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得国内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是为了用不着教。”道出了对于学习,特别是小学数学来讲,学会正确的学习技巧特别要紧;
而学习技巧会因人而异,不一样的孩子,合适不同的学习技巧;那此时,给孩子挑选合适的学习技巧,就看上去很重要;本篇高分父母整理了关于小学数学的一些学习技巧大全,期望能给大伙带来帮助。
1、掌握主动预习
新常识在未解说之前,认真阅读教程,培养主动预习的习惯,是获得数学常识的要紧方法。因此,培养自学能力,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看书,携带老师精心设计的考虑题去预习。
如自学例题时,要弄清例题讲的什么内容,告诉了什么条件,求什么,书上如何解答的,为何要如此解答,还有没新的解法,解题步骤是什么样的。抓住这类要紧问题,动脑考虑,步步深入,掌握运用已有些常识去独立探究新的常识。
有的父母头疼孩子上课效率非常差;这其中很重要是什么原因没做好预习;自然也就办不到有些放矢;
2、听课不要只是听,要紧的是要考虑
一些学生对公式、性质、法则等背的挺熟,但遇见实质问题时,却又无从下手,不知怎么样应用所学的常识去解答问题。如有如此一道题让学生解“把一个长方体的高去掉2_厘米后成为一个正方体,他的表面积降低了48平方厘米,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同学们对求体积的公式虽记得非常熟,但因为该题涉及常识面广,很多同学理不出解题思路,这需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渐渐学会解题时的考虑办法。这道题从单位上讲,涉及到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从图形上讲,涉及到长方形、正方形、长方体、正方体;
从图形变化关系讲:长方形→正方形;从思维推理上讲:长方体→降低一部分底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降低部分四个面面积相等→求一个面的面积→求出长方形的长(即正方形的一个棱长)→正方体的体积;
经老师启发,学生剖析后,学生依据其思路(可画出图形)进行解答。有些学生非常快解答出来:设原长方体的底面长为X,则2X×4=48得:X=6(即正方体的棱长),如此得出正方体的体积为:6×6×6=216(立方厘米)。
所以说,在课堂上,老师最大有哪些用途是:启发;孩子在课堂上要紧跟老师的思路,靠着老师的引导,去考虑解题的思路;答案真的无关紧要;要紧的是办法!
3、准时总结解题规律
解答数学问题总的讲是有规律可循的。在解题时,应该注意总结解题规律,在解决每一道复习资料后,应该注意回顾以下问题:
(1)本题非常重要的特点有哪些?
(2)解本题用了什么入门知识与基本图形?
(3)本题你是如何察看、联想、变换来达成转化的?
(4)解本题用了什么数学思想、办法?
(5)解本题最重要的一步在那里?
(6)你做过与本题类似的题目吗?在解法、思路上有哪些异同?
(7)本题你能发现几种解法?其中哪一种最佳?那种解法是特殊方法?你能总结在那种情况下使用吗?
把这一连串的问题贯穿于解题各环节中,逐步健全,持之以恒,孩子解题的心理稳定性和应变能力就能不断提升,思维能力就会得到训练和进步
4、拓宽解题思路
在教学中老师会常常给学生设置疑点,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多思多想,这个时候学生要积极考虑,拓宽思路,以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较好的进步。
如:修一条长2400米的水渠,5天修了它的20%,照如此计算剩下的还需几天修完?依据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三者的关系,学生可以列出下列算式:(1)2400÷(2400×20%÷5)-5=20(天)(2)2400×(1-20%)÷(2400×20%÷)=20(天)。
教师启发学生,提问:“修完它的20%用5天,还剩下(1-20%要用几天修完呢?”学生非常快想到倍比的办法列出:(3)5×(1-20%)÷20%=20(天)。假如从“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办法去考虑,又可得出下列解
法:5÷20%-5=20(天)。再启发学生,能否用比率常识解答?
学生又会想出:(6)20%∶(1-20%)=5∶X(设剩下的用X天修完)。如此启发学生多思,交流了常识间的纵横关系,变换解题办法,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5、充分发挥错题本有哪些用途
学生每个人筹备一个“记错本”,把自己平常作业、单元测试或期中、期末考试中出现的错误记录下来,并注明出错缘由,做到有错必改,将来不再犯类似的错误。在实质的学习中,要常常查询这个本子,做到心中有数。
有不少学霸都是由于积极用了错题本,而考取了高分;
6、“1×5”学习法
做一道题要有做一道题的收成。反对搞题海战术。
做一道题,引导学生从五个方面考虑:
①这道题考查的要点是什么。
②为何要如此做。
③我是怎么样想到的。
④还可以如何做,有其它办法吗?
⑤一题多变看看它有几种变化的形式,把自己当作一个出题者,领会出题人的意图,看看能否有其他的解题思路如何。
7、关于写作业
在作业过程中存在求速的心理状况,审题时走马观花,粗枝大叶,对于做错的题目上,引导学生形成错题剖析法,而剖析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因为不正确的阅读致使的解题错误,从而形成“我要正确阅读”的内部动机,引导学生仔细审题,真的弄懂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