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周末到闺蜜家小聚。聊兴正浓时,闺蜜儿子打球回来了。
从孩子进门的那一刻,闺蜜的双眼和嘴巴,都没从儿子身上挪开过。她跟在孩子身后,不停地指责:
“脱下来的臭袜子又乱扔?每天给你洗给你整理,我就活该吗?”
“英语录了没,同学群里早就都上传完了,你什么时间对作业也上点心?”
“今天教练传来的短视频里,你又是候补。那样多钱满足你的喜好,你这表现对得起我吗?”
“这么大孩子了,一点都不让我省心,太失望了。”
……
那个9岁多的男生站在那里,低着头一脸闷闷不乐。
闺蜜又坐下向我抱怨:“为他付出那样多,却一点回报都没?!不但成绩没变好,人也愈加疏离,一个个的白眼狼!”
闺蜜在儿子小学一年级时,专心做起了全职太太,相夫教子。
本以为,孩子在母亲的全情伴随下会更快乐地成长,不想孩子却愈加沉默,还不时来点小不听话。
起初我以为是闺蜜的儿子太小不懂事,可几次做客她家,我慢慢看出了端倪:不是孩子不懂事,而是闺蜜太多的抱怨,像一块大石头,压得孩子喘不过气来。
一份互联网研究调查表明,在爱抱怨和诉苦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总是有着这类表现:
会察言观色、敏锐、容易自卑、不少事不敢跟爸爸妈妈说,选择默默承受,怕麻烦其他人,再好的天分再多的想法也不愿表达……
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态度,就是孩子看世界的角度。
拥有一对阳光快乐、积极向上的爸爸妈妈,孩子就像天天置身于鸟语花香中。
反之,爸爸妈妈爱抱怨、负能量满满,孩子的心里,就被种下了灰色的种子。
02
民国才女林徽因,在建筑、文学等范围都有非常高的建树。可她却从内心,却深深地不接纳自己。
林徽因曾多次说自己“有病”,而这个病,是童年种下的。
她的妈妈何雪媛,不被老公看重,受年代和自己条件局限,没办法脱离家庭。林徽因爸爸再娶后,林徽因和妈妈就搬到了后院。
妈妈成天抱怨,抱怨自己命不好,抱怨老公欺负她。她不允许林徽因到前院跟弟弟妹妹玩,对林徽因同父异母的弟弟妹妹,也一直心怀恨意,是个十足怨妇。
在妈妈阴影下长大的林徽因非常受影响,对童年一直三缄其口。
只有一次提起妈妈,林徽因说:“我一个人的母亲把我赶进了地狱,这搞得我筋疲力尽并深受伤害。那早年的争斗对我的伤害是这样持久,它的任何部分只须重现,我就只能沉溺在过去的不幸之中。”
童年时妈妈的抱怨,竟像噩梦一样,久久困扰着林徽因,即便她已经功成名就,也总会沉溺于过去的不幸福中。
爸爸妈妈的情绪,不只决定着孩子此刻快乐与否,还深深影响着孩子成年后的人格基调。
爸爸妈妈这种有意无意地抱怨和指责,会让孩子的负疚愈加沉重,不敢做自己,甚至丧失幸福。
心灵导师赖佩霞曾在演讲《幸福为何那样难》中提出一个深刻的问题:
“当你的妈妈一辈子都生活在哀伤中,你,敢快乐吗?”
每一个孩子都无条件地爱着爸爸妈妈,爸爸妈妈不快乐、不高兴,孩子的快乐,就好似鱼刺在喉,好似背叛,短暂的放松里,烙着深深的罪恶感。
赖老师说:“大家根本没办法忍受如此的罪恶感。所以,大家宁可陪尽了我们的幸福,也不敢快乐。”
爸爸妈妈的脸色,就是孩子情绪的晴雨表。
而爸爸妈妈消极看问题的态度,无论是对孩子的指责,还是对家务、生活的抱怨,都让孩子精神没办法真的放松,一直背负重压前行,找不到真的的幸福和快乐。
03
斯坦福大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研究觉得,人的思维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成长型思维,一种是固定型思维。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遇见困境和挑战,会非常自信,拥有克服困难、越战越勇的底气,最后走向成功。
而“固定型思维”的孩子,常常会束手无策,觉得自己能力、实力不足,最后舍弃努力,走上平庸的道路。
去年儿子生病住院,我认识了隔壁病床一家。
他女儿从小体弱多病,这次住院是由于咽峡疱疹,几天治疗后,孩子终于好转,可就在出院前一天,孩子又发烧并拉稀,检查出轮状病毒。
孩子频繁闹病,换做别的父母,早就唉声叹气了。可女生的爸爸妈妈,却一直笑呵呵的。
无论对人,还是对事,女生爸爸妈妈从没一句抱怨。那样有感染力的乐观,让大家感到他们夫妻深深热爱着生活。
而爸爸妈妈如此的态度,让女生也看上去独一无二。
一次扎针,护士三次都没扎好。女生不但忍着不哭,还安慰护士:“阿姨别急,我相信你,再试一次。”
同病房的孩子哭闹,吵得女生没法休息,她不急也不恼,主动给小弟弟讲故事;
有人问她,手上扎了那样多“筛子眼”,去婴幼儿园被小朋友笑话如何解决?女生认真地说:“这记录的是我和朋友们分开的日子啊!”
这个可爱的女生,让大夫和护士都格外照顾。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爸爸妈妈自己的行为对孩子有重大影响。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孩子谈话和教会孩子、吩咐孩子的时候,才是在教育孩子。你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不在家的时候,都是在教育孩子。”
爸爸妈妈乐观,孩子就阳光;爸爸妈妈一定孩子,孩子就对生活充满期望;爸爸妈妈对生活友善,孩子思维方法就积极。
自信从容、气定神闲、正能量满满的孩子,不是天生的,而是爸爸妈妈积极、正能量的言行,潜移默化塑造了他们正向的“思维模式”。而如此的精神养料,才是生活中最宝贵的财富。
04
日常的不少事或冲突,总会让大家不由自主感觉缘由不在自己,而在于其他人。
爱抱怨的爸爸妈妈,总是觉得,自己生活的不够完整,不够好,缘由都在于生活的负重或孩子的不懂事。
可爸爸妈妈的幸福感,不应该全部来自子女或对生活的付出。
Papi酱曾在一次采访中说:
“大家这代孩子,从小听得最多的就是“我所有都是为了你而活”、“父母砸锅卖铁也要怎么样怎么样”“假如当初不是为了你,大家会如何如何”……”
Papi酱坦言,虽然了解爸爸妈妈初衷是为了勉励我,但我只有负罪感。我会觉得,爸爸妈妈生活中最糟糕的部分,都是我导致。
爸爸妈妈好好爱自己,有我们的生活和生活追求,孩子才会没负担,心无旁骛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进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而养儿育女,不是负担,更不是一种爱的单向倾斜,而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灌溉和滋养。
那个愈加沉默,愈加畏缩,愈加不开心的孩子,是从他成为爸爸妈妈口中的“抱怨”开始的。
爱孩子,就要让他了解:他,不是爸爸妈妈包袱,而是爸爸妈妈的更好生活的动力。
不抱怨,心怀美好,去努力,去追求,孩子才会更出色,生活才会真的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