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总有一些焦虑的母亲找到我:孩子脾气特别大,我该如何解决?
可事实真是这样吗?
愤怒
其实是孩子的求救信号
有心理学研究发现:
孩子心中愤怒的最大来源,是他们根深蒂固的觉得自己无人爱。
孩子愤怒时,虽然面上看着气势汹汹,内心却十分恐惧和痛苦。
他期望通过愤怒,来引起爸爸妈妈的关注。
他的愤怒行为,其实是在呼唤爱,渴求帮助。
著名教育家帕蒂·惠芙乐说:
孩子的怒气,一般掩盖着某个可怕的历程。
没什么孩子的愤怒,是忽然就有些。
在节目《婴幼儿教育大师》中,有一期来了个让爸爸妈妈特别头疼的暴躁男生小花。
在节目里,小花把他爱发怒的特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譬如,和母亲一块外出买菜做任务,回来的路上由于又累又无聊,就发火哭闹。
或者,饭前由于一点小事,就生气地砸枕头,跑到角落里大哭大闹。
大伙都感觉这孩子太皮了,稍不如意就发火,完全不考虑其他人的感受。
可后来大伙才了解,小花3岁以前,就没跟爸爸妈妈在一块生活过,一直由爷爷奶奶抚养。
爸爸妈妈长期缺位,小花内心其实是很缺爱的。
他用愤怒燃烧所有,其实都是在试探爸爸妈妈对我们的爱。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说:
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
孩子愤怒的背后,是爱和信心的匮乏。
假如大家一味排斥孩子的愤怒,就永远不可能看到这背后的真相。
也从来不会了解,孩子愤怒时,其实最需要大家的爱和帮助。
愤怒不可怕
可怕的是亲子联结断裂
心理学家李雪曾说:大家睁着眼,却是全盲。
深以为然。
大家不少人,明明爱孩子爱到骨子里,疼孩子疼到心尖上。
却唯独忘了去认真知道,孩子的需要和想法。
曾看过一段名为「这是我见过最可怕的孩子」的视频。
讲的是家庭教育专家兰海,在帮助管教一个情绪失去控制的男生。
视频刚开始,男生就已处于非常愤怒的状况了。
他砸椅子,掀桌子,丢东西,攻击人。
已经完全失去控制。
然而面对愤怒的孩子,他母亲却仿佛置身事外。
既看不见孩子内心的呼救,也没主动上去安抚孩子。
只不过冷漠地坐在旁边观望。
和母亲失去了情感联结,感受不到爱的男生,愈发愤怒,哭得撕心裂肺。
愤怒作为一种原始的情绪,本是为了保护自己而存在。
假如爸爸妈妈忽略或压制孩子的愤怒,就会让孩子内心失去安全感,失去对爸爸妈妈的信赖。
亲子联结,也就开始慢慢断裂。
使得孩子要么变得愈加暴躁易怒,不懂控制我们的情绪。
要么变得过分乖巧懂事,将来形成讨好型人格。
曾在知乎上看过一个网友心酸的推荐。
该网友小时候,花了很久折了一罐纸鹤,计划送给姥姥当过生日礼物。
可有一天,家来了个亲戚家的熊孩子,嚷嚷着要拿走那罐纸鹤。
网友不认可,结果她母亲过来直接暴力地抢走,送给了那个熊孩子。
网友瞬间就怒了,她歇斯底里的哭喊着,冲上去抢她的罐子。
结果,她被母亲拎起来狂揍了一顿。
骂她不懂事,小心眼,脾气大……
网友被打得心灰意冷,彻底断了抗争的念头。
后来,她就极少跟大人抗争了。
反正抗争也没用,心也凉了。
她变成了一个“乖孩子”,但却非常难再与爸爸妈妈亲近了。
孩子发怒不可怕,真的可怕的是,孩子内心关闭了联结爸爸妈妈的通道。
从此势单力薄一个人,身在人群却如孤鹤,一个人背着一身伤痛缓慢前行。
这所有,孩子无力挽回。
可作为爸爸妈妈的大家,却是可以的。
看见,是疗愈的开始
曾在《倾听孩子》一书中,看过一个真实案例。
有个单亲母亲,一个人携带两个儿子生活。
有一年弟弟过生日,她根据弟弟之前的需要,给他送了一件和哥哥差不多的过生日礼物。
可弟弟收到礼物时,却非常愤怒,他大喊:
“你为何送我这个?你心里根本没我!只有哥哥……”
一串激烈言辞之后,他就要去摔礼物。
但母亲没训斥他。
她看见了隐藏在孩子愤怒后的东西:
孩子感觉自己不被看重,对母亲的爱产生了质疑。
于是,她平静地说:
“我非常遗憾你不喜欢它,但我的确想要送你一件好礼物。
我很爱你,决不想伤害你。”
她边说边挨近孩子,把手放在他身上。
“皮特,自从你出生那天你对于我就很宝贵。
在我眼里,你那时是漂亮的,目前你依旧是完美的。”
听到这,弟弟开始哭了,他们拥抱在了一块。
母亲接着说:
“你想再多了解一点儿,你小时候我有多爱你吗?”
弟弟点点头。
于是他们一块躺下来,互相依偎着,开始回忆往日的幸福。
就如此,在母亲无条件的爱和认真的倾听下,弟弟彻底平静了下来。
并开心的同意了过生日礼物。
看见孩子,是疗愈的开始。
当孩子愤怒时,大家要把它看成一种暗示。
并问自己:孩子想要的是什么?
愤怒的背后,定有所求。
然后,大家仅需平静的,温和的,不断给予孩子爱和帮助。
孩子就能慢慢变得平静。
值得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跟愤怒中的孩子讲道理,更不要斥责批评他。
这只能让孩子感觉,你在乎的是对错,并非他。
进而致使亲子联结第三断裂。
孩子愤怒时,接纳的成效远比说教要大得多。
在美剧《小谢尔顿》里,有这么一幕。
小谢尔顿忽然在餐桌上发脾气,并愤怒离座。
可他父亲找到他时,并没责怪他,而是认真的听他说狠话。
直到小谢尔顿发泄完,父亲才走上去。
坐在他身边,跟他推荐他同样糟糕的一天。
并跟他说:所以,我理解你历程的事情。
父亲的接纳,让小谢尔顿非常快平静了下来。
所以,最后小谢尔顿对于父亲提的建议,都欣然同意了。
一场怒火,就此彻底熄灭。
所以,面对孩子的愤怒,最好的做法是:
接纳愤怒,看见需要。
只有如此,孩子才能感觉到自己被理解了。
才会想对爸爸妈妈打开心怀。
才会想听取爸爸妈妈的建议。
才能掌握更适合的表达愤怒的办法。
李玫瑾说过:孩子的脾气,是父母带出来的。
大家都期望孩子能有个好心态、好情绪、好将来。
然而,再出色的孩子也会有愤怒的情绪。
只有了解好好回话孩子情绪的爸爸妈妈,能让孩子从中习得处置情绪的最好方法。
也只有爱,能穿越愤怒,联结孩子的内心。
使孩子和大家越走越近。
海子的诗《活在珍贵的人间》里写着: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太阳强烈,水波温顺。
这太阳,正如孩童冉冉升起的将来。
这水波,恰似爸爸妈妈慈爱的温顺。
人间珍贵,爱更珍贵。
愿大家的孩子,都能在爱中成长。
自信阳光,势如破竹。
作者介绍:初寂,一个热爱文字创作,崇尚科学婴幼儿教育的全职母亲,愿在时光的长河里,与孩子一块慢慢成长。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推荐可吸收、可操作的办法和建议。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图文来自互联网,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