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英语  数学  初中  小学  高中  化学 

2019年上海高中历史中国历史九大阶段的特点解析

   日期:2025-01-25     来源:www.nachuangyi.com    浏览:563    
文章简介:中国历史九大阶段的特点解析 1、中国古时候文明的形成与进步   先秦、秦。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古时候文明的形成时期;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对整个中国古时候文明起到了奠基有哪些用途。

中国历史九大阶段的特点解析

1、中国古时候文明的形成与进步

 

先秦、秦。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古时候文明的形成时期;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对整个中国古时候文明起到了奠基有哪些用途。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渐渐进步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规范。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渐渐加大;其次,官僚体制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时候政治规范的基础。

 

2.经济上:农耕经济是中国古时候经济的典型特征。伴随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能为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国古时候经济的典型形式;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商业在先秦、秦汉也得到了非常大的进步。

 

3.文化上:在学术范围,历程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基础;

 

4.文学上:《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国内古时候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5.科学上:形成了东方特点的实用科学。

 

2、中国古时候文明的成熟与兴盛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隋唐(公元581年~公元907年)、宋元(公元960年~公元1368年)是中国古时候文明继续进步并渐渐走向成熟的历史时期。

 

1.政治上:中央集权规范在魏晋南北朝遭到一定量的破坏,但在隋唐和宋元得到继续进步,隋唐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时候证规范的成熟,在此基础上,宋元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健全。

 

2.经济上:魏晋时期北方的农耕经济遭到一定量的破坏,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全方位兴盛,农业、手工业、商业都获得了辉煌的收获,海上和陆路的对外交往空前兴盛。

 

3.文化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的形成,推进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进步;隋唐时期,科举规范扩大了常识分子队伍,推进了文学艺术的进步;宋代,常识分子地位提升、市民阶层队伍扩大都推进了文化的进步。

 

3、中国古时候文明的兴盛的转型

 

明清。明清(1368~1840年)是中国古时候文明走向衰落并渐渐向近代文明转型的时期。

 

1.政治上: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加大,紧急妨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和进步,反映了封建规范正在走向衰落。

 

2.经济上:一方面,农耕经济继续进步,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手工工场,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其次,重农抑商政策紧急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步,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中国进步缓慢,已经开始落后于年代进步的时尚。

 

3.文化上:一方面,传统文化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其次,伴随产品经济的进步,市民文化兴起,文学、绘画、戏剧等范围出项了新的收获,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地抨击。

 

4.对外上:实行闭关锁国,妨碍了国外市场的发展,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渐渐落后于世界时尚。

 

①政治总特点:君主专制空前加大达到顶峰,飞速走向没落;

 

②经济总特点:封建经济高度进步,产品经济空前兴盛,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因受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妨碍而进步缓慢。

 

③思想总特点:理学作为主流学派,很大限制了念书人的思想,使人因循保守,到明朝后期出现西学东渐,思想文化专制紧急,陈腐的理学体系仍占据统治地位  面对现实,大家需要冲破理学束缚,追求个性,倾向于经世致用和反对专制集权的新的思想体系逐步形成。

 

④阶级总特点:伴随产品经济的进步,工商业者阶层队伍扩大,需要反对封建束缚,进步产品经济。

 

总之: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肯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是对肯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4、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的变革与转型

 

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1840~1894年)是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中渐渐向近代化迈进。

 

1.政治上:一方面,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其次,中国军民不断反抗外国侵略。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权势。

 

2.经济上:伴随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渐渐解体,很多了近代企业的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3.生活上:伴随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法传入中国,中国的生活风俗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礼仪遭到冲击。

 

4.思想上: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遭到冲击,向西方学习的需要渐渐成为主流思想。

 

5、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1894~1919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峰时期,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文化的舞台上都异常活跃。

 

1.政治上:资产阶级先后提出了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救国策略,开始探索在中国打造民主政治的道路。

 

2.经济上:资产阶级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创办实业,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进步,一战期间形成民族资本主义的“黄金时期”。

 

3.思想上: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精神,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有哪些用途。

 

4.生活上: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都推进了社会生活向文明化方向进步。

 

 

6、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阶段

 

新民主主义革命。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的成立(1919~1949年)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及其代表中共领导中国人民获得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

 

1.政治上:中共从诞生到渐渐走向成熟,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的革命道路,获得了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国共两党的关系影响了中国的政局。

 

2.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继续曲折进步,在国民政府统治初期得到了一定量的进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遭到了摧残。

 

3.思想上:孙中山将三民主义进步到新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形成,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4.生活上:在国民政府统治初期,物质生活、交通通讯事业、影视事业都得到了一定量的进步,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时期进步迟缓。

 

7、民国时期中国的年代特点

 

民国时期作为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一个特殊时期,无论是社会结构,还是社会运行机制(包含社会生活等)都在急剧地进步、变化着,是这段历史的总态势和总特征。诚然,因为民国时期中国所处的特殊的历史背景,中国社会在其转型过程中,呈现了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社会的“沉沦”与社会的“进步”共生。

 

民国时期,中国社会一直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状况。中国社会这种性质,决定了中国社会“沉沦”与“进步”共生的进步态势。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君主专制王朝,但并没结束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民国成立后的38年中,从某种程度上看,中国在“半殖民地”的泥潭里越陷越深。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入侵后,中国已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地位。一部民国史,实在是一部中国社会的沉沦史。

 

然而,帝国主义的侵略并没能完全阻止中国社会向现代转型的节奏。在与帝国主义抗争的过程中,中国开始走向世界。封闭型的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被打破,中国被迫开始了痛苦的现代化经历。在中国渐渐融合于世界的过程中,封建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资本主义生产方法产生了。民国成立后的38年,中国资本主义得到了较大的进步,封建权势遭到紧急的冲击,中国在一步步走向半封建性或半资本主义性社会。一部民国史又实在是一部封建权势的削弱史和一部资本主义的成长史。

 

一方面因为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中国社会在一步步沉沦;其次,因为资本主义的进步,尤其是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奋力抗争,中国社会在一步步转向现代,“沉沦”与“进步”共生,是民国时期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一大特点。

 

第二,“传统”与“现代”两种生活方法并存。

 

民国时期,是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时期。这一特征反映在社会层面上,则导致中国民众的社会生活每个方面都出现了“新”“旧”并存的局面。

 

一方面是具备现代化气息的城市在不断涌现,其次是广大的农村,依旧维持着传统的风貌。在衣着上,既有西装革履者,也不乏长袍马褂者。在饮食上,当一些新派人物在品尝西点西糕时,更多的人仍不懂面包为什么物。在居室上,当西式洋房矗立在城市的街头巷尾时,更多的民居仍是传统的青砖黛瓦。“传统”与“现代”两种生活方法并存,是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另一特点。

 

第三,多重统治地区的分立,使中国社会在转型过程中呈现了多形式、多线条的进步姿态。

 

民国时期,中国政局多变。无论是北洋军阀统治,还是国民党统治,中国事实上都未真的统一过。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各军阀拥兵自重。在其各自所辖范围内,军阀们总是以我们的意志影响着辖区的进步。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社会进步的态势更为复杂。因为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中国出现了互相分立的三个地区,即中国国民党统治区、中共开辟的革命依据地和日本侵略者占领区。

 

这是三种完全不同性质的地区:在国统区,依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日本占领区,完全是殖民地社会;在共产党领导的依据地,则具备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因为统治地区性质的差异,各统治地区社会进步也呈现了不一样的状况。在国统区,因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多重压迫,社会进步极其缓慢;在日本占领区,因为尖锐的民族矛盾,社会在变态进步;在各革命依据地,因为共产党实行反帝反封建政策,社会发生了快速的进步。中国社会在多重统治地区内,呈现了多种进步态势,这是民国时期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又一特点。

 

★ 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1916年)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影响。

 

1.政治方面:限制袁世凯独裁,反对袁世凯复辟。影响:民主共和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粉碎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企图。

 

2.经济方面:兴办实业。影响:“实业救国”成为社会主要思潮之一;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季;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3.文化方面:发起新文化运动。

 

4.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用途。

 

 

8、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

 

改革开放前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从新中国打造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有收获,也有教训。

 

1.政治上:建国初期,形成了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破坏,人权遭到践踏。

 

2.经济上:1956年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初步打造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严重干扰了社会经济的健康进步。在经济建设过程中,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文化上:与军事和农业有关的科技进步较快,文化建设遭到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教训巨大。

 

4.生活上:交通运输业进步较快,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交通网,社会生活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服饰体现了强烈的年代色彩。

 

9、改革开放新阶段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十一届三中全会到今天(1978~到今天)是中国全方位改革开放时期,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收获最突出的时期。

 

1.政治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进步,“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进步。外交范围收获突出,为国内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好的国际环境。

 

2.经济上:经济体制改革全方位展开,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从范围上不断扩大,从层次上不断深化,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3.思想上: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要紧思想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成为国内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南。

 

4.文化上:科技、教育、文静等全方位兴盛,生活时髦、思想开放成为新时期大家精神面貌的主要特点。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