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科学研究发现,0-6岁是大脑的可塑期,也是孩子全方位进步的重点和校正期。在这个时期,孩子具备最强的可塑性,容易遭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因此,0-6岁也是孩子形成“规矩”的要紧时期。
请让孩子掌握这类:
1、其他人的东西不可以随意动
伴随孩子年龄的增长,好奇心会驱使他们去探索、研究所有视线范围内的事物,但在刚开始,他们并不会形成正确的所属权认知。然而,0-6岁的孩子渐渐明确物品所属权的认知,因此需要父母不断引导和培养孩子的所属权意识。
比如,在日常可以玩一些“这是哪个的”的游戏来帮助孩子认知。一旦父母发现孩子随意动别人物品的状况,应坚定告诉孩子:“其他人的东西不许动”。当孩子明确物品的所属权后,自然就会渐渐培养不拿别人东西的习惯。
同时,父母在动用孩子的物品时,也应经过孩子允许,防止未经孩子允许就随便将玩具送人等,让孩子领会规矩对自己权益的保护,并认可规矩的存在。
2、有错要勇于承担
“孩子还小,了解错了就好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规矩并非说孩子的错误不可以被原谅,而是应该让孩子了解错误不是一句“对不起”就能解决,而是需要承担肯定的后果。
比如,早上赖床就会迟到上学,不好美味饭就要饿着肚子到下一顿饭。不少孩子不断犯了错误是由于他们还没对错误的后果形成正确的认知。
当父母发现孩子犯了错误时,并未必要一味责打,而是可以选择冷处置。告诉孩子自己犯了错误就要勇于承担,只有真实感受到错误的后果,才能意识到错误的紧急性,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让孩子掌握承担错误也是掌握担当的一个好机会。通过这个机会,孩子可以了解自己需要对我们的生活负哪种责任,并掌握怎么样正确地解决问题,培养勇气和担当。
3、掌握尊重别人
“尊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课程,而且是一门从来不会结束的课程。
作为父母,第一要言传身教,通过我们的行为告诉孩子什么是尊重。第二,父母应该尊重孩子,让孩子感觉到被尊重的感觉。最后,要不断地通过故事、游戏等方法培养孩子的尊重意识。
在带孩子外出的过程中,父母应该尽可能用谢谢、请、你等词汇。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要好好说话,不要大声吵闹。当孩子对任何职业产生好奇时,父母必须要防止掺杂任何个人情绪。
孩子掌握尊重,也是获得别人尊重的首要条件。
4、不要随意打断其他人讲话
假如父母一直打断孩子的讲话,孩子也会无意识地打断其他人的讲话。
大家会发现,在聊天的过程中,不少孩子会打断其他人的讲话。但对于孩子来讲,他们并不了解这种行为的意义。这种行为只不过他们表达欲的一种表现。
当父母发现孩子会打断其他人讲话时,应该明确地告诉孩子这种行为是不礼貌的。假如孩子在下一次依旧会打断其他人讲话,父母可以在孩子专注看动画片或者讲话时,打断他一次,让孩子真的领会被打断者的感觉。
但父母不应该过度反应孩子的这种行为,不然会对孩子的表达产生负面影响,让他们产生抗拒心理。因此,父母更应该让孩子掌握换位考虑,防止严厉责骂。
5、防止用暴力解决问题
对于孩子来讲,他们还不可以正确意识到什么行为算是暴力。孩子处在诅咒敏锐期,会觉得语言是一种力量,因此会选择用言语来表达自己。有的孩子会打人,这可能是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或者他们觉得这是解决问题的迅速办法。
当父母发现孩子出现暴力行为时,最重要防止的就是“以暴制暴”。要让孩子掌握怎么样正确地解决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通过控制孩子的暴力行为,也可以让他们掌握理智看待和解决问题,并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6、我们的事情自己做
在现代教育中,常常出现“巨婴”这个词。这种类型的人大多生活在过度包办的家庭中,他们从小就过着无需操心、每件事依靠别人的生活,比较容易培养依靠心理,觉得别人的帮忙是理所应当的。
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父母需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给他们提供训练机会,比如一块整理玩具,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掌握整理我们的内务等。长期坚持,孩子不只会形成独立自主的性格特点,同时也会培养好的自主性和自律性,对以后的成长和生活起到要紧用途。
7、做事要认真
不少父母发现,孩子在学习新事物时,假如处于一个安静的环境中,他们的学习效率就会远高于大环境。这是由于孩子的专注力时间有限,在做事情时容易遭到外面环境的影响。
父母总是因孩子的专注力问题而感到烦恼,但孩子不可以永远处于安静的环境中,因此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就变得非常重要。给孩子树立“做事要认真”的规矩也是解决问题的具体行为。
大家发现,孩子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会变得尤为专注,这是培养专注力的好机会。父母绝对不要打断孩子的行为,更要在事后对他们的专注提出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