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讲学)
__________
认识实验是学化学的一个要紧渠道,初步掌握对实验现象进行察看和描述的办法。
能有意识地从日常发现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实验策略进行实验,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察看和剖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初步学习书写探究活动报告和办法。
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进而领会到化学学习的特征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等。
__________
要点1、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与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很多的重大发现和研究成就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通过实验与对实验现象的察看、记录和剖析,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防范并获得化学常识。
科学探究
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得化学常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要紧实践活动。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采集证据(查阅资料、制定计划、进行实验)、获得结论、深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学生通过亲身历程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起学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办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
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如下:
A.提出问题: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提出供探究的问题,或直接给学生抛出所要探究的问题。
B.猜想与假设:学生依据已有些常识和经验对提出的问题的可能出现的答案,作出猜想与假设,并经过讨论、考虑作出初步的论证。
C.拟定计划:学生依据科学探究的需要,设计实验策略,同时包含选择仪器、试剂等等。
D.进行实验:按实验正确的步骤,细心规范地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
E.采集证据:通过查阅资料或进行实验采集并整理得出实验现象、实验数据,与与猜想假设有关的所有资料、信息等等,为验证猜想与假设做好充分的筹备。
F.获得结论:将采集到的资料进行剖析、讨论,得出事实证据与猜想假设之间的关系,通过比较、分类、总结、概括等办法,得到最后的结论。
G.深思与交流:反思主如果对探究结果的靠谱性进行评价。交流是指将科学探究得出的实验结论进行交流或将它迁移应用于解决有关的实质问题。
察看和描述实验现象是实验探究中的要紧一步,实验结论是通过对现象的剖析、推理得出来的。本要点是中考的热门,也是易错点。
____________________
【考试试题示例】
有一次上课时,小明感觉非常闷,呼吸不畅。他觉得“可能是教室里的二氧化碳的含量高的原故,应该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一下”。就“可能是教室里的二氧化碳的含量高的原故”而言,是科学探究中的
A.实验 B.假设 C.察看 D.得出结论
【答案】B
【分析】
提出的一种猜测、猜想或者说是假设,然后通过实验来验证,剖析得到的现象来推定结论。“可能是”为一种猜测,为假设。
要点2、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
察看化学实验的基本办法:
A.变化前:记录物质的名字,察看并记录物质的形态、外观等;
B.变化中:察看并记录物质的形态、外观、能量变化及其他现象等;
C.变化后:记录生成物的名字,察看并记录物质的形态、外观等。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点燃前
1、察看蜡烛的颜色、形态、形状:蜡烛是白色、呈圆柱形的固体。
2、用小刀切割一块石蜡,说明石蜡的硬度较软;将它放入热水中,可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且难溶于水;。
点燃蜡烛
1、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明亮,内层最暗。从里向外依次为焰心、内焰和外焰。
2、将一根木条飞速放在火焰中,两侧灼烧痕迹最明显,中间灼烧痕迹不明显,说明外焰燃烧最充分,温度最高;焰心燃烧最不充分,温度最低。
3、向火焰中伸入一根尖嘴玻璃管,可在管口看到有白色的物质出现,可用燃着的木条将它点燃。此物质是石蜡蒸气,说明石蜡燃烧是石蜡的蒸气在燃烧。
4、分别取一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察看烧杯壁上有水珠出现;将烧杯正放,倒入澄清石灰水并震动,会察看到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石蜡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熄灭蜡烛
1、刚吹灭蜡烛时,会察看产生一缕白烟。过一会白烟消失。
2、用火柴去点白烟,蜡烛可被点燃。这说了解烟具备可燃性,白烟是吹灭时形成的石蜡小颗粒。
____________________
A.检验某种物质燃烧后是不是有水生成的实验操作办法是: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而冷的烧杯,通过烧杯内壁的水雾证明有水生成。
B.蜡烛燃烧是产生的“黑烟”是不充分燃烧的碳单质----炭黑;而熄灭后产生的“白烟”主如果石蜡蒸气冷凝的固体,具备可燃性,可以被点燃。
____________________
【考试试题示例】
把一根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装有呼出气体和普通空气的集气瓶内,察看到木条在空气瓶内燃烧较旺,由此说明 ( )
A.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B.呼出气体中氮气的含量比空气中多
C.呼吸过程中消耗了氧气
D.呼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答案】C
【分析】
A、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稀少气体、二氧化碳、水蒸气等组成的混合物;B、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中少,并不可以证明肯定是其他的什么气体增多;C、呼吸的过程消耗了氧气;D、呼出的气体含有二氧化碳、水蒸气等气体。故选C。
要点3、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1.用排水法分别 | 两瓶气体均没颜色 | 空气与人呼出的气体均是没颜色的气体 |
2.取两个空集气瓶,其中一瓶为空气,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各滴入数滴澄清石灰水振荡察看 | 1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没有明显变化 2盛有呼出气体的瓶内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更高 |
3.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如图所示,察看 | 1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燃烧的木条没有明显变化 2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木条燃烧的时间更短 | 空气中氧气含量高于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 |
4.取两块干燥玻璃片对着其中一块呼气,如图所示,察看玻璃片上水蒸气状况,并与另一块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对比 | 1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上没水珠 2呼出气领会使玻璃片上出现水雾 | 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更高 |
____________________
【考试试题示例】
(1)点燃蜡烛,顶端熔化成液体,形成的火焰分_____层,分别是_____焰、内焰和_____.
(2)在烛火上方罩上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会有一薄层_____生成.把烧杯倒过来,向里面倒少量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变_____.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_____和_____.
【答案】三;外;焰心;水雾;浑浊;二氧化碳;水.
【分析】
依据火焰各部分温度的不同,可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
由实验现象可知,烧杯内壁会出现水雾,说明石蜡燃烧可生成水;由题意可知,向烧杯内倒人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于澄清石灰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说明烧杯中有二氧化碳气体;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__________
1、【2017年中考化学广西贵港卷】下列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向米饭上滴加几滴碘水后呈现蓝色
B.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溶液温度升高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黑色固体
D.将铁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铁片上出现红色物质
【答案】C
【分析】A、淀粉与碘变蓝色,米饭中富含淀粉,向米饭上滴加几滴碘水后呈现蓝色,正确;B、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出很多的热,溶液温度升高,正确;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错误;D、将铁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铁片上出现红色物质,正确。故选C。
2.【2010年江苏苏州中考化学考试试题】取一根火柴梗横放入酒精灯火焰中,约1—2秒,火柴梗最早炭化的是( )
A.焰心处 B.内焰处 C.外焰处 D.同时炭化
【答案】C
【分析】
剖析:酒精灯的灯焰分为三部分:内焰、外焰、焰心,其中外焰的温度最高,所以大家一般用外焰加热.
解答:酒精灯的灯焰分为三部分:内焰;外焰;焰心,其中外焰的温度最高,所以当把火柴梗放在酒精灯火焰上时,外焰部分最早变黑.所以大家在用酒精灯时应该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故选C.
__________
1.科学探究的意义是学化学的要紧而有效的学习技巧.它包含:①“打造假设”②“交流评价”③“获得结论”④“提出问题”⑤“采集证据”等基本环节.适当的探究顺序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④⑤①②③ C.④①⑤③② D.①④⑤②③
【答案】C
【分析】
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依据自己已有些常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策略,包含选择材料、设计办法步骤等。根据探究策略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剖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不是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非所有些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因为探究的办法不够健全,也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深思。剖析题干中所给的几个环节,可以了解正确的顺序为:④①⑤③②。故选C。
2、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刚熄灭时,烛芯会冒出一缕白烟,燃着的火柴只碰到白烟,便能使蜡烛复燃,如图所示。此白烟可能是( )
A.氮气 B.水蒸气 C.二氧化碳 D.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答案】D
【分析】
蜡烛刚熄灭时,烛芯冒出的一缕白烟,燃着的火柴只碰到白烟,便能使蜡烛复燃,说明该白烟具备可燃性
不是二氧化碳和氮气和水蒸气,它是石蜡的固体颗粒。故选D。
3.下列有关蜡烛性质或实验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常温下,蜡烛呈液态,不溶于水
B.常温下,蜡烛呈固态,易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C.蜡烛燃烧后生成的气体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用火柴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蜡烛不可以重新燃烧
【答案】C
【分析】
考试试题剖析:选项A关于常温下蜡烛呈液态的描述显然是不对的,该选项排除,选项B常温下蜡烛易溶于水的判断错误,排除该选项,选项C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测试该气体的特点反应,该选项正确,选项D白烟中含有高温液态的蜡烛,是可以点燃的。
4.在“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哪些不同”探究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证明呼出气体含二氧化碳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证明呼出气体含氧气少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使木条燃烧更旺
C.证明呼出气体含水蒸气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在玻璃片上结下水珠
D.判断呼出气体含有氮气的依据是: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为人体吸收
【答案】B
【分析】
考试试题剖析:氧气可支持燃烧,呼出的气体中氧气降低,木条燃烧不旺,故B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