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所谓的矛盾型儿童是指那些被某些同伴喜欢,同时又被其他同伴看作是有破坏性而不被喜欢的儿童,也称存在争议的儿童。矛盾型儿童尽管比率比较少,但在婴幼儿园班级集体日常却是一个能量非常大的群体。
实例剖析:
矛盾型儿童一方面能力较强,性格较活跃;其次调皮捣蛋,行为具备破坏性。是否矛盾型婴幼儿的性格特点特点都符合这种表述呢?他们的性格特点特点具体表现如何?下面,让大家用事实来讲话!
文文:比较内向,亲社会行为突出,攻击性行为极少,整体表现较沉稳。
文文的合作、推荐行为较多;关心周围的朋友和事,合群行为显著;有肯定的正义感;举止不粗鲁,谦虚,不张扬;受老师喜欢;极少有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他的性格特点偏向于受青睐儿童,虽然不是太外向,可想与伙伴推荐合作,而且有肯定的正义感,在班上非常有人缘。但因为班上人太多,他又不是非常擅长表现自己,所以友谊的触角只能伸展至一小部分朋友当中。根据社会测量法,我把他也归于矛盾型儿童。和他母亲交谈时,发现母亲性格内向,对唐文管得也少,但父亲广交朋友,对朋友特别真诚。我想这一点也在间接影响唐文对同伴的态度。
木子:比较内向,攻击性行为突出,这种行为总是通过较无声的动作完成。
木子不大说话,内向,在班上表现不是非常活跃;喜欢将我们的看法强加给其他人,需要其他人听她指挥;喜欢做小动作,上课注意力也不集中,不被老师喜欢;有一两个玩得好的朋友,似有进步成被拒绝儿童的趋势。可木子在家和在婴幼儿园的表现有较大差异。在家,她较活跃,与爸爸妈妈、长辈能主动友好地相处。木子母亲对自己女儿是说不出的认可:我有一个如此的崽非常满足。她对女儿的种种言行都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喜欢和支持。可以说,木子是处在民主偏过分娇纵的家庭环境中。她在家的玩伴只有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而家人对她的所作所为都不加干预,缺少对她的有效引导。在缺少同伴交往经验的背景下,如此的家庭教养环境非常不利于好性格的形成和进步。
每天:儿童攻击性和亲社会行为均不突出,常常表现为无行为,内向,不大说话。
每天不喜欢主动与人交往,独立、孤独行为较多;兴趣单一,非常难给人留下印象,就连老师在调查问卷上都不知如何写总体印象;在家没什么同龄玩伴,更谈不上其他年龄阶段的朋友。虽攻击性行为少,可老师非常不喜欢他,对他关注少,有进步成被忽视儿童的趋势。和他母亲交谈,发现每天母亲也不大知道我们的儿子,而且自己更不是非常爱动的那类型型。每天在家一般就是摆弄玩具。但他爸爸妈妈不过分娇纵他,注意培养他的自理能力,不少事都不提供帮助。这样的情况下,他虽然独立性强,可是总叫人感觉他有点孤独。
菜鸟、毛毛:表现活跃,勇于表现,喜欢结交朋友,同时攻击性行为较多,但在老师眼里常常是调皮得可爱。
菜鸟由亲戚抚养,性格是典型的矛盾型儿童。他非常小就进了婴幼儿园,所以对婴幼儿园生活非常适应;好动,双休日都极少待在家,整天和朋友在外面玩,特讲义气,玩伴涉及每个年龄。可见,朋友在他心目中的地方。因为爸爸妈妈长期不在家,他和爸爸妈妈的关系不是非常亲密。
毛毛,一个充满活力的小孩子。在集体面前大胆表现,坦白直率地表明我们的想法,但对不喜欢的小朋友又有较明显的攻击性行为,性格是典型的矛盾型儿童。他的妈妈是个体户,忙于买卖,难得管他。因为家庭环境是什么原因,毛毛有点早熟,很爱漂亮,不只体目前穿着上,更表目前择友标准上。他能说会道,很讨母亲喜欢。但爸爸在喜欢之余又很严肃,一般使用打的方法来教育他。毛毛虽然有一些问题,但老师和大多数儿童都爱他,在同伴中有肯定的号召力。
引导方法:
从以上的察看、可以看出,虽然都是在同伴关系中处于矛盾型的地位,但他们的性格特点却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因此,在教学或生活实践中,大家要认清每一个矛盾型婴幼儿的性格特点特点,针对他们的个体差异进行个性化教育。
具体而言,对于亲社会行为突出、但表现较内敛的矛盾型婴幼儿,大家要多鼓励他勇于展示自我,促进他向受青睐儿童转化;对于攻击性行为显著的矛盾型婴幼儿,大家要对发生冲突的真实状况加以知道,使他们了解攻击和破坏并不可以解决问题,并教给他们与同伴交往的一些技能,获得更愉快的同伴交往体验;对于表现不突出的矛盾型婴幼儿,大家要知道其兴趣所在,为其树立积极行为的楷模,鼓励多与其他婴幼儿交往,而不只局限在几个同伴之间;对于典型的矛盾型儿童,大家要积极转化他们调皮捣蛋的行为,更好地引导他们把活跃和充沛的精力为集体服务,让他们获得更大的个人效能感。
处于矛盾型地位的婴幼儿,恰恰是人际关系中最真实的婴幼儿。这种两面的同伴关系更有益于婴幼儿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看清自己在不同朋友心目中的模样。因为各方面原因的影响,婴幼儿的同伴关系也是处于持续的进步变化当中。矛盾型婴幼儿更易体验到同伴关系的变更,获得更丰富的交往经验,而这一点教师也应该把握。总之,要把儿童作为真的的单独的个体去认识,而不是盲目地贴标签了事。只有如此,大家才能真的地做到尊重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