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近期网上时尚一个段子,听到隔壁大喊“疑似……”邻居特别紧张,筹备立刻报警。隔壁又传来“疑似地上霜”。邻居长舒一口气。
这个段子看了非常不错笑,一方面可以看出大伙对新冠的恐惧,其次可以看出父母对孩子的焦虑。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春天学期开学日延期。在原本要开学的日子,中小学校通过网课、视频直播等方法让学生在家学习。“停课不停学”好像已经成为时下热门话题。教育部也提醒广大伙长,把孩子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珍惜宝贵假期,不过度施加重压,科学、适度安排孩子学习、生活和训练。
由于“停课不停学”产生的焦虑情绪,该怎么样调解呢?著名心理学家赵昱鲲老师给父母和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叫做“三件好事”的好方法。
大家为何更容易关注到负面的消息?
先看看下面的案例:
第一个案例:
官方发布:某省新冠感染新增221位病例。
官方发布:某省新冠治愈新增221位病例。
你更关注哪一条信息?
不出所料的话, 大多数人都第一会关注第一条信息。
其实大家如此的考虑方法都是正常的一种心理思维方法,心理学家Roy Baumeister把它叫做“负面偏差”,负面偏差的特征是:
1、坏印象比好印象更容易形成。
2、坏事比好事对人的影响更大。
3、坏行为比好行为更影响关系。
4、大脑对坏刺激的反应比对好刺激更强烈而且留下痕迹更深。
第二个案例:
孩子期末考试成绩分别是:
语文:95
数学:98
英语:80
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不少人可能都会先想到,为何英语才考了80分,你是如何学的?
而忽视了考得很好的语文和数学。
有意思的是,假如孩子在一次考试中只考了数学,考了98分,你的第一反应又是什么呢?
大多数人第一反应就是:这2分到哪里了?
把卷子给我,我看一下错误出在了哪?
那人类为何会有负面偏差呢?
缘由其实和进化有关。人类在早期进化的时候,假如大家同时发现了树上的果子,和草丛中一只老虎。大家肯定是先关注老虎而不是果子,由于老虎对大家的威胁非常大,假如不跑,大概就没命了,所以这类基因在进化的过程中更容易遗传下来。好处是,面对危险,大家掌握了先存活的技能。但缺点是大家会有更多的负面情绪,也更容易先关注到更多的负面消息。
目前,同学们都在家“停课不停学”,叫苦的不止是学生还有父母。可能有时你一眼没看到,孩子就在开小差。亲子关系也开始面临前所未有些考验。
积极心理学可能会是大家提高心理免疫力的宝典
积极心理学有不少办法,赵昱鲲老师给大伙推荐了积极心理学开创者塞利格曼教授提出的“三件好事”的办法。
研究发现,三件好事训练可以减少抑郁,但有些同学和父母提到,真的抑郁症发作或情绪上来,没心情去做什么事情,更别提三件好事了。
赵昱鲲老师建议可以从家人之间先开始训练。伴随天天的训练,大家就会发现焦虑降低了,没那样空虚无聊了,三件好事增加了不少的积极情绪。
当心被积极情绪填满的时候,消极情绪也会随之降低。
那大家如何改变呢?
大家父母可以先以身作则,天天花几分钟的时间记录一下当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三件好事。
这里的三件好事可能不是大事,可以是日常容易见到的小事,譬如:
读到一本好书、
吃到一道好菜、
听到一个亲友的好消息等等。
父母有了一个积极的情绪,然后带领孩子,一块天天记录孩子身边的三件好事儿。
那样,三件好事训练具体如何做呢?
尝试1、吃晚饭的时候,每个人固定说出今天的“三件好事”
可以把这个活动由写改为说,而且是全家人参与。
可以安排在天天家人在一块的时候,比如晚饭之后,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儿容易形成仪式感,能够帮助一种行为形成习惯。
尝试2、固定时间,在家庭群里发布今天的“三件好事”
假如还是期望使用写的方法,也可以天天在家人群里推荐,彼此多鼓励和回话。父母自己要以身作则认真完成,孩子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就容易坚持下来了。
在这儿,跟大伙推荐一位同学的案例。
通过如此的活动,让父母能有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孩子,不把自己负面的情绪传递给孩子。孩子在家更能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
期望父母积极心态,和孩子共度难关!
!
指导专家:赵昱鲲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幸福科学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积极心理学应用的领头人之一,参与创建了中国积极心理学与教育国际研讨会、第二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全球华人积极心理学协会并任副主席。国际积极心理学协会驻华代表,美国《积极心理学日报》(Positive Psychology News Daily)专栏作家。
本文部分内容选取自赵昱鲲老师的《理性:困难时刻,怎么样预防被焦虑捆绑》。