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英语  数学  初中  小学  高中  化学 

爸爸妈妈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班主任!

   日期:2025-01-30     来源:www.fidibu.com    浏览:550    
文章简介:过去在网上看到这么一句话:“一想到为人爸爸妈妈无需经过考试,就感觉真是太可怕了。”确实是如此,在中国,只须有结婚证,就能生小孩,只须有能力生小孩,就以为有能力教育孩子了。

过去在网上看到这么一句话:“一想到为人爸爸妈妈无需经过考试,就感觉真是太可怕了。”确实是如此,在中国,只须有结婚证,就能生小孩,只须有能力生小孩,就以为有能力教育孩子了。可是事实却是,并非所有爸爸妈妈都是合格的,相对于孩子,其实爸爸妈妈更需要教育。

1

生了孩子,你就不可以 “ 退货 ”

教育孩子是人类非常重要而又最困难的知识,它比任何工作都难。

无论你面对的是哪种孩子,你都无法反悔或者“退货”。农民种庄稼,光靠爱,不可以,只有懂种庄稼之道才有好收获;教育孩子,仅有爱,不够,只有懂孩子的成长规律才有好将来。

中国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爸爸妈妈。

2

别错过孩子进步的重点期

进步的重点期是指人类的某种行为、技能和常识的学会,在某个时期进步最快,最易受影响。

假如在进步重点期对孩子施以正确的教育,他学习起来既快又好,总是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一旦错过重点期,学习就需要花费几倍的努力才能弥补,甚至将永远没办法弥补。

1、你知道多少孩子进步的重点期?

★学习咀嚼重点期(6个月)

★秩序规范重点期(2.5—6岁)儿童行为习惯形成的重点期,这一时期形成的性格特点、行为、习惯总是到长大也不会改变。“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语言进步重点期(3—6岁)

★想像力进步重点期(2—8岁)

★文化敏锐期(6—10岁)这个时期的很多孩子,很好奇,爱动脑筋,问题特别多。应该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

★黄金阅读期(8—14岁)假如错过了这一时期的科学阅读指导和很多阅读,将会给孩子的成长导致很难弥补的缺憾。

★独立重点期(12—15岁)这一段抓不好,孩子将永远长不大。

2、重新认识母性之爱和父性之爱

母性之爱和父性之爱,孩子都需要,只不过每一阶段分工不同、主次不同。

母性之爱:德行礼仪、品格风韵。妈妈在孩子的婴幼、少儿阶段影响巨大。

父性之爱:方向性引领和理性作为。伟大的爸爸,肯定是孩子的引路人、思想的奠基人。

规律:孩子成长需要的母性之爱呈递减趋势,父性之爱呈递增趋势。

幼儿阶段:母性之爱80%,父性之爱20%;

小学低年级:母性之爱70%,父性之爱30%;

小学中年级:母性之爱60%,父性之爱40%;

小学高年级:母性之爱50%,父性之爱50%;

初中阶段:母性之爱40%,父性之爱60%。

中小学衔接阶段是孩子成长的浪漫阶段的结束和精准阶段的开始;是由母爱为主向父爱为主的过渡期。这一时期,母性之爱应该适合降低,父性之爱应该适合增加。

3

给父母的“8条建议"

1、(说给爸爸)下班的路应该是回家的路。孩子读初中之后,更需要爸爸的关怀。作为爸爸,需要意识到自己肩上的教育责任,必须要记住:下班的路应该是回家的路。与爸爸妈妈一块吃饭的孩子更出色。

据研究机构调查:与爸爸妈妈一块进晚餐的中学生,能获得较好的营养,较高的学业成绩,极少出现吸烟、喝酒、吸毒、打架、提早性行为等。不要在孩子吃饭和睡觉时进行教育;不要把和孩子交谈,都变成对孩子的教育。

2、孩子“生病”,爸爸妈妈必须要“吃药”,爸爸妈妈改变,孩子改变。孩子的问题大多是爸爸妈妈教育不当导致的。孩子“生病”,爸爸妈妈必须要“吃药”。好爸爸妈妈就是一所好学校。爸爸妈妈是孩子的最好的“范文”。身教重于言教。做爸爸妈妈的,要与孩子一块成长。

3、教育孩子的首要条件是知道孩子。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己的内在价值”。孩子进入初中之后,极易将自己封闭起来,做爸爸妈妈的,必须要理解孩子,找到与孩子交流的语言密码,但应该注意惜“言”如金。

成熟的爸爸妈妈,应该学习儿童教育学、心理学,多看一些家教书刊,知道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特征和规律,常常与孩子交流,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在干什么。

4、必须要管孩子,重点是如何管。教育的最基本的目的是培养“正常的人”。“一只手”、“一只眼”和“一根筋”教育均不可取。换一种思路教育孩子。努力丰富我们的教育办法。

5、做一个懂爱会爱的父母。不少爸爸妈妈爱得糊涂,爱得错位,有时又爱得过分。不要培养“超级婴儿”。爱是一门艺术。爱需要表达也需要行动。有时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爱要适度,不要叫你的爱泛滥成灾。过分娇纵的结果是伤害。

6、不可以当众教育孩子。

7、不要完全把孩子交给长辈或保姆。

8、在孩子面前多夸老师。掌握用赏识的见地看老师。父母和老师是同一战壕的战友,必须要与老师结成同盟军。假如父母在孩子面前一直絮絮叨叨诉说老师的“不是”,批评老师,甚至与老师争吵,只能增加孩子对老师的排斥心理。久而久之,受害的是孩子,吃亏的是父母。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