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是中华文化与智慧的浓缩。寥寥数语、意义无穷,能让孩子出口成章,亦能下笔千言。
网上曾有个段子:
父子二人饮茶。
子问:”为何要学成语?“
父答:“学了成语,你会说此茶香如兰桂,味如甘霖,口味圆润如诗,齿颊留芳,韵味十足……
而没学成语,便只能说:“我去!这茶味道很好呀!”
所以,你还感觉学成语没什么用吗?
1、邯郸学步
相传战国时候,有一个燕国的年轻人,他听说赵国邯郸人走路的姿势很优美,就特地来到邯郸,向当地人学习走路的姿势。
邯郸是赵国的都城,大街上熙熙攘攘,很热闹。
这个年轻人就整天在邯郸的大街上,观看人来人往的人如何走路。他很地认真,一边看一边琢磨其他人走路的特征,有时还模仿,跟在其他人的后面走几步。
一次,他学一个行人走路,被那个人发现,结果让人大骂。
虽然他一直都在用心学,可是总感觉自己学得不像。“为何我学不好呢?”
这个年轻人反复地问自己:肯定是我已经习惯原来的走法,所以学来学去也学不像。假如我扔掉原来的走法,从最简单的抬腿、迈步开始学起,就不会再受原来步法的影响,肯定不久就能学好。
于是这个年轻人人下定决心,从头开始。
如此,天天他走起路来像木偶一样,先考虑出哪条腿,再考虑腰和手臂如何配合,心中还要盘算每步迈多大。
年轻人人在邯郸学习了半年多,却毫无长进,最糟糕的是:不但没学到邯郸人的走路姿势,反而把自己原来的步法也忘记了。
眼看着带来的银两就要花光了,年轻人人不能不返回燕国。可是他忘记了自己如何走路,只好狼狈地爬回家了。
这个故事告诉小朋友们:盲目地迷信其他人,一味地模仿其他人,反而会失去自己原来的长处,最后学无所成。大家应该相信自己就是最棒的!
2、杯水车薪
以前有个樵夫,在山上砍了不少柴草。
眼看太阳就要落山了,他想:“今天的收成可真不小,这类柴草足够用十几天,家人肯定在等我回去吃晚饭。”
他高开心兴地装了一大车柴草回家。樵夫一边赶着牛车,一边抽着烟斗,悠闲地走在回家的路上。
忽然,他听到后面有人喊:“失火啦!你的柴草失火啦!”
樵夫回头一看,果然车上的柴火冒着烟,小火苗在往上窜。原来,他烟斗中的火星被吹到车上,借着车前行的风势,柴草就被点燃了。
看到火苗愈加旺,樵夫不知所措,手边又没可以灭火的工具,如何解决呢?他四处看四处找,可是车停在山坡上,无人家,没小河,哪个会来帮他呢。
忽然,他看到不远的草丛中有一个遗弃的杯子,于是,他急忙冲过去捡起杯子,向山下跑去。过了一阵,他手里端着一杯水气喘吁吁地跑回来。
这个时候火苗已经非常旺了,大多数的柴草已燃尽。樵夫连忙把那杯水倒在火苗上,可是水太少了,转眼变成了蒸汽。火势愈加凶,一会儿一车的柴草就烧光了。
是呀,一杯水如何能浇灭那样旺的火苗呢?“杯水车薪”表示:力量太小或能力有限,不足以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小朋友,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假如遇见困境,要想一些适合可行的方法才能解决问题,不然,就像用一杯子的水来救火,只能是白白费了力气,却不可以解决问题。
3、鹬蚌相争
在一条漂亮的大河岸边,一只河蚌正展开蚌壳,懒洋洋地躺在河滩上晒太阳。
天气真好啊!天空真蓝啊!河蚌一边享受着,一边注视着远处。
这个时候,一只鹬鸟,从不远处走来,看见河蚌那鲜嫩的蚌肉,心想:“多么鲜美的蚌肉啊,肯定可口极了!”
于是走上前去伸嘴要啄河蚌。
河蚌意识到危险到来,急忙把蚌壳合上,把鹬鸟的长嘴巴紧紧夹住。鹬鸟用尽了全身力气,可是嘴如何也拔不出来。
河蚌呢,当然也脱不了身,没法回到水里。
鹬鸟如何也拽不出来我们的嘴巴,由于河蚌紧紧夹着不放,它们僵持着。
过了好一阵儿,它们都非常累了,就吵了起来。鹬鸟憋着气威胁说:“假如你不张开壳子,天气这么热,连续几天不下雨,你没了水,早晚被晒死。”
河蚌也憋着气不甘示弱地对鹬鸟说:“我不张开蚌壳,你就甭想走开,倘若我不放你,一天、两天过去了,你不被憋死也要被饿死。咱们等着瞧吧!”
鹬鸟想尽方法,用脚踩蚌壳,往石头上摔河蚌,可仍无济于事,河蚌的壳太坚硬了。
河蚌和鹬鸟吵个不停,互不相让。它们两个死死地纠缠在一块,哪个也不愿放过他们。最后,双方筋疲力尽。
这个时候,恰巧一位老渔翁从这里路过,不费丝毫力气,就把它们两个一块捉住了。
小朋友,当人与人之间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时,假如不及早解决,就会两败俱伤,结果让第三方占了实惠。
4、杞人忧天
传闻很长时间很长时间以前,杞国有一个人胆子非常小,而且有点神经质。
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叫人感觉莫名其妙。
有一天,吃过晚饭将来,他坐在藤椅上乘凉,仰望天空,繁星点点,漂亮极了。他想:天上是什么样子呢?我如果能看一看,该多好啊!
忽然一个念头在脑中闪过,他自言自语地说:“如果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如何解决呢?大家岂不是无路可逃,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可怕了吗?”
从此将来,为了这件事他急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人变得面黄肌瘦。
朋友们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非常替他担忧。
但,当大伙了解缘由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如何会塌下来呢?从来没听说天能塌下来,再说即便真的塌下来,那更不是你自己忧虑发愁就能解决的啊,想开点吧!”
又有人说:“天不过是一堆非常厚非常厚的气体,大家生活的地方,没一处缺少气体的。你其实从早到晚都生活在天的中间,如何会担忧天塌下来呢?”
可是,无论人家如何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非必须的问题担心。
后来的人就依据这个故事,引申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
小朋友们,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千万不可以像那个杞国人一样,为一些不切实质的事情担忧忧虑,那样结果只能是既损害身体又费时。
5、南辕北辙
战国时期,有一个魏国人要出使楚国。
楚国在魏国的南面,这个人应该向南走,可是他却让他的车夫赶着车向北行驶。
路上,他遇见一位朋友,朋友问他:“你到哪儿去?”
他回答说:“我要到楚国去。”
朋友十分惊讶,忙提醒他说:“你真的要去楚国吗?楚国在魏国的南面,你应当往南走,赶快调转车头吧!”
他却不以为然,非常自信地说:“我当然要去楚国,你不需要担忧,我了解方向不对,不过我的马跑得非常快!”
这位朋友仍然提醒他说:“你走的方向不对,马跑得快有哪些用呢? 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就越远吗?”
他依旧非常自信地说:“没关系,我带了足够多的路费,你不需要担忧。”
朋友说:“路费和方向是两码事儿,你的路费多又有哪些用呢?你走的路不通往楚国,你越走不是离楚国越远吗?还是往南走吧!”
他执迷不悟,仍然不听劝告,坚持说:“我的车夫赶车本领高,是魏国有名的开车高手。你不需要担忧,咱们回来见吧!”说完就让车夫赶着马车飞快地走了。
他的朋友无可奈何地看着远去的马车,自言自语地说:“真是一个糊涂人啊!楚国在南面,他偏偏往北走,马好、路费多、车夫本领高有哪些用呢?结果还不是离楚国愈加远。真不了解他什么时间能回来啊!”
小朋友,假如大家做事情的目的和努力的方向正好相反,大家就永远不可以达到目的,达成我们的理想。
6、矮子看戏
古时候有个小镇,镇上有个小矮人,身高不足三尺,他特别喜欢凑热闹。
一天,他在街上闲逛,突然听到一阵锣鼓声传来,心想:“真热闹,是做什么的?去瞧一瞧!”
他顺着声音找去,只见不远处聚集着一群人,不了解里面在做什么,他急忙跑过去看个原因。
小矮人试图进来看一看,可是人太多了,挤也挤不进来。他的个子又太矮了,即便跳起来也看不到里面。“里面做什么呢?里面做什么呢?”
他看不到,只好向旁边的人打听。“里面在演戏呢。”一个人回答他说。
“是在演戏吗?演戏可真好啊!”小矮人听说在演戏,开心地跳起来。
里面肯定非常热闹,一会儿传出锣鼓声,一会儿传出喝彩声。小矮人站在外围,听到其他人喝彩,他也跟着喝彩,听到其他人叫好,他也跟着叫好:“太精彩了,太好看了。”
这个时候,过路的人问小矮人:“喂!戏好看吗?”小矮人认真地回答:“好看!好看!”
“你亲眼看到了吗?”那个人又问。
小矮人不解地说:“其他人都说好看,都在喝彩,当然好看喽!”
那个人十分诧异。小矮人根本没看到里面的状况,也不了解戏演得怎么样,而伴随其他人评论戏的好坏。
小朋友,大家做事情可千万不可以像小矮人那样,遇事自己要有想法和倡导,不可以盲目地跟从其他人。
7、至死不悟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写过一篇文章,叫《临江之麋》。说临江有一种鹿叫麋鹿,又叫驼鹿,它们长得十分招人喜欢。
一天,有一个猎人捕到一只小麋鹿,特别高兴,把它带回家养起来。因为它非常小,猎人非常细心地照顾它,喂它好的草料、清凉的泉水。
猎人家养了一只小狗,它首次见到小麋鹿狂叫起来,小麋鹿吓得直往猎人身后躲。猎人见了,非常生气,对小狗怒声说道:“它是我养的鹿,也是你的新朋友,将来要友好地对待它,知不知道?”
从此将来,狗和小鹿和睦相处,常常在一块玩耍,关系十分亲密。
猎人看到它们在院子里捉迷藏,心中没了顾忌。
小麋鹿日渐地长大了。它好像忘记了自己是麋鹿,以为狗真的是相同种类好友呢。
三年过去了,小麋鹿长成一只好看的母鹿。
一天,它走出猎人家的院子,正巧碰到了一群狗,它还以为它们都是我们的朋友,没丝毫的警惕,就走过去打招呼:“你们好啊!”这一群狗看到一只鹿走过来,嘴里都流出了口水,毫不留情地冲了上去,一阵拳脚相加,小麋鹿不复存在了。
小麋鹿“至死不悟”,它到死也不知道这是为何。
小朋友,任何时候大家都要维持清醒的头脑,遇事要多察看多考虑。发现我们的想法是不对的,要准时改正。可不可以像小麋鹿一样,到死也不知道自己为何死的。
8、三心二意
战国年代,宋国有一个老人,他在家里的院子里养了很多猴子。
老人和猴子相处久了,居然可以交流,彼此能懂他们的意思。
平常,这个老人天天早上分别给每只猴子四个橡子,晚上再分给每只猴子四个橡子。
几年之后,老人的日子过得愈加紧,条件大不如以前,而猴子的数目却愈加多,所以他就想把天天给八个橡子改为天天给七个橡子。
于是他就和猴子们商量说:“从今天开始,我天天早上给你们三个橡子,晚上还是照常给你们四个橡子,你们觉得如此怎么样?”
猴子们听了,都觉得早上少了一个,于是一个个就开始吱吱大叫,而且还到处跳来跳去,有一只小猴子还跳到老人的怀里,吱吱叫个不停,仿佛很不想似的。
老人一看到这个情形,了解了猴子的意思,连忙改口说:“你们不认可的话,那我早上给你们四个,晚上再给你们三个,如此可以吗?”
猴子们听了,以为早上的橡子已经由三个又变回四个,跟以前一样多,就开心地在地上翻滚起来。
这句成语告诉大家,有时,事物的外表或顺序发生了变化,但实质没变化,千万不要被外表的变化所欺骗。后来大家还用“三心二意”这句成语形容变化多,不定性。
小朋友,你们感觉早晨三个晚上四个跟早上四个晚上三个是否一样?是呀,当然一样多啦。三加四和四加三都等于七,这么简单的算术题大家当然会了。但大家对待一些事情的时候,总是就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9、三人成虎
战国年代,魏国的太子被送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做人质,跟伴随一块去的职员中包含魏国有名的忠臣庞恭。
在临行前,庞恭对魏王说:“如果目前有个人跑来讲,热闹的街上出现了一只老虎,大王你相不相信?“当然不相信!”魏王立刻答道。
“假如同时有两个人跑来讲,热闹的街上有一只大老虎,你相信吗?”庞恭又问。
“还是不相信。”魏王立刻答道。
“那样如果有三个人异口同声地说街上有一只大老虎,你还会不相信吗?”庞恭接着问。
魏王想了一会儿回答:“三个人这么说,我会相信的。”
于是庞恭就劝诫魏王:“街上明明是不会出现老虎的,可是只须有三个人这么说,就大概以讹传讹,最后明明是假的消息,听者却都相信真的有老虎。赵国都城离魏国这么远,你不了解我的真实状况,假如有人评议我而且又不仅仅是三个人的话,期望大王你能明察,千万不要由于不少人都说我的坏话,你就相信是真的。”
可是,庞恭走后,因为说他坏话的人不少,魏王忘记了庞恭的劝诫,相信了他们,不再重用庞恭了。
小朋友,“三人成虎”的故事告诉大家:不可以随便相信传言,更不可以随便参与传播流言。有时,不真实的传言会把大家引向错误的方向,既害了其他人又害了自己。
10、孔融让梨
古时候,国内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名叫孔融。他从小就特别懂事,大人都非常喜欢他。
他家有七个兄弟,孔融排名第六,上有五个哥哥,下有一个小弟弟。
有一天,母亲端来一大盘子梨放在桌子上,让孩子们吃。
梨是母亲刚刚洗干净的,有大的,有小的,梨皮雪白还沾着水滴。
兄弟们一见到梨,都开心地上前挑大的拿。
轮到孔融了,他走到桌子前,不但没挑大的拿,还偏偏拿了一个最小的。
父亲看到了非常疑惑,以为孔融不喜欢吃梨,就对孔融说:“梨是非常有营养的水果,你不喜欢吃吗?你在长身体,不喜欢也要多吃一点。”
“父亲,我非常喜欢吃梨啊。”孔融认真地回答说。
父亲又问道:“你喜欢吃梨,为何不拿大的,却偏偏拿一个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由于我的年龄小,应该拿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父亲继续问:“弟弟比你小,为何不把小的留给弟弟吃呢?”
孔融说:“由于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当然要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
父亲听了特别高兴,笑着夸奖他说:“你真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
这一年,孔融才四岁。
小朋友,孔融虽然只有四岁,但他就了解尊长爱幼。大家是否也应该像他一样呢?在日常,不可以只顾自己,要掌握关心爱惜周围的人,关爱别人就是关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