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你真棒!”“母亲为你感到骄傲!”……
大家常常如此赞扬孩子,然而,看上去简单的赞扬都存在着如此那样的问题。比如,“乖,你真棒!”这个赞扬就过于笼统,孩子根本没办法感知自己到底为何棒?“母亲为你感到骄傲!”这个赞扬过分地强调了其他人的感受,而不是孩子!
其实,如此的赞扬忽略了孩子的行为的具体过程,忽略了能力,而强调了结果。久而久之,在无形之中强化了孩子如此的观念——除非获得赞扬,不然,我所做的都是没价值的。比较容易使孩子形成自私自利的性格特点,害怕甚至经不起失败。
父母给孩子的应该是鼓励,而不是赞扬。鼓励是对孩子能力的尊重和信赖,赏识的是孩子的努力过程。
鼓励多用“你……”的句式。比如,对正在画画的孩子说“你的配色得真好!”强调是细节和孩子的感受。多用鼓励之后,你会发现,孩子培养了自我意识,平静地承认不完美的现实。
父母鼓励孩子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使用一定的,防止否定的语言。比如,“我了解,你在这个题目上努力了很久了!”
2、强调优点,弱化不足。比如,孩子画的画色彩非常失败,父母说:“你的构图非常大胆!”
3、鼓励孩子提升,而不是尽善尽美。比如,“想想你可以做什么改进呢?”
4、注意分辨什么行为值得鼓励。比如,“你非常有耐心!”
5、鼓励孩子所做的努力。比如,“看,你已经有了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