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100分,对孩子来讲是件好事,但有时却是一个魔咒。
前些天,小学四年级的儿子跟我说:“我发现小学三年级将来考100分愈加难了,我这个学期,还没有考过一次100分呢。”
我没多想就顺势鼓励他:“假如你想考个100分,就努力尝试一下,可能真能达成呢。”
儿子平常英语成绩比较差,他把目的放在英语上。
首次,英语测验92分,“母亲,这次英语90分以上,还很好”;
第二次,英语测验96分,“母亲,我又比上次进步了一点”;
第三次,英语测验98分,“母亲,离我的目的愈加近了”;
第四次,英语测验前,儿子格外紧张:“母亲,我努力了,也考不了100分如何解决?”
那一刻,我才意识到,孩子这类天睡觉前总跟我念叨:
母亲,我害怕明天考不好。
孩子学习进步,考100分自然是好事,
但非常明显,分数已经变成孩子非常大的负担。
01
当孩子说“我努力了,但怕考不了100分”时,
他想怎么说……
面对学习成绩,孩子只不过直观感觉到了一种重压,
由于受年龄和生理进步的限制,孩子一般非常难表达了解:这种重压到底是什么?
在孩子说出他的担忧,孩子的言外之意,和他真的想表达的意思可能是——
1.考100分太难了,不可以错一道题,可我如果粗心了,审错题了如何解决?
考90多分时,我还有犯了错误的空间,但考100分,不可以出一点错,重压太大了,我可能办不到。 2.考100分给我了非常大的重压,我又担忧母亲说我笨,我该如何解决? 孩子没办法解决我们的重压,又担忧母亲批评说自己笨,“哪个能帮帮我……” 3.我了解母亲期望我考高分,但我考不到如何解决? 我不想让母亲失望,但我拼了全力,也办不到如何解决,我是否永远也考不了100分了。 这件事后,我跟儿子讲解: “没关系,母亲了解你近期一直非常努力,这就足够了,你考多少分,母亲都一样爱你。有些时候过分在乎分数,反而困难达到理想值, 就像你小时候玩沙子,手里握着一把沙子,你越使劲想抓住沙子反而漏得越快。” 心理学上,有一个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动机强度与效率的关系呈一条倒U型曲线, 过高或过低的收获动机,会产生妨碍用途,那些中等强度的动机才能获得最高效率。 也就是说,需要自己肯定得100分,或者对我们的成绩毫无需要,都不利于孩子最后考出一个好成绩。 “这件事我努力做了,就会有进步”和“这件事我要努力做,要考100分才行”的重压完全不同, 一旦分数成孩子心里的唯一稻草,重压会呈几何级增长, 这种重压和心里的强烈恐惧,甚至会毁了孩子对学习的信心和热情。 太重视分数的后坐力还在于: 孩子把过多的身体能量消耗到对考不好的恐惧上,反而很难全身心投入学习, 这也是对分数抓得越紧,反而越容易考不好的真的缘由。
02
面对分数,大家缺少一种“柔弱教育” 到了小学高年级,由于面临着升学重压,同学之间谈论较多,孩子对分数也更重视了。 一个常见的现象是,无论是哪种状况,父母也都会努力让孩子维系一种“成绩好”的状况: 譬如,不让孩子打游戏、看闲书,怕耽误了功课;不让孩子周6日到处玩,而是抓紧时间上补习班;适合停掉一些孩子的兴趣班,等考好了再画画、唱歌…… 孩子能感觉到这种变化,考试成绩不理想时,会在心里默默责怪自己、埋怨自己,会主动对自己提需要。 我通过这件事深思:在学习成绩上,大家都想给孩子一种“强者教育”,
当孩子做错了啥事,急于需要孩子去纠正他们的错误; 当孩子考不好,总会鼓励孩子,下一次再努力些,肯定能考好。 但大家回避了一个问题:在我弱小的时候,我一直做错事情的时候,我该如何面对? 成年人的强者教育,其实把那个弱小的孩子给消灭了。
把错误给消灭了,他就不可以犯了错误,把坏成绩消灭了,孩子只能考好成绩。 大家其实缺少给孩子一种“柔弱教育”。事实上,童年是大家生活中一段很特殊的时期,儿童相对于成年人,无论是力量、心智或者心理状况都相距甚远, 他们没成人那种强有力的掌控环境的能力,在面对外部世界时,他们一直看上去非常“弱小”、非常“脆弱”, 当孩子考不到好成绩时,爸爸妈妈要做的恰恰是接住孩子的“脆弱”—— 一方面帮助他们剖析出错是什么原因,或者是粗心,或者是不懂,是前者将来细心一点就好了,是后者,把有关常识弄懂就好了; 其次安慰孩子,可以获得如此的成绩已经很好了,你考多少分,我都可以同意。 看到过一篇介绍芬兰教育的文章, 芬兰老师在课堂上会拿出三份题目,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当孩子轻松地完成了一份简单的之后,还可以自己去选择困难程度更高中一年级些的。 也就是说,通过孩子自己对我们的测试,来真实地知道孩子的水平。从而,针对每一个孩子的状况,进行分组的学习,布置不一样的任务。 最后的目的,就是帮助每一个孩子在自己原有些水平上不断提升。 比起考试分数,这一点显然更要紧。
03
高分不“捧”,低分不“摔” 那次儿子特别紧张自己考不到100分时,我问了他一个问题: 你感觉自己能考多少分?他说:“90分”, 我跟他说,正常状况下你的预期是90分,最后考到95分或者85分都是适当的, 结果那次英语测验,他考了92分,我又跟他说比预期多了2分,已经很好了! 虽然他还是有点不开心,但起码不那样纠结了。
从那将来孩子跟我说他的考试成绩,我都会问他: 你对这个分数认可吗?你感觉哪三样做得特别好,哪一样做得差一些? 孩子会更认可我们的努力,同时发现学习中仍然存在的问题。 孩子的学习成绩,是他这期间学习状况的真实反应,但比成绩更要紧的是孩子的学习状况。 让孩子把精力放在学习本身,而不是分数,孩子才能源源不断地获得向上的动力。
分数是舍本逐末的末,学习的本,才是非常重要的。 但凡立于本的,没不成功的,但凡逐于末的,孩子可能在恐惧和重压之下,达到某个成绩,但由恐惧和重压驱动的,孩子背着一个大大的负担在前行,会很辛苦。 更要紧的绝对不是孩子的分数,而是孩子对于学习的感觉,对于学习的信心,对于学习的专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理查德・墨菲博士,与德国经济研究所费利克斯·温哈特曾博士为了研究成绩排名对于孩子的影响,过去进行过一项研究。 研究小组追踪了英国公立学校小学毕业年级到中学毕业年级,共计225万名学生的数据。 研究有一条要紧的发现,学习的自信对于孩子的影响才是最为深远。 2016年河南语文高考考试作文,是一组改编漫画:
第一幅漫画,一个男生得了100分被亲了一口,另一个男生得了55分,挨了一巴掌; 而第二幅漫画中,原来得了100分的男生考了98分,竟挨了一巴掌;另一个之前考了55分的男生却被亲了一口。 非常讽刺的一幅画面。 比起这幅画面,我更认可高分不“捧”,低分不“摔”, 出色的爸爸妈妈都会了解,分数绝不可以衡量孩子的全部能力,
更要紧的是孩子在我们的步伐里,愉快地、主动地、努力地学习,找到合适我们的方法,更自信地面对学习,才是爸爸妈妈真的所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