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英语  数学  小学  初中  高中  化学 

打拼爸爸妈妈应承担婴幼儿教育责任 孩子12岁之前最重要

   日期:2025-05-10     来源:www.kislmq.com    浏览:573    
文章简介:在北京有如此一群年轻的爸爸妈妈,他们同意过好教育,从事相对体面的工作,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很关心,但迫于工作繁忙、住房紧张等缘由,不能已将孩子送回老家由长辈抚养。他们每年在节假日才能与孩子短暂相聚,虽然他们尽全力保证孩子的生活条件,但因为亲子...

在北京有如此一群年轻的爸爸妈妈,他们同意过好教育,从事相对体面的工作,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很关心,但迫于工作繁忙、住房紧张等缘由,不能已将孩子送回老家由长辈抚养。他们每年在节假日才能与孩子短暂相聚,虽然他们尽全力保证孩子的生活条件,但因为亲子离别,孩子在成长中暴露出不同程度的问题。对此,家庭教育专家指出,孩子0到12岁,特别0到6岁之间是成长的关键时刻,爸爸妈妈不应与孩子离别。

0-12岁是成长重点期

“儿子过一周岁过生日那天,大家首次从北京回老家看他。没想到他仿佛不认识我了,一见我就哇哇大哭。我当时真的非常心痛,这个时候他离开北京才两个月。”

赵晓刚和老婆在北京打拼多年,儿子还不到一岁时被送到江苏由老人照料。赵晓刚了解这对孩子的身心进步很不利,但确实是无奈之举:“大家都在外企,工作太忙,没时间照顾孩子。老人过来带孩子的话,房屋太小,老人也不太适应北京的生活。何况目前北京入园难,接送孩子也需要不少时间,老家环境好,外出就是婴幼儿园。权衡之下才决心将孩子送回老家。”

面对儿子对我们的态度,赵晓刚非常不是滋味。“其实,孩子在12岁之前特别6岁之前,能否跟爸爸妈妈特别妈妈打造亲密的依恋关系,关乎孩子一生安全感和幸福感的打造。爸爸妈妈的角色是别的人没办法代替的,亲子依恋关系打造不好,会为孩子以后的进步埋下隐患。”

孩子在12岁之前,特别是6岁之前,能否跟爸爸妈妈特别妈妈打造亲密的依恋关系,关乎孩子一生安全感和幸福感的打造。爸爸妈妈的角色是别的人没办法代替的,亲子依恋关系打造不好,会为孩子以后的进步埋下隐患。这一阶段在孩子身上投入一分,胜过12岁之后投入一百分。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觉得,目前不少爸爸妈妈对此缺少认识,这一阶段在孩子身上投入一分,胜过12岁之后投入一百分。

“的确,孩子0到3岁跟爸爸妈妈一分钟,顶得上之后跟爸爸妈妈一年。” 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国家心理健康咨询师岳文昊进一步阐释,从进步心理学角度讲,0至6岁的孩子最需要和妈妈在一块,假如母婴连结中断,就会产生离别焦虑。
6岁之后,父爱则发挥更要紧有哪些用途。“在我接触的个案咨询里,不少孩子在该有妈时没妈,该有爸时没爸。孩子出现问题时,父母才出现。这会使孩子考虑问题偏激,对人际关系敏锐,存在肯定的焦虑、抑郁、强迫等症状。”

隔辈带孩子成功率不超30%

身为八零后的年轻父亲,李伟好像已经从2岁的儿子身上看到了一些问题。他儿子在6个月大时被送到老婆的家乡哈尔滨,由外婆外公看管,他和老婆每隔1、两个月去看儿子一次。李伟近期发现,本应非常调皮的儿子比同龄人“蔫”,胆小,不合群。李伟剖析,“是否和老人对孩子的过分娇纵有关,老人对孩子的过度袒护和孤立致使他自理能力与交往能力非常差。大家已经决定,不管将来多苦,等他3岁时就把他接回来。”

“中国人有隔辈带孩子的传统,但现代研究发现,隔辈带孩子的成功率低于30%。”孙云晓指出,调查发现因为过分娇纵,隔辈带出来的孩子一般存在娇生惯养、任性、肥胖等问题,并容易给孩子带来人格缺点。岳文昊也强调,0至6岁孩子的学习特征是模仿,而老人一般动作迟缓、思维慢而偏激,这类都会“传染”给孩子。

赵晓刚也意识到老人的教育方法、说话方法等方面确实有的问题。“譬如大家教育孩子要懂礼貌,老人会觉得只须孩子不被欺负就好。”

孙云晓对此提醒,教育的有效性依靠于一致性,孩子的爸爸妈妈和长辈在孩子的教育管理方面应多交流并形成共识,以免发生冲突让孩子不知所措。除此之外,无论是否隔辈带孩子,代理监护人都不要频繁更换。

让年轻爸爸妈妈承担起责任

“作为心理学家大家不倡导爸爸妈妈以任何理由让其他人照顾孩子,由于这可能对孩子导致不可弥补的创伤。看到不少留守的孩子只能在催眠状况下和爸爸妈妈交流,大家也非常心痛。”岳文昊呼吁,社会和爸爸妈妈必须要认识到爸爸妈妈对孩子成长的重要程度,让年轻爸爸妈妈承担起责任。“目前,海外一些大企业的员工在孩子0至3岁时可以享受各种优厚待遇,让妈妈可以心情愉快地担负起这份神圣职责。在这期间孩子的问题处置得好,将来孩子的事情对工作的影响就会减小不少。”

在外企工作的钟文过去也曾被迫将刚满周岁的女儿送回江苏镇江的爸爸妈妈身边寄养,那时还没动车,她每周五下午或晚上都会开车10个多小时回去,只为与女儿过一天。而女儿每周都盼着周末,见到母亲后却不知如何表达她的依恋,莫名其妙地爱哭、爱撒娇。带孩子的姥姥不禁感叹,平常孩子非常不错带,母亲回来后反而难带了。每次要回京时,钟文都不能不趁女儿睡熟后再走。

岳文昊觉得,这种在孩子熟睡时离去的做法不太适合,对于有离别焦虑的孩子,爸爸妈妈在来与走时都要做好铺垫,在离别时看到孩子有好的表现要多鼓励。

“假如不可以常常与孩子见面,天天打电话是必要的。”孙云晓提醒,“重点是爸爸妈妈要让孩子了解他们真的关心他,所以在电话里不要只问那些模式化的问题如吃饭了吗、按时睡觉等,而要了解孩子的需要,并想方法满足他的需要。儿童是研究大人的专家,会非常了解爸爸妈妈心里有没他。”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