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英语  数学  初中  小学  高中  化学 

「爸爸妈妈最出力不讨好的爱」包办孩子的所有!

   日期:2025-01-29     来源:www.huibimian.com    浏览:304    
文章简介:纪伯伦说:“你的儿女,借用你来到这个世界,并不是因你而来。你能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思想。

纪伯伦说:“你的儿女,借用你来到这个世界,并不是因你而来。你能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思想。你能保护的,是他们的身体,而不是他们的灵魂。”

可是,在现实日常,太多的爸爸妈妈为了孩子能有更好的将来,一直事无巨细地包办孩子的所有,妄图以我们的意愿影响孩子的思想,操控孩子的生活。

望子成龙的爸爸妈妈不只对孩子的饮食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而且在上学、找工作、谈恋爱等方面都替孩子做好了决定。可是如此细心又辛苦的爱,却总是出力不讨好。


1

每件事越俎代庖,

结果总是事与愿违!

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天送给大家的天使,他们都是与众不同的不可复制的孤本。他们总是自带天分,或后天形成了我们的兴趣和专长。

可爸爸妈妈们总是以为孩子的兴趣喜好是自己可以操纵的,于是太多望子成龙的爸爸妈妈们在孩子两三岁时就开始煞费苦心地为孩子设计生活跑道,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把孩子培培养一个高素质,内外兼修的人才,他们不惜投资很多的财力、精力。

情感大师涂磊曾如此斥责爸爸妈妈: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还是让孩子累死在起跑线上?

现实正如涂磊所言,期望过高的爸爸妈妈总是最后适得其反,孩子在爸爸妈妈规划的牢笼里要么唉声叹气,要么牢骚满腹。最后,“炼狱”的煎熬没见熬出几个天才、神童,到最后总是是“劳民伤财”,徒劳无功。

那样,到底该怎么样进步孩子的兴趣喜好,并让孩子乐于去学并学有所成呢?著名主持人杨澜曾在一期节目中,讲述了她与儿子之间由于学钢琴而发生的一系列的不愉快的事或许能给大家当爸爸妈妈的一些启发。

杨澜讲述在儿子5岁时,她就让儿子去学钢琴。可儿子每次都是被自己强行逼去的,从未主动需要去学钢琴。

在儿子七岁时,有一次她带儿子在奥地利听音乐会时,可是不到20分钟儿子就受不了。杨澜低声威胁儿子,儿子只好如木偶般坐在那里。

直到儿子把整个音乐会听完,在回酒店的路上,杨澜问儿子从音乐中听到什么,儿子居然回答说他听到不少大象在痛苦中奔跑。

杨澜这才意识到学钢琴对儿子来讲是多么无趣。可她仍然没舍弃培养儿子在钢琴方面有收获的幻想,继续逼迫儿子每天练琴,

直到那天儿子忽然冒出一句:“妈,我想把钢琴砸了!”这才让杨澜幡然醒悟,原来孩子对弹琴是这样憎恶,练琴对孩子真的是一种折磨。

但怎能半途而废呢?杨澜最后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对儿子承诺说,只须他能通过4级钢琴考试,就能自己选择将来弹不弹钢琴。

杨澜抱着侥幸心理,以为儿子练着练着可能就能从弹琴中培养起兴趣。说来也怪,自从这次约定后,儿子再也不需要母亲督促,就能整天全身心地投入到练琴当中。

这令杨澜感到非常欣慰,可是最后的结局却让她出乎预料:当孩子通过4级钢琴考试后,从此连一秒钟的钢琴都没弹过,甚至连看都不再看一眼。

直到这个时候,杨澜才意识到,孩子压根对弹琴就没兴趣,自己真不应该一直逼着他练琴。再回想儿子小时候的种种,杨澜发现儿子其实对画画挺有兴趣。

后来事实证明,儿子的确在画画上非常有天分。高中时,孩子的作品竟被选进美国当代美术馆和798的画廊里展出。

杨澜的教子历程使我想起了鲁迅先生说过的一句话:要教育好孩子,第一要尊重和理解孩子。假如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更大碍于孩子的进步。

每一个爸爸妈妈对孩子的爱都是毋庸置疑的。但当爸爸妈妈以爱的名义操纵孩子任何事的决策权时,就是一种强制性、压迫性的爱。这种爱因为缺少尊重,孩子不但不会快乐地同意,反而会感到厌烦不堪。

而且这种越俎代疱的做法抹杀了孩子独立自主的意识,比较容易让孩子后来每件事都依靠爸爸妈妈,却每件事都消极应对。

由于兴趣才是走向成功的首要条件,当孩子在爸爸妈妈摆布下做着枯燥无味的事情,他完全是心神不定,又怎能把事情做得卓有效果呢?

真的负责任又聪明的爸爸妈妈,是在孩子嗷嗷待哺的时候,无微不至地照顾,而在孩子长大成人的过程中,却又日渐地放下,当令地退出。

由于他们了解,教会孩子掌握飞翔的办法不是爸爸妈妈成为他的翅膀,而是让孩子自己在成长中日渐扎满羽翼,然后学飞,再展翅高飞。

2

每件事亲力亲为,

即便培养个天才也是巨婴!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所有都让给孩子,为了他牺牲所有,甚至牺牲我们的幸福。这是爸爸妈妈送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了。

可是中国的爸爸妈妈都是为了孩子宁可付出所有。他们明了解自己不可能陪孩子一辈子,明了解孩子总有一天要离开自己去单独生活,可是,凡是在伴随孩子的每一天,他们都恨不能每件事躬亲。

其实,这种看上去无私的爱却是自私的。由于爸爸妈妈剥夺了孩子训练生活技能的成长权。孩子即使以后长大成人了也是拴在爸爸妈妈裤腰带上的巨婴。

相信不少人还记得现代版的《伤仲永》――当年被誉为“东方神童”的魏永康的故事:魏永康,2岁就学会1000多个汉字,4岁就基本完成初中课程,8岁连跳几级进入县属重点中学,13岁就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学习物理系,17岁考进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成为硕博连读研究生。

在魏永康成长和学习的这一二十年中,他的妈妈几乎是每天都伴随身边,悉心照顾。天天早上他妈妈会替他把牙膏挤好,把要穿的服装穿搭好。即便在17岁考研究所之前,也是他一边看书,一边由妈妈喂饭。

在魏永康母亲看来,天才儿子吃饭都是在费时。她觉得孩子应该把所有些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念书上,以后功成名就,这才是孩子的最重要任务。

可是在魏永康考上博硕连读后,他离开妈妈的照顾,生活一下子乱成了一团糟。他完全没办法安排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热了不了解脱衣服;大冬季不了解加衣服;房间不了解打扫,室内臭烘烘的……

他因为一直窝在寝室里看书,忘了还要参加考试和写作毕业论文,为此一门功课记零分。结果因为他没上交毕业论文最后失去了继续攻读博士的机会。

魏永康的例子可谓是一个辛辣的讽刺:天才不惧高山,却被土丘绊倒。而绊倒他的小土丘却是一般人都会的基本生活技能。

真的教子有方的爸爸妈妈都了解:在孩子年少时伴随孩子只能是伴其左右,护其安好,而不是全方位的事无巨细的代劳。在伴随孩子的过程中教会孩子和世界相处的能力,这才是你对他最大的帮忙和保护。

只有如此,当孩子有一天要一个人远行时,你才能放心地含笑目送他踏上征途。

正如美国作家邓肯所说:大家给子女最好的遗产就是放下让他自奔前程,完全依赖他一个人的两条腿走我们的路。

是的,婴幼儿教育的过程就是:伴随→放下;为人爸爸妈妈的终极使命就是:培养出以后能适应社会的孩子。

愿天下爸爸妈妈对孩子的爱都有个尺度,不要让你的爱出力不讨好,出力不见功!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