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精讲,多读,居然就成了!
山东高密市第一中学习语文的高考考试成绩总不尽如人意。李希贵先生出任校长后,推行了一个名叫“语文实验室计划”。
“计划”规定:
每星期的六节语文课,两节由老师讲,四节放下让学生念书(包含读课外书)。
老师只讲教程的精彩之处,表达的办法和语文常识。
一位教高中一年级的语文老师大不以为然,悄悄推开教室门,对念书的学生说:“别听李校长那一套,不讲如何行呢?”于是又讲起来。
此事被李校长了解了,于是他请高中一年级的老师出一张语文试题,让他读六年级的儿子和读初一的侄女也参加这次高一的统考,这两个孩子并没学过高中的语文课本,但平常一直坚持阅读。
结果,李的儿子考了83分,侄女考了84分,均高于平均分(那次考试的平均分是80点几)。李校长笑问:“大家讲了那样多,有什么用?”老师们默然。
这项计划推行将来,高密一初中生的语文素养大幅度提高,彻底改变了高考考试时语文成绩低迷的局面。
精讲,多读,居然就成了!语文学习是否非常简单?
2
诀窍是什么?两个字:读、写
或许有人会说,这个例子没典型意义,高中生具备自学能力,当然可以如此做了。好,大家再举一个一所普通小学的一个普通班的例子吧。
吉林吉林前凸后翘区的中学老师们常常抱怨说,中学教育水平之所以不高,是由于小学老师没教好。
小学老师当然不认账——你们如何把责任推到大家小学老师身上来了?为何不从自己找问题呢?
前些年,前凸后翘区教育局决定全区小学毕业班来一次统考,看看小学的教学水平到底如何。
这一考不要紧,考出了个让人注目又让人吃惊的问题——全区3000多名毕业生,语文前17名的学生都是区第二实验小学杨巧云老师班上的,而且,班里的其它学生排名也非常靠前!而且,该班数学成绩也很好。
杨巧云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人,她平常几乎没上过什么公开课!如此一位默默无闻的人,如何能教出语文成绩这么出色的学生?匪夷所思!
这件事惊动了省教研室的邓治安主任。这位全国有名的语文教育专家带人到吉林前凸后翘区第二实验小学去调查,看看杨巧云是如何教语文的。
杨巧云老师说:
六年来,她只抓了两件事,一是念书,很多地读课外书;二是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要坚持写。别的家庭作业基本上没。
她拿出保留的一部分同学写的日记给邓治安主任看。学生写的日记,从篇幅上看,有长有短,长到几百个字,上千字,短到只有1、两句话。从内容上看,包罗万象,有记事的,有状物的,有议论的,也有写念书技巧的。
有一位学生写的一篇《论关羽》,让邓老师大为惊叹!学生写道:关羽忠义固然可嘉,但他胸无全局,以至于把刘备的事业葬送了。
日记中,学生把关羽哪儿忠义,哪儿胸无全局,写得详详尽尽。一篇日记洋洋洒洒写了几千字!
在这个班里,日记只不过一种形式。很多日记有题目,事实上是“作文”。
我对邓老师说:“靠自己念书成长起来的学生,不但结实,而且有可持续进步的后劲。杨老师的课可能上得没什么‘彩’,但她根据学习语文的规律去教了。
六年来,她坚持引导学生念书、作文,使学生培养了读写的习惯,这是最大的彩!”
邓老师接着说:“全区3000名小学生统考,前17名都是她班的学生,这叫大放异彩!”杨老师如何教语文?两个字:读、写。说得稍微复杂一点是四个字:多读多写。
3
教语文和学习语文一样都是一个“读”字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红学家冯其庸先生读到五年级时,因为抗日战争爆发,无学可上了,只好回家务农。书包里装的一本从学校借来的《三国演义》,成了他唯一的读物。他不知读了多少遍,以至于很多回目都能背下来了。
他一边务农,一边继续找书读。其间读了《论语》《孟子》《古文观止》等名著。有些似懂非懂。
17岁那年,他在哥哥的支持下,考取了镇上办的中学。教国文的丁约斋老师说冯读的书比其他人多,悟性好,说他一定是“书香门第”。冯先生说,他是真的的“稻香门第”,甚至是“饥寒门第”。
丁老师对冯其庸十分器重,这使冯非常受激励。冯先生说,丁老师有三句话深深地影响着他。
一句是:“念书要早,著书要晚。”
冯先生后来虽然又被迫辍学,回家务农,但念书仍不间断。
第二句是:“念书要从识字开始。”
第三句是:“写好了文章自己要多看几遍。”
冯其庸先生说:
“我目前快八十岁了,回过头来想想,丁老师的这几句话,仍旧是对的。我目前无论是念书和写作,一直不敢忘记这几句话。而且总感觉自己念书太少,我们的古文学得功夫太差,自己写好的文章更要多看几遍,五到十遍才敢放下!”
丁约斋老师如何教语文的?一是赏识学生,二是启发点拨,教给办法。
冯先生的例子,也第三告诉大家,教语文和学习语文一样,都是一个“读”字——多念书。
从老师这个角度上说,要激起兴趣,教给办法,教学生多念书,从学生这个角度上说,自己要多念书。
4
解说只能使人了解而朗读能叫人感受
《小学习语文教师》副主编李振村先生出生在山东沂蒙山区的一个小村庄里。升入五年级,教他语文的是一位叫徐宗文的京剧演员。这位“门外汉”,不会解说,但会朗读。
这不奇怪,由于他文化底蕴深厚,能说一口流利动听的中文,又是演员,感情丰富且又擅长表达。
山村的孩子们首次听到这么纯正的中文,首次听如此声情并茂的朗读!李振村被徐老师的朗读感动得泪流满面。
解说只能使人了解,而朗读能叫人感受——感受文章中的人、事、物,感受语言文字,让语言文字在学生心中活起来。
这位老师还常常朗读课本以外的优美文章给学生们听。下雨了,教描写下雨的诗;下雪了,教描写下雪的诗。学了,就叫背。
李振村痴迷语文了。徐老师看李振村作文写得好,说:“一个将来的作家将在大家村里诞生!”并偷偷送了几包书给李振村读。
那年头,像茅盾的《林家铺子》、茹志娟的《百合花》都不准看的。徐老师在李振村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梦想、憧憬和向往。
激情和梦想,携带少年李振村一头扎进书堆里而不可以自拔。在那个文化荒漠的年代,他竟读了五十多部长篇小说,包含国内古典四大名著。1981年高考考试,李振村数学虽然只考了40多分,但语文成绩优秀,被山东大学中文系录取。
目前,他真的成了作家,人刚到中年,便著作等身。因为长期和语文教学交际,他还成了一个语文教育家。李振村深有感触地说:
“教育的一个要紧使命就是要让孩子充满梦想和激情,这比学到多少常识更为要紧。有了憧憬和向往,人的心里才会变得格外纯净,人的情感才会变得格外丰富,人才能热爱阅读,热爱学习。”(就凭这几句话,看李振村先生是否语文教育家?)
徐老师没学过教育心理学,没学过语文教学法,更没学过课程标准,但他了解勉励,了解念书的要紧,还了解运用情境教学法。是呀,下雨天教写下雨的诗,下雪天教写下雪的诗,还有比这更“情境”的吗?
梦想和憧憬是少年儿童学习的发动机。让学生充满幻想,充满对将来的憧憬,这是培养出出色学生的宝贵经验。细想一下,做到这一点难吗?——不难。
5
对不愿念书的学生采取点强硬手段有了兴趣养习惯不就成了吗?
高林生的爸爸不就是如此教语文的吗?必要的管教是必不可少的,该严的还要严。孩子毕竟是孩子。
说说高林生吧。
高林生和李希贵先生一样,目前也是大名鼎鼎、蜚声全国的教育专家了。高林生是我的学弟。
林生考入师范时才15岁,是个穿大裤衩的孩子。一天到晚手拿竹板或月牙板(说山东快书用的铜板),说着、唱着过。长篇山东快书《武松打虎》、长篇快板书《奇袭白虎团》,他说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数、理、化成绩勉强过得去,数学偶尔还考不及格,但语文成绩出色,可是即便上他比较喜欢的语文课,也极少专心听讲。
做什么呢?偷窥课外书。
用他的话来讲,课本中的那些古文、古诗,小时候就会背了,课本中的现代文,看一遍就差不多记住了,所以就不想听老师说了。
这倒也是,哪个叫他过目不忘呢!
然而每次考试,语文成绩都位排名第一,有时也得过二三名,那也等于榜眼、探花。
说到背古文,那得从他爸爸说起。高林生家学渊源,其父是中央大学的高材生,通古文、谙音律。解放后,在徐州第一中学任高中语文老师,一部《论语》,一部《史记》都烂在他的肚子里。
高林生幼承家学,在爸爸的管教下,《古文观止》中的多数篇目都背下来了,而且到今天不忘。
高林生说,他爸爸教他的办法非常简单,给你一本带注解的《古文观止》,给你一本字典,学去吧!了解个七八分,就背诵。那才叫真的的“自主探究”呢!背不下来,不给饭吃,有时还打人。
林生说:“我小时候贪玩,坐不住。老爹不能已才打几下。但戒尺对我确有震慑用途。”
我打趣说:“看来光有需要不可以,还要有得力手段。‘不打不成才’,这话至少对你适用。”
高林生嘿嘿一笑,说:“这叫因地制宜!开始是老爹逼着念书,后来尝到了甜头,对念书有了兴趣,不叫读也读了。”
这是真话。林生目前家四壁皆书,可谓坐拥书城。他的知识真是自己读出来的。对不愿念书的学生(其实多数孩子刚开始是不想念书的),采取点强硬手段(当然不是体罚),一旦尝到了甜头,有了兴趣,培养了习惯,不就成了吗?
必要的管教是必不可少的,该严的还要严。孩子毕竟是孩子。
6
培养了阅读习惯,就会有书必读就像牛一样,是草就吃。
谈到习惯,不由想起了我一个人的学生年代。
我是在山东老家读完了小学的。1954年夏,小学毕业后才到了徐州。那时,大家山村老师的教学办法肯定是“原生态”的。到了小学四年级,张老师还一句一句地领着大家读课文,所有课文都需要背诵。
到了5、小学六年级,徐老师和白老师都是串讲,串讲完了,分段、写段意、抄中心思想。但和张老师一样,多数课文也需要背诵。《开国大典》《铁脚团长》《火烧赤壁》都需要大家背。
从小学三年级到小学六年级,天天写一篇大楷,写四行小楷。作文都是用毛笔抄写的。值得一提的是,到了高年级,白老师特别看重课外阅读,那时画书(即连环画)非常时尚,《新儿女英雄传》《小英雄雨来》,古典四大名著都有画书。
看了画书,便想看原著。我读的第一本是《三国演义》。似懂非懂地读。遇见“诗曰”,“有诗赞之曰”就跳过去。
记得读到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大闹长坂桥,刘豫州败走汉津口”时,感到很失望,大叫“写得不好”!由于书中写的张飞不是“当阳桥上一声吼,喝断了桥梁水倒流”,和京戏里唱的不同!
后来又读了《水浒传》,一者喜欢书中的人物,二者喜欢作者的语言。《水浒传》我读了好几遍。
从小就感觉念书是一件很愉悦的事,有书必读,就像牛一样,是草就吃。
读初一时,遭到李老师的启迪和勉励,萌发了当作家的念头。心中有了梦想,有了憧憬,念书便由兴趣变为一种志趣,成了一种追求,一种自觉。
那时,常常到爸爸的办公室里读报,时间长了,竟一天不读报便像缺失了什么似的。小小年龄又培养了读报的习惯。在我还非常小的时候,就成了念书读报的习惯的奴隶。这是我最感谢老师的地方之一。
如何让孩子学好语文?我的老师告诉我: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由于,语文能力是长期念书积淀而成的。
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其实就是那样简单:
“少做题,多念书,好念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只须抓住“读写”这两条线不放,即根据语文学习的规律去做,学生就必然会有好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