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心理学家格尔迪说:"爸爸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
从爸爸的身上,孩子察看到什么是男性,什么是老公,什么是爸爸,同时会考虑什么是独立和勇敢。可以说,爸爸是孩子的独立宣言,爸爸是孩子勇敢的教科书,爸爸是孩子走向世界的引路人。
01
父亲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父亲的素质有多高,孩子就能飞多高。用理性的父爱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提升自己素质是教育孩子的重点。
正确“导航”,是父亲的第一要责,让孩子掌握为我们的生活负责。
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父亲。
父亲也别忘培养孩子的合群意识,给孩子种下一粒“理想”的种子。
02
孩子99%的成功,来自父亲1%的改变
改变孩子,从改变父亲开始。没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亲。
“弱”父亲,教不出“强”孩子。
看重培养孩子的喜好和专长,给批评穿上表彰的外衣,别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规范。
做一个“糊涂”的父亲,父亲要掌握给孩子留面子。
03
父亲必须要了解“家教心理学”
拥有积极的心态,才能有个好将来。
乐观,让孩子的将来充满阳光;独立,让孩子选择我们的生活;自信,为孩子找到生活的指向标。解决嫉妒,为孩子心理上的“毒瘤”做化疗。
信心,源于父亲的信赖。
打败自私,为孩子纠正“唯我独尊”的意识。
04
父亲需要给孩子的10种品质
感恩,也是一种修养;
宽容,教孩子掌握“心理换位”。
乐观,开启孩子光明将来之门;
自信,构建孩子动力的金三角。
诚信,孩子生活的通行证;
勤劳,培养孩子的“蜜蜂”精神。
礼仪,孩子社交的“名片”;
责任,将责任感植入孩子的心灵花园。
坚强,让稚嫩的肩膀不畏惧困难;
主见,让成长的空间更自由。
05
父亲的“素质教育”
挖掘创造力,给孩子擅长发现的双眼;
提高理解力,让孩子从阅读开始。
集中注意力,培养一心一意的习惯;
增强记忆力,送给孩子黄金效率。
发挥想象力,让孩子拥有五彩的天空;
训练察看力,激起孩子的求知欲。
06
父亲教育孩子的6个细节
爱心比资金更要紧。
守时,就是守住你的诚信根基,
不要让孩子囿于我们的天地。
将挫折变为孩子成长的契机,
再富也要“苦”孩子。
不要可怜,为自己负责。
07
11个“不要”
不要让父爱失去理性;
不要让孩子总围着你的“思想”转。
不要总拿父亲的权威限制孩子;
不要以我们的“标准”判断孩子。
不要把我们的兴趣强加给孩子;
不要为孩子的错误“买单”。
不要用“分数”衡量孩子;
不要一直强调孩子的“弱点”。
不要为孩子规划生活,让他一个人去发展;
不要和不听话的孩子硬碰硬,重在引导。
不要助长孩子的虚荣心。
08
给时间让孩子好好娱乐
给孩子一个好环境,让他玩个痛快。
因势利导,寓教于乐,让孩子不再“一网情深”。点燃孩子的想象力,做孩子的学习榜样。准时用“后果”来督促他,准时表彰孩子的“爱学习”,培养“自我管理”是根本。
09
培养孩子的“专长”
做孩子的慧眼“伯乐”,维护孩子的进取兴趣。
顺水推舟,做“有效地”偏科。
不让孩子的热情“酣睡”,未雨绸缪,从“长处”抓起。
10
改变孩子一生的七堂课
身教课:合格父亲,出色孩子的开始。
交流课:更好地交流,更好地知道。
责任课:父亲是水,孩子才是前进的舵。
批评课:引导孩子进入正确的航道。
表彰课:不要吝啬赞美的话语。
幸福课:栽植一颗“向日葵”,收成积极的生活。
爱心课:塑造孩子健康的人格。
成功课:种下优良的种子,长出丰硕果实。
千万不要做这七种父亲
下面是帮大伙总结的七种父亲,按杀伤力从小到大依次排列,最后一种简直不可以忍,看你家父亲榜上有名了吗?
7、 :抽烟的父亲
当父亲们在享受吞云吐雾的快乐时,有没想过烟燃烧之后会产生3000多种化合物,其中大部分都是对身体健康有害的?
有没想过这种快乐是打造在家人的痛苦之上的,是以牺牲孩子的健康为代价的?
有没想过在烟雾缭绕的家庭环境中,无声无息,孩子变成了“二手烟鬼”?
抽烟不只对抽烟者有害,对身边的孩子也有非常大风险,父亲常常抽烟,孩子会容易患上支气管炎和肺炎,发生率与父亲的抽烟程度成正比。
烟燃烧时释放出来的化学物质,会加大孩子呼吸道粘膜的敏锐性,增大哮喘的发生。
假如父亲在孩子进餐时抽烟,比较容易影响孩子的食欲,诱发孩子厌食。
此外,还对孩子的学习力导致伤害,影响阅读、推理和数学。
由于尼古丁在体内分裂后所制造的可丁尼,会使孩子的阅读、数学和推理平均成绩愈加低。
建议:
为了孩子的健康和将来,父亲们必须要降低抽烟的次数,甚至戒掉烟瘾,为孩子创造一个无烟的家庭环境。即便戒不了烟,也绝对不要在孩子面前抽烟。
6、控制欲过强的父亲
有些父亲过于大男子主义,控制欲太强。不管什么事情,都是自己说了算,不尊重孩子的想法。
父亲控制欲太强,剥夺孩子自我表现和发表自我怎么看的机会,会让孩子产生“我不会”“我不可以”“我不好”的心理,致使孩子自我怀疑,性格懦弱。
控制欲太强的父亲会过于威严,无形之中给孩子一种重压,给爸爸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产生不好的影响。
伴随孩子的成长,爸爸会愈加成为男生的典范和标杆。爸爸独裁专制,在男生的头脑中会形成如此的印象:男性和爸爸就是独裁者。从而将自己复制成爸爸的翻版。
建议:
父亲要学着放下,给予孩子自我表现的机会;接纳孩子,允许孩子根据我们的步伐,做自己喜欢的事,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展示我们的能力,并挖掘出潜在的能力。
5、手机不离手的父亲
父亲们上班忙,下了班更忙,稳如泰山般地“葛优躺”在沙发上,手机不离手。老婆让他帮忙做家务,孩子缠着他一块打游戏,一直都是眼皮也不抬一下,半天不愿动地方。上卫生间也要携带手机,在卫生间一待就是半小时。总之,手机比孩子还亲!
父亲由于手机而忽视了孩子,这无疑是一种冷暴力,孩子会感觉到父亲是在敷衍自己,自然也不愿与其交流。亲子交流被妨碍,孩子性格会变得孤僻、自闭症。
孩子的不少行为都是模仿父母而来的。假如父亲成天拿着手机在孩子面前玩,孩子自然也会有样学样。
孩子的自我控制力比较差,接触到手机自然也会容易上瘾,这对孩子的视力、人际交际与学习特别不利。
非常重要的是,父亲醉心于手机而忽视孩子,会使孩子感觉自己不受看重,甚至孩子会感觉父亲不喜欢我了,自己没手机要紧。
这种情况下,孩子会变得很烦躁,甚至想着法子跟父母对着干,以此博得父母的关注。假如父母不明状况,责骂孩子,孩子会感觉愈加的委屈,亲子关系也会随之有了隔阂。
建议:
放手手机,不要让孩子有“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玩手机”的绝望感。
4、暴躁的父亲
孩子就是爸爸妈妈的影子。孩子非常会通过模仿来学习。假如父亲脾气暴躁,动不动就打,动不动就骂,那孩子也大概这样,甚至程度更深。
爸爸遇见不顺心的事情就乱发脾气,那样孩子将来遇到类似的状况时,也会采取同样的办法来发泄。
当然,还有另一种状况,那就是爸爸和孩子的性格特点存在两种极端。爸爸暴戾易怒,孩子会在恐惧中形成卑微、懦弱的性格特点,愈加不活泼,愈加不喜欢说话,不利于自信心的树立。
长此以往,心理发育不完善,如状况紧急还会导致心理阴影甚至创伤的出现。
建议:
脾气暴躁的父亲必须要收敛我们的情绪,掌握用交流、耐心解决问题,而不是动不动就暴脾气,给孩子传递一种正能量,这对孩子的成长来讲是一笔无价的财富。
3、毫无诚信的父亲
10岁以前,父亲在孩子眼中,就是天,从心底崇拜和信赖,父亲的每句话对孩子来讲好似圣旨一般。
然而,不少父亲一直以时间紧、工作忙为理由,为失信于孩子而开脱,或者是直接用哄骗来搪塞孩子,以为孩子小,就随意编个理由敷衍。
孩子想要和父亲一块吃晚饭,父亲一直回答“明天”,可每个“明天”到来后,餐桌上一直少一副碗筷;
孩子想要全家一块去游乐园玩,父亲承诺“下个周末肯定去”,可每次当孩子整理妥当兴致勃勃出发时,父亲一直无影无踪。
更要紧的是,父亲屡次失信,会让孩子培养对其他人不诚信的不好的习惯,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品质和前程。
建议:
请每一位父亲认真对待给予孩子的承诺,假如办不到,那就请勿随便承诺。
由于你的失信,不只扔掉了孩子对你的信赖,而且对孩子的心理产生恐慌感,连最信赖的父亲都说话不算数,这个世界上还能相信哪个呢?
2、不见人影的父亲
中国家庭一直有个误区,“男主外,女主内”。父亲在家庭教育中一直当“甩手掌柜”,把孩子扔给母亲管。
爸爸不可以在家庭教育中缺位,特别是在孩子12岁之前。假如爸爸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参与度不高,男生比较容易缺少阳刚之气,变得有点“娘”,而女生会在无形中承担起一部分男士的角色,像女汉子。
孩子非常单纯,他们觉得父亲爱我,就会像母亲爱我一样,花时间陪我,父亲不常常陪我,那就是不喜欢我。
建议:
父亲必须要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每周至少和孩子交流两次,知道他们日常的快乐和烦恼。有时也可以适合降低一些非必须的应酬,与家人每周运动或出行一次,增加与孩子和家人交流的机会。
在没办法伴随孩子时,通过电话微信等方法常常与孩子交流、倾听孩子、向孩子表达赞赏和爱,让孩子感觉到时刻把他放在心里。
1、惹母亲生气的父亲
父亲给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去爱孩子的母亲。在孩子心目中,爸爸总是是力量和坚强的象征。
作为孩子的保护者,爸爸应当给孩子一个安全的家,而孩子最大的安全感,就来自看到爸爸妈妈彼此相爱,尤其是父亲爱母亲。
而且,爸爸用行动为孩子做出了爱的示范,孩子从小就能在爸爸妈妈身上学习到什么是爱,如何去爱。
假如爸爸常常与妈妈吵嘴,就会引起孩子的恐惧、情绪不稳定。长此以往,容易出现问题行为和心理失衡。
一个孩子假如常常看到妈妈伤心地哭泣,他会试图用自己有限的理解力去安慰母亲。
当母亲情绪有所好转时,孩子就会把让母亲快乐当成了我们的责任,在家庭里承担了父亲的角色。
但孩子还不拥有如此成熟的常识和心理承受能力,就会出现各种心理疾病。
建议:
父亲需要和母亲维持好亲密的交流,理解老婆养育孩子、操持家庭的辛苦,表达对老婆的感激与赞美。孩子看在眼里,自然会感觉心里开花,生活得很幸福。
父亲用心去爱孩子的母亲,不只能让孩子感觉到爱,也能让母亲心中充满幸福感,如此的家庭,才会养育出健康开心的孩子。
(图文来自互联网,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