了。只须父母、老师和孩子自己三方一同努力,是完全大概把孩子从游戏的“泥沼”中拉出来的。不要再一味地唉声叹气啦,行动起来才是重点!
孩子一直玩游戏上瘾,究其根源是什么
父母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父母的代表,在他们眼里,游戏就是洪水猛兽,就是十恶不赦,是游戏害了他们的孩子,把好好的孩子变成目前这个样子,不和爸爸妈妈说话,不认真学习,日夜颠倒,作息不规律,完全不是小时候可爱听话的样子了。他们不知道,为何游戏会有这样的魔力,可以改变一个人?
另一类是现代父母的代表,在他们看来,孩子喜欢打游戏非常正常,大人也常常会喜欢玩,孩子喜欢玩就玩一点,他们不会太焦虑,觉得玩会儿游戏孩子就废了。平常他们也会带孩子出去玩,对孩子的伴随比较多。这种父母大体上比较平和,孩子也比较平和,虽然也打游戏,但成绩还可以。
家庭环境不好,孩子在家感觉不到关爱
有些家爸爸妈妈常常吵架,或者打骂孩子,孩子在这种家庭里感觉不到关爱,他的能量就不够用了,没能量了如何解决呢?家没温情如何解决呢?他就到处去探寻,去找一个能给他能量能满足他的地方,而手游就能。
在这个虚拟世界里,无人批评他,不但不批评,可能人家还追随他,崇拜他,而游戏里通关立刻就有反馈,就不停地给他力量。这里多好啊,要一直待在这里面。
平常需要太严格,孩子没喘息的自由
不少父母信奉严厉教育,觉得孩子就是要严管,不然他就会堕落,于是,他们给孩子安排不少的学习任务,不让他和成绩差的孩子交往,需要根据我们的需要行事,学什么兴趣班也都是父母规定好的。
父母期望用如此的方法,让孩子少走弯路,以后好考上很大学找到好工作。可在父母控制下长大的孩子,从来不曾享受过自由,等他开始意识到,就会反抗。
其实,孩子玩游戏上瘾没那样可怕,重点在于父母的认知和态度,你把这件事看得越可怕,感觉孩子如此无可救药,那孩子就会朝着你想象的样子去做。这是有心理学依据的。
孩子玩游戏上瘾没办法自拔,父母如此做
1、认知调整。
父母要认识到,大家寻求心理需要是无可厚非的,但孩子假如过分地依靠互联网,就大概与现实生活走得愈加远。父母必须要挖掘孩子互联网沉迷是什么原因,帮助孩子认清本身的需要,树立正确的生活观,树立自信心,积极寻求满足需要的其他正确渠道。
要评估孩子用互联网的时间,方法,时长,以利于改变上网环境。让孩子真的面对问题,才能消除上网成瘾。
2、父母要有耐心。
作为父母,要想挽救沉迷与互联网的孩子,必须要有耐心,信心,假如只图省事儿,省劲儿,更容易使孩子逆反。要有耐心相信孩子,只须用正确的方法,肯定能携带孩子走出互联网
3、亲情感化。
父母要给孩子提供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庭成长环境,民主,温暖,让孩子感觉到家有哪些好处。
对孩子也要多鼓励,少责备。如此孩子不会由于父母的批评而难受,不需要为了达成父母的愿望而担忧,自然而然重压也会变小。当孩子感觉到父母的爱时,他就会日渐地从互联网中抽离出来。
4、厌恶疗法。
假如孩子沉迷程度比较深,那可能就要用到心理学的一种常见的行为治疗技术——厌恶疗法,其做法就是将要戒除的行为与不愉快结合起来,通过厌恶性条件用途。譬如,为了戒掉孩子的游戏,就让孩子一直玩,一直玩,也不让他休息,直到不想玩为止。
也可以用想象厌恶法,每当孩子想上网时,就让他闭上双眼,想象眼前站着一只让他感到害怕动物,持续的刺激,强化,最后使互联网与恐怖情景之间打造固定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