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人教版地理高中二年级上学期第二单元要点汇总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以国内西北区域为例
国内西北区域:
⑴地方范围:坐落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含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⑵地形特点: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⑶主要景观:干旱是西北区域最为显著的自然特点,并由此形成了以草原、荒漠为主的景观特点。
⑷内部分异:以贺兰山为界,以东为温带草原,以西为荒漠草原、荒漠地带。该区域降水量自东向西伴随距海里程的增加而降水量递减。
荒漠化:
⑴定义: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区域与一些半湿润区域的土地退化。
⑵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国内西北区域最为突出。
荒漠化的形成缘由:
自然原因:①干旱的气候条件在非常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②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致使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在荒漠化的发生、进步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用途。
一方面源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重压,其次则是因为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渡用和不合理借助。
①过度樵采 ②过度放牧 ③过度开垦 ④水资源借助不当 ⑤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手段:
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进步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升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风险紧急的地段
手段:①合理借助水资源
②借助生物手段和工程手段构筑防护林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手段,多渠道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草方格沙障有哪些用途:
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其次能截留水分,提升沙层含水量,有益于固沙植被存活。
第二节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森林既是要紧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
森林的生态效应:
调节气候、稳定大方成分、涵养水源、维持水土,与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要紧用途。
森林的环境效应:
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
森林分布:
现存的原始森林集中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区域。
它们或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很难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
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热带雨林的分布:
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国内向风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
东南亚区域、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是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
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①地球之肺: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方中的碳氧平衡。
②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③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存时间最长的场合。
④医学宝库----医用价值
热带雨林不只是当地国家所有,而且是全人类所有。
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雨林区土壤贫瘠是什么原因: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自己极少积累和补充养分②再加上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
雨林成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所以地上植被成为雨林系统中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部位。
热带雨林破坏是什么原因:
①根本缘由:当地进步中国家的人口增长、贫困与由此产生的进步需要。
②直接缘由:人类的开发。主要包含过度的焚耕开垦(迁移农业),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开发、商业性木材采伐,与采矿、水利和公路建设。
热带雨林的开发(亚马孙开发计划):
① 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法落后,未开发,没产生太大的影响
② 20世纪五十年代,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
③ 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移民亚马孙平原,借用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跨国企业在亚马孙雨林毁林烧荒、开辟大型肉牛牧场。
雨林的保护:
从全球利益和长远利益考虑,对热带雨林需要采取严格的保护手段。
在目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具体手段:
①鼓励保护性开发,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
②加大雨林管理和保护,打造自然保护区。
③加大环境教育,提升公民环保意识;
④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
⑤森林选择性采伐和更新造林相结合;
⑥加大森林缓冲区建设,降低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