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常常能见到中小学生用手机。
假如你是一位中小学生的父母,会不会给孩子买手机?假如你不想给孩子买,但孩子非要缠着要,你该如何解决?假如孩子有了手机之后,整天玩手机,你又该如何解决?
假如你是一位教师,面对学生们携带各种功能的手机进入校园,是反对,还是认同?你觉得中小学生用手机是超前消费还是与父母进行联系的必需品?
面对手机一族呈现低龄化的趋势,不同群体是怎么样看待的?
中小学生用手机日趋常见
9月6日中午12时,伴随一阵清脆的下课铃声,身着校服的学生从兰州八中校园内如潮水般涌出。在三三两两的小队伍中,不时有同学从口袋中掏出手机,打电话、发短信,也有一个人一人边走路边摆弄着手机。
几名同学有说有笑地走进路旁一家文具店,开始在琳琅满目的手机链前精心挑选起来。
“你们同学都有手机吗?”记者问道。
“是啊,都有。”一位同学答道。
文具店的老板告诉记者,目前初中生常见都有手机,特别在每学期开学时,天天都有不少学生来店里为我们的手机挑选漂亮配件。
在酒泉路,一位小学生边打电话,边向马路对面挥手,“爷爷,我在这呢。今天你如何在马路对面等我啊?幸亏有手机,不然都找不到你了。”据正在上小学五年级的彤彤讲,自己所在的小学的班上,至少有一半的同学拥有手机。
记者在兰州西北新村小学、酒泉路小学等5所小学,与兰州八中、三十五中、十一中等6所初中进行走访时发现,小学生拥有手机者主要集中在五小学六年级,用人数占全班人数的30%左右,中学生的这一比率则明显提升,一般在50%以上。
另外,记者从大雁、悦达两家手机市场获悉,近几年以来,学生每年购机量日益攀升,“学生在挑选手机时,都是倾向于功能比较齐全且外形流行的手机,一些只能打电话和发短信的手机并不受学生欢迎。”大雁手机城销售部负责人介绍说。
父母:目的是为便捷联系
给孩子配备手机,就是为了便捷联系,能学会孩子的动向。
平常忙于工作的刘女性从儿子小学六年级时就为他配了手机。现在儿子已经初中二年级,手机成了母子两个必不可少的联系工具。刘女性告诉记者,自己和老公离异多年,工作的繁忙让她没办法像其他父母一样接送孩子,交通安全更不是非常放心,她给孩子配了一部手机,天天上学、放学路上都会和孩子随时联系,“如此一来,我心里也会踏实很多。”刘女性说。
采访中,几乎所有给孩子已经配备手机的父母都表达了和刘女性同样的怎么看,买手机的目的主如果为了重点时刻能找到孩子,譬如放学后能督促其尽快回家。另外,还有父母觉得一旦孩子遇见意料之外状况,也能准时用电话报警。
还有一部分父母觉得,手机可以作为与孩子交流情感的桥梁和纽带。初中三年级学生董贤亮的爸爸自从给孩子配了手机后,常常能在我们的过生日或节日时收到儿子的祝福短信。虽然父子两个平常少有交流,有时甚至还会向正处于青少年叛逆期的孩子发火,但表面上的冷战总会因几条短信而随便解决。
近期,家住九州开发区的祁先生正在考虑是不是该为上小学四年级的女儿买一部手机。由于每周五,孩子总要从大砂坪的学校一个人到坐落于兰州东方红广场的老师家里补习英语,从学校16时30分放学到补课开始,中间有3个小时的时间。祁先生现在的方法是给孩子给点零钱,让女儿在放学后、上车前、下车后分别找公用电话和他联系。祁先生皱着眉头说:“这也是无法的方法,一直害怕一旦给孩子买了手机,会干扰到她的学习。”
事实上,祁先生的担忧不无理由,采访中不少父母反映,自从孩子有了手机,总能发目前做作业时不停摆弄手机,有些在玩手游,有些边听音乐边学习,还有些和同学发短信聊天。
陈女性也正在为这事犯愁不已,不久前小学六年级女儿的手机被偷,原本陈女性计划在一年之内暂时不让孩子用手机,由于她已经不只一次发现孩子的手机上总挂着qq,上网聊天竟成了女儿天天必做功课之一。但当女儿得知妈妈的这个计划后,居然说:“好吧,母亲,如果没手机,我可不可以保证放学后什么时间回家,由于可能学校就临时有事。”人小鬼大的女儿一语击中陈女性的软肋,买或不买,陈女性还在权衡着其中利弊。
老师:容易分心 影响学习
比起父母的优柔寡断,在中小学生是不是应该用手机的问题上,老师们则表现出坚决的反对建议。
“这学期开学,不到一周时间,我已经没收了5个学生的手机。”兰石中学刘老师有的无奈地说:“事实上,大家几乎天天都会发现学生带手机上学,没收学生手机也只不过治标不治本,下课后学生来承认个错误,手机就物归原主了。”
西北新村六年级班主任陈老师说,有一次上课时,连续有3个学生的手机发出响声,严重干扰了课堂秩序。另外,手机花样翻新的功能也容易让孩子在学习上分心。
三十五中李老师依据自己几年来对学生用手机的察看,将初初中生手机的作用作了如下总结:1.“恋爱”工具;2.上网工具;3.对于不自觉的学生来讲,甚至成为考试时的作弊工具。
记者在走访多所中小学校时获悉,所有学校在进行开学典礼和班级父母会时,都会三令五申强调学生不要将手机带入校园,一旦发现立即没收,但这条禁令在学生眼中形同虚设,在校内时,学生都将手机开机后调成震动或静音,导致老师无从发现。
不少老师还觉得,因为手机发短信等功能具备隐蔽性,使用方法不对还容易引发小孩子早恋。再加上目前一些不法分子胡乱向手机用户发送垃圾信息,使一些有手机的学生过早地接触社会上不健康的东西,这对他们的成长极为不利。除此之外,一些学生爱将我们的手机和同学的进行比较,无形中助长了学生之间的攀比心理。
学生:赶时髦 发短信 聊qq
“妈,你给我买个手机,我保证认真学习。”“妈,你看大家班别的同学都有手机,你就给我买一个吧!”这几天,上初中一年级的豆豆总跟在妈妈李女性身后,一开口就要妈妈给她买手机,在女儿的软磨硬泡下,李女性最后答应了孩子的需要。
豆豆告诉记者,学校里的同学天天放学后都拿出电话炫耀,自己没挺没面子。
“大家平常和同学都是发短信,假如打电话爸爸妈妈一定会阻止。”在十一中上初中二年级的李威立一边说,一边飞速将一条周末聚会的短信给同学发了过去,不到1分钟解决。
近期,女儿小小的举动让郑廷夫妻两个十分担心,晚上孩子做功课时,不时能听见房间中传出“嘀嘀嘀”的响声。当郑廷登录我们的qq后,发现女儿的qq显示的是用手机上网。
不止是挂qq,记者在采访中对60名中小学生怎么用手机进行了调查统计,除去用手机与家人联系外,更主要还是和同学发短信、打游戏、上网、听音乐、看电子书等。
据悉,为了阻止孩子上网,不少父母和营运商联系后停用孩子手机卡的gprs业务,但不少孩子借助零烧钱在小摊贩那里办张所谓的“黑卡”,在需要上网时,就插上这张卡,当估计爸爸妈妈会打电话时,再把原卡换回来。
趋利避害
做一个聪明的引导者
有着多年执教经验的老教师钟丽红觉得,对中小学生带机上学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一味禁止他们用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她说,最根本的是要整体提高学校德育水平和教育办法,让学生拥有自律意识,以健康的心态用手机。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系教师杨中枢指出,过去,学生是借用小纸条、信件等工具传递信息,而目前则是用手机传递信息。因此,应客观地看待新事物,正确引导、科学规范用手机。
杨老师倡导父母都应做一个聪明的引导者,他为记者讲述了一个父母和孩子间买手机的故事。孩子需要买手机,爸爸先不表态,而是拿出一张纸递给孩子说:“做什么事情前要先考虑好利弊。你把用手机有哪些好处和坏处写下来。假如好处比坏处多,大家就买。”
这个父母的聪明之处在于他把决策权交给了孩子,如此就会使孩子感觉父母是民主的,并且由于是我们的决定,所以责任当然要自己承担。
“其实做到这一步,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是不是该买手机的问题了。通过这个过程可以培养孩子不少好的习惯。譬如:遇到事情要先考虑,权衡利弊再做决定;自己做的决定就要自己承担后果。不管最后是不是买手机,孩子都会感觉我们的需要得到了父母的尊重。”杨老师表示,正确看待中小学生用手机的优势和弊端,在为孩子购买手机时应有一个明确的约定,譬如约定在什么时间可以用,而在什么时间则不可以用;手机可以干什么,又不可以干什么,让父母成为孩子正确的引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