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孩子一遇见挫折就舍弃,爸爸妈妈该如何解决?
每一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见一些困难,而面对困难时的“逆商”越高,越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然而,目前的孩子抗挫能力好像常见较差……
一位小学父母对我说,孩子上小学四年级了,天天做作业时一直不停地喊母亲过来帮忙。
“母亲,这道题我不会,你快来帮我做。”
“母亲,这个字我不会写,你来给我写一遍。”
这位父母叹了口气说:“我感觉他太容易舍弃了,一道题明明他一个人看两遍就懂了,但一般只草草看一眼就说自己不会。他如何就不愿自己动脑筋呢?”
这位父母的孩子出现的这样的情况,并非个别现象,在日常,不少父母会遇见孩子做事遇见挫折想舍弃的状况。这和孩子成长过程中爸爸妈妈包办太多、干涉太多有关系,在不经意间孩子的自我进步被抹杀了。
很多孩子在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乱发脾气;好胜心强,好面子,承受不了失败;遇见一点困难就愁眉苦脸,不是想找大人帮忙就是想舍弃,或怨天尤人……
其实,不少爸爸妈妈遇见孩子做事遇见挫折想舍弃的状况,心里也非常纠结。就这么舍弃吧,担忧孩子将来培养习惯;需要孩子坚持吧,却总是引来孩子的激烈反抗。到底该如何处置呢?
第一,给孩子一个人探索的机会和成功体验
探究那些遇到事情就退缩、想要舍弃的孩子,你会发现他们身上常见存在一个共性,即没自信。
何为自信?通俗说,就是我感觉我能行。
怎么样培养自信?两个步骤。第一,事情成功了。第二个,这件事是我做的。
自信心不是凭空而来的。不是你说你非常爱孩子,孩子就必然会有些。要让孩子跟成功的事件进行绑定。孩子从中获得“我可以”的体验越多,自信心就越强。
所以,那些爱孩子的父母,请停下你的过多包办和替代。你对孩子的过度干涉,致使的结果是孩子要么觉得自己无所不可以,要么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这两种自我认知致使的结果都是自卑。
第二,多理解和支持,少批评和指责,激起孩子改变自我的认知。
若发现孩子常常出现“我不可以”的感觉,大家需要深思,是否平常对孩子需要过于严苛,挑剔过多,致使孩子形成了错误的自我认知,做事自信心不足。
要改变孩子的认知,仅仅对孩子说“你真棒!”“你能行!”等类似的话是不够的,还需要大家用心察看孩子获得的每个小进步,发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并真诚地告诉孩子,让孩子渐渐恢复自信,改变原来错误的自我认知。
譬如,当孩子弹一首曲子弹了很多遍也弹不好时,假如大家只不过说:“加油,你肯定可以弹好的!”孩子或许会气急败坏地喊:“我就是弹不好!”
大家可以试着如此对孩子说:“看得出来,这首曲子要弹好确实困难,你努力训练了这么多遍,已经有了肯定的起色。还有一些能改进的地方,让大家一块看看有哪些方法可以解决呢?”
大家如此感同身受地去领会孩子的感受,孩子就会感觉自己被理解了,而且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孩子更容易重拾信心,继续努力,不随便舍弃。
第三,给孩子中等困难程度的任务,让孩子“跳一跳”就能够得着。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近期进步区”的定义,对大家怎么样看待给孩子的任务困难程度非常有启示。
所谓的“近期进步区”,就是指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实质进步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进步水平之间的差距。
简单一点说,就是大家给孩子提供的任务要既高于孩子的现有水平,又是孩子“跳一跳”能达到的,而不是让孩子“望而却步”的。
所以,大家在看到孩子不愿去尝试的时候,也可以深思一下,是否任务对孩子来讲太难了,作为父母,如何让孩子正确面对挫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