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学升初中的择校热潮再度到来,为了让孩子进入好学校,父母正绞尽脑汁制作“重拳”简历,隆重推源于家孩子。到底是有“奥数奖状”、“英语星级证书”的孩子占优势,还是“三好生”、“出色干部”更受喜爱呢?父母的看法相左,在网上展开了一场激辩。
两派建议相左各执一词
在孩子的简历上,从奥数奖项到英语星级证书……父母好像感觉填得越多学校就会越认可。这个时候,有一位父母在网上向“证书派”父母泼出冷水,他觉得,证书没什么用,“三好生”和“出色学生干部”称号,才能表明孩子真的出色。他说:“不少名校在选拔学生时,更多是看中小学四小学五年级期间有没校、区和市级的‘三好学生’、‘出色队员’或‘出色干部’等称号,有一些学校甚至需要正本验证,这类才能证明学生的素质。”他建议:现在正是学校“三好生”的评选季节,可以让孩子积极参与。
他的话虽然得到个别父母的同意,但却引起了“证书派”父母的围攻,“证书派”父母用成功的事实来反击他的看法。网民“agan”说:“以前,大家对于奥数比赛抱着参与但并不太投入的态度,但事实教育了大家——托奥数的福,孩子有机会参加几所民办初中的笔试,表现很好,拿到了两所学校的录取公告。”另一位网友说:“有证书的未必能获得录起名字额,但没证书就一定拿不到名额,这能说证书没用吗?”还有的网友质疑起“三好生”和“出色学生干部”的选举水分:“有些学生就是由于和老师关系好,才被老师内定的。”
校长:两者有时也需质疑
记者就此话题采访了本市几位校长。他们觉得,证书和“三好”等奖项都有肯定说服力,但有时也需要质疑。
“即便是‘奥数奖状’和‘三好称号’,有时也需要质疑,大家更该重视孩子的德智体全方位进步。”上海兰生复旦中学校长周萍说:“有些父母逼着孩子学奥数,但孩子对于学习没热情,有些孩子之所以能评上‘三好生’,是由于母亲是学校的老师。我更重视的是那些喜好丰富、充满学习热情的德智体全方位进步的孩子,有的爱围棋、爱器乐的孩子,即便没‘奥数奖状’和‘三好称号’,我也要。”
复兴实验中学的校长刘摩雅和上海实验学校副校长徐虹觉得:现在“证书热”致使了学习项目鱼龙混杂,水分比较多,所以学校在挑选时并不会特意重视这一块。学校在挑选学生时,第一看的是学生成长手册,还有小学老师和校长的评价也非常重要,他们的推荐比较真实。
[记者手记]
孩子的建议呢?
不了解各位父母在看到以上这类校长的建议时作何感想。事实上,不少父母不只自以为知道招生,更以为能操控孩子的成长,这才是这场辩论让人深思之处。
父母若能抛开功利的“敲门砖”观念,真的从孩子的兴趣出发,知道孩子所善于的、最想展示的,并帮助其在这类方面获得更大的进步,这才是比考证、拿奖更要紧的事。像目前如此,离开孩子我们的兴趣热情来讨论孩子的前途,又有哪些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