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英语  数学  初中  小学  高中  化学 

「语文改革太急?教授上书猛批教程总编温儒敏」不考虑念中小学生

   日期:2025-02-02     来源:www.89ja.com    浏览:370    
文章简介:无穷的远方,无数的大家,都和我有关。救救孩子,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光明的地方去。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大家,都和我有关。救救孩子,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光明的地方去。

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所以给儿童看的图书就需要十分慎重,做起来也十分烦难。即如《看图识字》这两本小书,就天文、地理、人事、物情,无所不有。其实是,倘不是对于上至宇宙之大,下至苍蝇之微,都有的切实的常识人画家,决难胜任的。

——鲁迅(1934年5月30日,《且介亭杂文•<看图识字>》)

下为陕西师范大学程世和教授给统编语文教程总主编温儒敏写的公开信《敬问温儒敏:你是不是还记得鲁迅先生救救孩子的呐喊》,供批判性考虑和学习。

敬问温儒敏:你是不是还记得鲁迅先生“救救孩子”的呐喊? 

——致“部编本”语文教程总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的一封公开信

温儒敏先生:

 你好!这类年来,看惯了各种新课改的方法翻新,看惯了很多教改专家的亮相与表演,所以近期见朋友圈中在疯传《改革|语文新改革,叫人冒冷汗》一文,刚开始并不在乎,今晨又见一位朋友在转发那篇文章,自己闲着没事,打开看了看,还真冒出了一身冷汗。我之所以这样,是由于感到目前的孩子太可怜、太不幸,几个专家学者坐在一块,就能决定数以亿计孩子们的命了!

为了数以亿计孩子们的命,本人忍着酷暑,从早晨写到深夜,写出以下文字,以“他者”身份冒昧地向你,向《改革|语文新改革,叫人冒冷汗》一文提到的核心人物、“部编本”语文教程总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著名教授温儒敏先生发出一连串的质问。

1、当下最急迫的是想方设法“救救孩子”,还是一味地给孩子“下猛药”、用“考试倒逼孩子念书”?面对教改愈改而学生负担愈重的现实,你是不是应该在脑海中回荡起当年鲁迅先生“救救孩子”的呐喊?是不是感觉“救救孩子”而想方设法为孩子减轻负担才是教改的第一要务?

大家哪个也不能否认如此一个基本事实:无论从世界范围内还是从中国历史上看,当今国内中小学生都是课业负担最重的学生。他们早出晚归,睡眠紧急不足,除去上课、写作业,几乎没户外活动时间。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整个社会(包含中央高层)都一致呼吁为中小学生减轻负担。作为现在最具影响力的语文教育专家,你是不是感觉目前的孩子挺可怜的?作为研治中国现代文学的著名学者,你是不是感觉他们可怜到没了鲁迅先生当年听“长母亲讲故事”的空余时间,也没了给鲁迅先生以童年开心的“百草园”?面对孩子们整天为课业负担压得抬不起头的惨状,面对教改愈改而学生负担愈重的现实,你是不是应该在脑海中回荡起当年鲁迅先生所发出的那一声声呐喊:“救救孩子”、“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适当的做人”?是不是感觉“救救孩子”而想方设法为孩子减轻负担才是教改的第一要务?

《改革|语文新改革,叫人冒冷汗》一文下的首个小标题是:“目前你的孩子不阅读,根本应对不了考试。”在这个读来让人惧怕的小标题下,就是冠名为你温儒敏先生的话语:“语文高考考试最后要达成让15%的人做不完。”我注意到你近期有一个声明:“网上疯传我三句话,都是标题党所为,需澄清一下。我没说过‘语文高考考试最后要达成让15%的人做不完’。我讲高考考试是选拔考试,需要适合拉开分距,还要考阅读速度,有15%的人做不完是正常的。”但在我看来,你的声明与“标题党所为”的“温儒敏说”,本质上并无二致,都在强调大力提升语文高考考试特别是阅读考试的困难程度。翻阅经你本人收拾的今年5月的一次讲话,里面充满着比“标题党所为”还要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疯狂金句”:“语文教学的病症在哪儿?……就是念书太少。”“药方是什么?(在语文教程)编排下猛药。”“统编本语文教程有哪些特点?最主要的就是‘念书’为要。新教程专治不念书。”“考试倒逼你念书。”姑且不论你这类“金句”的内容怎么样,单就语词本身而言,什么“下猛药”、“专治”、“考试”、“倒逼”,哪像是一位有人文情怀的学者发言,倒像是一位面对严峻治安形势而主持“严打”或“专项治理”工作的领导讲话。我可以像小学生那样将你的发言改写成如此:同志们,目前的未成年人整天不好好念书,这如何得了?为了祖国与民族的将来,需要从重从快对他们不好好念书的行为采取严打行动,需要高举起中考、高考考试的大棒、倒逼他们迅速提升阅读速度;对于那些在这次严打活动中不服管教、思想改造速度不可以达标的顽固分子,需要让他在高考考试的审判席上遭到严厉惩罚!温儒敏先生,请勿以为我在恶搞你的金句。请问,在你金句的背后,隐藏的不正是如此一种让人胆战、让人直冒冷汗的杀伐之声吗?

温儒敏先生,你说目前孩子念书太少,我基本认可你的这一判断。但我感觉,你在作出这一判断的同时,应该追问一句:目前孩子们为何念书太少?从你的一些表述中,可以看出你是把重要原因归结为孩子遭到了互联网年代的负面影响:“从手机网络游戏‘王者荣耀’到短视频应用‘抖音短视频’‘快手’,学生所受魅惑‘五光十色’,不胜枚举,很多人进入高中后阅读量骤减,大学阶段念书更少。”乍听起来,你的说法非常有道理,但只须略加剖析,根本就经不起推敲。稍稍注意一下大家身边的中小学生,在校有老师管,在家有父母管,白天课排得满满的,晚上作业要做到至少十点,试问他们哪有像大人那样有玩手机的自由与闲暇?我不不承认有一些中小学生沉迷在互联网中,但绝大部分都在老师与父母的有效监管下与互联网维持着相当的距离。事实上,国内中小学生阅读量不足的问题,早在互联网之前就已出现。你是40年代生人,我是60年代生人,大家都经过禁读所有名著的文革十年,当时的中小学生阅读量低得可怜。改革开放后,中小学生开始有了肯定的阅读量,但也并未达到让人认可的程度;而伴随课业负担的日渐加重,高考考试重压的愈加大,中小学生阅读量不足的问题又一再呈现出来。大体可以说,在改革开放前,中小学生有阅读时间但无书可读;而在改革开放后,中小学生有书可读但没阅读时间。在我看来,目前中小学生念书太少,其重要原因是课业负担太重,几乎没整块的空余时间。

温儒敏先生,你我都是念书人,你应该了解阅读经典是需要很多时间的,你要目前的孩子大幅度提升阅读量,就需要给他们很多课余时间;而要给他们很多课余时间,你就需要呼吁有关方面把教程(包含你主编的语文新教程)的厚度与困难程度减下来,把过多的课程压下来,切实为中小学教育减轻负担,为中考、高考考试减轻负担,为孩子们减轻负担,只有如此,才大概让孩子们有阅读经典的时间。你说,大家在面对孩子念书太少这一老生常谈问题时,是否应该认真剖析产生这一问题的真的主因?你把孩子念书太少的主因归咎为孩子自己的问题,而没深思大家大人、大家的教育主管部门是不是有需要反省的地方,这是否多年来大家一直习惯怪罪孩子而不深思自己行为的表现?把念书太少的成因怪罪到孩子身上,就必然会对孩子采取严厉“打压”手段。请问温儒敏先生,在中高考考试角逐愈演愈烈而孩子几无喘息时间的当下,你一再声言要“下猛药”,用“考试倒逼你念书”,这是否一种不体恤孩子疾苦、缺少人文关怀而决意对孩子强力整肃的“暴政”行为? 

2、你在鼓吹“大量阅读”、大幅提升阅读速度之前,是不是应该对“什么是真的意义的阅读”等有关问题作出理性追问?你鼓吹“无边界阅读”,是不是违背了所有学科都需要有边界设定这一基本原则?你将阅读教学重点放在快读、跳读、猜读甚至“连滚带爬”式阅读这类所谓念书办法上,难道不会败坏孩子阅读兴趣、将阅读教学变成应试教学吗?

温儒敏先生,你我都是念书人,都了解阅读的重要程度,目前大家就一块谈谈阅读的话题。阅读,特别是阅读经典,不论对于培养一个人的文化风韵还是拓展一个人的精神视线都具备要紧意义。因此,在相当层面上,无论大家如何强调阅读的重要程度都是可以理解的。但,也不可以盲目夸大阅读的重要程度。在我看来,大家在强调阅读重要程度的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从理论上说,书读得越多越好,但一个人假如缺少考虑与行动能力,缺少举一反3、触类旁通的思维灵动性,就可能迷失在茫茫书海中而很难自拔。极而言之,有的人越读越聪明,有的人则越读越愚笨。

(2)人类进步至今,即令是经典,都已经叫人目不暇接了,更何况还有数目巨大的好书。可以说,无论是经典还是好书,你穷其一生也是没办法读完的。就实质而言,衡量一个人念书能力、水平与水平到底怎么样,非常重要的不是看他念书是不是不少,而是看他念书是不是精当。在我看来,作为一个既有中国情怀又有世界视线的当代中国人,在大家的一生中,应该在传统“经史子集”中读上一经、一史、一子、一集,再读一部古典小说与若干部现当代名著;与此相对应,还应该分别读一部希腊、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北欧、俄罗斯、日本、南美、阿拉伯与非洲名著。总之,以本民族经典为主,兼顾域外经典,精读一些具备理性精神、道德力量与审美情怀的人类精神读本。在一般意义上,我觉得这种范围的阅读是较为理性、精当的。假如给中小学生列一个必读或建议阅念书目,就应有如此一个理性而精当的选择范围;假如先不设定一个理性而精当的选择范围,大家就大概以各种理由将很多经典与大家觉得的好书,不断地添加进来,将书目弄得愈加多,让孩子们望而生畏,这不但收不到好成效,反而可能败坏孩子们阅读胃口。

(3)不要一直觉得十八岁前是阅读或很多阅读经典与好书的最好时期。由于,绝大多数经典与好书,其深层内涵需要等待读者有了肯定阅历与思想深度才大概把握。我觉得,阅读的黄金时期是在大学乃至人到中年将来。不论大家持什么样的看法,大家都应主张终生阅读的教育理念,不势必很多经典与好书提前纳入到中小学生必读或建议阅读的书目中。在中小学阶段,大家最需要做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最需要做的是让孩子适当当令阅读,而不是很多超前阅读。

(4)大家在强调一同阅读一些人类精神读本的同时,还要了解阅读也应该是个人的修行,一种可以自由选择的个体行为。对中小学生,大家可以也应该提供一个最低限度的阅念书目,最好不要超越二十四本(中小学二十四个学期,一学期一本),不要觉得这极少,假如一生有二十四部经典中的经典伴你前行,你的内心已然充实,何况你中学毕业后还有更多的时间念书。让孩子们在未成年前好好读上一二十部人类的精神读本,形成一个坚实的阅读基础,待其成人后结合我们的生活实质去自由阅读,该读什么样的书,该如何找书读,那都是他一个人的行为了。假如给孩子下达很多指令性的阅念书目,一则可能败坏孩子阅读兴趣,一则可能在阅读上趋于雷同而不利于人的个性进步。对此,大家应该高度警觉。

(5)阅读的真的意义在于使人深沉、前凸后翘,对生活与世界有一种深思与探求的精神。故此,真的意义上的阅读应该是精读、研读,而不是泛读、快读。应该说,在有了肯定阅读量的基础上,大家在阅读上最后比拼的不是阅读数目的多少与快慢程度,而是阅读的深度与专注程度。以上述认识为首要条件,大家在中小学阅读教学中应重点引导孩子掌握慢读,掌握沉浸阅读、专注阅读,不应过多添加阅读任务,以免干扰阅读过程,妨碍孩子聚精会神念书习惯的形成。考虑到中小学生还处于未成年人时期,在阅读“四书”一类古时候经典时,老师可以和学生一块在课堂上研读,为学生作文字与意义上的必要疏解。在我看来,现有些语文教程主要以单篇诗文的形态构成,已经承担起单篇诗文阅读的教学任务,但没办法承担起阅读整部经典的教学任务。而真的意义的经典阅读,或者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阅读,应当是整部经典的阅读。所以,我建议在语文课以外单设一门阅读课程,这门阅读课程每周只开设一两节课,每学期只读一部经典,让老师和孩子们一同研读,慢慢读上一个学期,重在疏通字句、把握精义,平常没作业,也不让孩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彻底抛弃语文教学目前的应试模式,索性让孩子每周在学校和老师无功利自由阅读一两个或两三个小时,期末只作简单测试。假如能有如此一种自由开心的阅读课程,我相信,老师和学生都能培养起阅读兴趣。

我之所以如此花很多篇幅说明我对阅读的理解,不是为了显摆自己,而是意在说明大家在拟定中小学阅读教学规划与考试策略时,需要第一对“什么是真的意义的阅读”、“大家应该如何阅读”等有关问题作出一番深入追问,在追问中形成对阅读的理性认知,而后探究出可以经得起反复拷问的具体对策。温儒敏先生,你作为一个学者,不会觉得这不是一种科学的办法吧?

让人遗憾的是,在你有关加强阅读教学与阅读考试的公开表态中,看不到你对阅读有如何深入的考虑,看不到你对阅读有什么样的理性认知,能看到的几乎都是一些听起来正确但事实上根本经不起推敲的断语。你说,要加强阅读量,鼓励孩子“大量阅读”,但对为何要加强阅读量与“大量阅读”是不是就肯定好没给出让人信服的论证。阅读量大就绝对怎么样?古之贤士医生范仲淹、欧阳修、苏轼年少时念书仅限于几部经、史、子、集,阅读量极其有限,但没有妨碍他们立身成人。你那一代人和我这一代人在小的时候,阅读量也极其有限,目前的阅读量不都上来了吗?你说,学生上大学后,不光读文学著作,还会涉猎品类庞杂的书本,而他们此前拥有的阅读办法太少,不足以应对各式各样的阅读需要,因此除去精读,中小学还应重视快读、跳读、猜读、互文阅读甚至是“连滚带爬”式阅读教学。在各种模拟试题与正式考试中,因为题量已经非常大,孩子们不早就在老师反复练习下掌握了快读、跳读、猜读与互文阅读甚至是“连滚带爬”式阅读办法了吗?在应试教育中,别说中文阅读,就是英文阅读,孩子们不也正在学或已经掌握了你所说的那些所谓的念书办法吗?你的这类念书办法不带有浓厚的应试意味?请问目前中国人的阅读弊病不正是不停地刷屏、刷百度、刷朋友圈如此的迅速阅读、“大量阅读”吗?你不觉得在现在情况下最需要倡导的应当是慢速阅读、精当阅读?我注意到你也强调要精读,要整部书精读,但在你主张的“大量阅读”与语文高考考试要强化对阅读速度测试这种情势的威逼下,老师们、孩子们怎敢将很多时间耗费在整部书的精读上?你对精读的强调,难道不是形同虚设甚或在忽悠中小学师生吗?

温儒敏先生,你在阅读教学上确实煞费了苦心,绞尽脑汁想出了很多方法。但在我看来,你所说的方法几乎都经不起推敲、拷问。你说,你主编的新语文教程,初中加大了“名著选读”,每次“名著选读”课,都引导学生重点学习某一种念书方法;激起兴趣,传授办法,是“名著选读”设置的改革方向。姑且不问你所选的名著是否每一部都适合,我只问你一句,你将学习重点不放在阅读名著本身上,而放在念书办法上,这符合阅读名著的真义所在吗?这不是一种舍本求末、买椟还珠的愚蠢行为吗?你我以前在阅读经典时想到过要用什么办法去阅读吗?你如何做,可以激起孩子阅读经典的兴趣吗?你又说,新语文教程“名著导读”每学期2部是必读的,另外还有往课外阅读延伸的三四部,是自主选择阅读的,这个量可以灵活安排,处置成“2+2”或者“2+4”。与此相应,你建议教师在课文教学中采取“1+x”方法,马上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泛读或课外阅读文章,目的是拓展阅读面,增大阅读量。你还强调:“如今不少时尚读本,都可以作为‘1+x’的阅读材料。我特别要介绍一下由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组织撰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素养读本》,选文的经典性、可读性都最好。……从小学到高中24册,每学年2册,大伙可以参考使用。”请问温儒敏先生,在短短一个学期里,有“名著选读”、“名著导读”,有课文教学,又采取“2+2”或“2+4”名著追读法、“1+x”文章追读法,而其它课业负担丝毫不减,中小学师生怎能应对过来?又请问,你如何能说自己主编的《语文素养读本》选文的经典性、可读性都最好?教育部一再严令不能向中小学营销推广任何教辅材料,你向中小学老师特别推广《语文素养读本》(每学年2册)是否一种违规营销推广行为?

温儒敏先生,你还声言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体制,这是否一种管得太宽、管得太死计划体制思想的体现?而你所说的阅读面要宽,视线要广阔,要将“教读”、“自读”与课外阅读三位一体,将包含天地自然、人文历史在内的整个生活带入语文教学,将哲学、历史、科技等每个范围的内容都放入阅读内容,这种“大语文”、“大阅读”的构想听起来叫人壮怀激烈,但你不了解任何学科都有边界范围吗?你如此“无边界”地扩大语文学科、语文阅读的范围,是想把语文教师与中小学生都塑造成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常识明星与阅读超人吗?你不感觉你的很多话语有大跃进与文革的虚妄遗风吗?

   

 3、在我看来,目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沉重,主要祸根在于大家一直以种种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原因不断添加如此那样的课程或内容。你主编的“部编本”教程,高中必背古诗文从14篇增加到72篇,是不是有悖于“仁者爱人”的儒者情怀与春风化雨的中国人文主义精神?是不是违背了中央《关于推行中华出色传统文化传承进步工程的建议》强调的“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是不是存在着对“推行建议”过度化、教条化误读的问题?

据报道,从去年9月,全国中小学使用“部编本”教程,大幅度增加了古诗文比重,高中必背古诗文从14篇增加到72篇,翻了五倍。我本人就是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学人,深知弘扬出色传统文化的重要程度,所以不要对我说如此大幅度增加古诗文背诵比重是为了弘扬出色传统文化这种冠冕堂皇的大话。在我看来,强调任何一种文化的重要程度,都不可过度,都需要考虑到它的边界问题。

大体而言,出色的文化源于古今中外四个方面,而大家所培养的受教育者,既要同意古今中国的文明成就,也应同意古今整个人类的文明成就;既要有传承、发扬本民族出色文化的中国情怀,也应有与整个人类共进步的世界胸襟。故此,教程撰写者在古今中外篇目的选择上应遵循大体均衡的原则,可以有所偏向但不可以过度越界,不然就背离了培养全人的教育宗旨而可能把学生教育成不够健全甚或偏执的人。请问温儒敏先生,你作为“部编本”语文教程总主编,是不是意识到你们将高中必背古诗文从14篇增加到72篇是一种疯狂扩大古诗文边界的越界行为?你们今天可以以继承传统文化为理由为这种行为辩护,明天也可以以强调人类是命一同体为理由增大域外诗文的数目,后天还可以以弘扬中国现当代乃至新时期出色文化为理由增大现代诗文的数目。在我看来,目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沉重,主要祸根在于大家一直以种种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原因不断添加如此那样的课程或内容。几十年了,就如此不断地添加,结果大家的孩子有上不完的课,写不完的作业。温儒敏先生,请你回答,这对孩子们来讲是不是就是“猛于虎”的暴政?将高中必背古诗文从14篇猛涨到72篇,是否不体恤孩子疾苦的教育暴力?作为一个从事古典文学教学达三十年之久的高校教师,我都没办法背下这72篇。请问,你与其他编委先生能背下这类古诗文吗?

如上文所言,你们很多增设古诗文背诵篇目的正当理由是弘扬中国出色传统文化。在我看来,弘扬中国出色传统文化,重点在于对中国出色传统文化的精义阐释,而不在于很多背诵古诗文篇目。以我的思路,教程撰写者第一要深入把握中国文化中重统一大局、重人文教化、重天下为公、重民生疾苦、重平时人伦、重志节操守、重个体自由、重自然情性、重宇宙大观、重诗意栖居、重精神旷达的核心内涵,而后在此基础上遴选出一些相应的古诗文名篇进入教程并需要学生背诵。古诗文名篇的遴选需要精之有精,可以有量的需要但决不可以过量。就你们选定的72篇而言,其中有不少抒发的是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仕途失意与男女之情不能达成等人到肯定阶段才可能有些人生慨叹,实在没必要让大家的孩子“提前”学习甚至背诵它们。除此而外,像李密《陈情表》、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欧阳修《五代伶官传序》、苏洵《六国论》等篇目,文字或朴质或深奥,内容也离得远远的学生实质,很难对学生产生亲近感。从内容上看,《陈情表》、《谏太宗十思疏》、《六国论》这种作品,应该成为公务员考试或在职公务员考核的必背篇目,不应成为中小学生需要死记硬背才大概背过的必背或建议背诵篇目。多年以来,你们一直在呼吁中小学教育要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却不知最需要贯彻“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是你们这类教程的撰写者。温儒敏先生,请问你们在撰写教程时有没充分考虑到中小学生生活阅历与认知水平问题?有没常常性地以中小学生的视角去判断一篇选文是不是妥当?有没想过让课业负担早就沉重无比的高中生在三年内完成72篇背诵任务是一项很难完成的任务?有没想过高中生在高考考试前除去背诵古诗文还有很多需要背诵记忆的任务?你们不了解教育除去开发人的智商还要留有待其自由成长空间这一真谛吗?假如你们没透彻地想过上述问题,那我真的就觉得你们是毁坏大家下一代的教育杀手了。

 你们当然可以如此为自己辩护,说这是在落实中央《关于推行中华出色传统文化传承进步工程的建议》。我本人完全拥护中央这一“推行建议”,觉得这是在努力修复曾为大家强行中断的文化传统。但大家又需要了解,修复曾以“革命”名义声讨并予以毁灭性打击的文化传统、使之重新深入到大家民族的骨血,需要有一个渐进的漫长过程。假如急功近利,强力推进,就好似给沉疴已久的患者下猛药一样大概产生不良反应。

“推行建议”第9条明确指出:“(推行中华出色传统文化传承进步工程)要贯穿国民教育一直。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特征,根据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出色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常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范围。”也就是说,这是一项需要有序推进而非狂飙突进、需要全方位覆盖国民教育而非仅面向基础教育的长远规划、整体规划。既然这样,大家在落实这一“推行建议”时,就应齐头并进,既对中小学生提出背诵古诗文需要,也要对大学生、公务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提出背诵古诗文需要。不然,不符合“推行建议”的精神,也不符合对等性的公平原则。在我看来,对中小学生提出背诵古诗文的需要固然要紧,但更要紧的是对公务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提出背诵古诗文的需要。这是由于,公务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为转移社会风气的主导力量,他们胸中有多少中国文化的流量对于整个社会具备决定性的引领用途。遗憾的是,大家在公务员教育中没提出背诵古诗文的数目需要,在中小学教育中一再提升古诗文背诵的数目。请问温儒敏先生,“部编本”语文教程将古诗文背诵篇目猛翻5倍,是不是带有“大跃进”的遗风余毒?是不是违背了“推行建议”强调的“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是不是存在着对“推行建议”过度化、片面化、教条化误读的紧急问题?是不是在以高考考试为大棒强迫学生死记硬背?“部编本”语文教程陡然提升背诵篇目,让大家的孩子、老师与父母都叫苦不迭,这是不是违背了中国文化所强调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人文主义精神?是不是有悖于“仁者爱人”的儒者情怀?

温儒敏先生,行文至此,尽管我还有问题要问,但感到针对你的发问已经过量了,其中有的发问可能选错了对象。不过,你既是“部编本”教程主编,又是多年来语文教改的主导者,你在不断发声,而且愈加有的严厉乃至专断了,叫人听了直冒冷汗,这就应该让不认可你看法的“他者”也发发声,以求对你高分贝话语形成制衡用途。想制衡你的看法,可能是徒劳的,但至少表明在你的对面,还存在着一种抵抗的力量。在此,我需要申明的是,我这个决意与你形成对立面的“他者”,不是为了自己获得公众的注意,而是为了以亿计数的中国少年儿童,同时也为了以百万计数的中小学习语文教师。还要说明的是,你我都是人文常识分子,我之所以选你作为发问的对象,除去由于你是“部编本”教程主编,还由于你曾是鲁迅研究的学人,又曾是深具人文情怀的著名学者王瑶先生的高足,你应该可以听得懂我所说的所有。顺便再说一句,你与钱理群先生都曾是鲁迅研究的学人,都曾是王瑶先生的高足,都曾是北大中文系著名教授,又都致力于语文教育事业,但我就是不知道,为何钱理群先生对中小学生一直怀有深切的悲悯之心,而你好像心肠非常硬。我真的为此而感到惊诧!

“救救孩子!”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这是“民族魂”鲁迅先生的呐喊,也是钱理群先生的呐喊,我的呐喊。期望温儒敏先生心中可以再一次听到如此的呐喊!

专此,敬颂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